分享

学生学习页面

 昵称74396257 2021-04-13

(二)连词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少数连词可连接句子和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例子见“句群”一节)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连词同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的区别在于: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没有限定和修饰作用,只有连接作用。例如:

他写得好而快。(纯粹连接“好、快”两方面)

他写得又好又快。(既有关连作用,又有修饰作用对“好、快”起强调作用)

根据其功能,连词可以分为三类:例如:

1、和、跟、同、与、及、或(主要连接词、短语)

2、而、而且、并、并且、或者(连接词语或分句)

3、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与其、因为、所以(主要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详见“复句”一节。)

在连接词和短语的连词中,“和”、“跟”、“与”、“同”这四个词常常连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表示并列关系。比如:生活和(///同)工作要协调好。广州和(///同)佛山都是我国南方的大城市。连词“和”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连接谓词性成分:爱和恨;提高和普及不能偏废。充当谓语的谓词性词语是双音节且前面有附加成分时,也可用“和”联接。比如:他们的品质那样的纯洁和高尚。问题还须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连词“而”、“而且”,“并”、“并且”常连接谓词性短语。例如:它的表面柔软而(而且)光滑。(形容词)我们应该且(并且)必须这样做。(动词)——均表递进。“而”的用法最灵活:舒而美、任重而道远、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序。还可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侃侃而谈、姗姗而来、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可以连接主谓语:作家而不为人民写作,那算是什么作家?句中的“作家”等于是说“作为一个作家”,虽然在主谓语之间,实际上关联了前后两个命题,表示转折关系。

“及”和“以及”这两个连词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及”和“以及”所连接的成分有都是时有主次之分,有时也可以不分。比如:人员、图书、设备及(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不同的是“以及”还是关联连词,可以连接分句。比如:他问了我很多问题,那里的气候怎么样,生活是否过得惯,以及(≠及)当地老百姓对我怎么样等等。

还有,“及”后面一般都要接“其”,而“以及”后面接“其他”。比如:

元宵之夜,广大教职工及其家属都参加了文艺联欢会。

老陈、小李以及其他好几位编辑人员都在会上发了言。

“或”、“或者”常连接各种词语表示选择关系:只有到课室或(或者)图书馆,才能找到他。

“和、跟、与、同”的风格色彩和用法略有不同,大致的区别是:“跟”带有北方口语色彩,“同”有南方日语色彩,“与”带有书面语文言色彩,“跟”显得随便,“与”显得庄重。比如“战争与和平”不宜说成“战争跟和平”。“和”、“同”书面语口语都用。

“和、跟、与、同”在作连词的同时,也都可以用作介词。他们是连介兼类词。比如:

我和///同小王商量过。(连词)

祥子和///同车主吵了起来。(介词)

既然这四个词都是既可以作连词,又可以作介词,那么,我们怎么分辨呢?概括起来,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辨析:

1)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如果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如:红楼梦水浒》都是古典名著。(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我和他谈了这件事。(不能互换位置)

2)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之前不能出现状语。

我和他谈了这件事。——我〔几天前〕〔曾经〕〔和他〕谈了这件事。

3)连词“和”有的可以略去,介词“和”不能略去或改用顿号。      

红楼梦水浒》都是古典名著。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歧义,在我国宪法里用“和”作连词,用“同”或“跟”作介词。例如:

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可见,如果一起使用,一般习惯是把“和”用作连词,“同”用作介词。比如:

小王同小张和小李吵了一架。小李和小张同小王吵了一架。

(三)助词

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根据所起作用和所表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其他助词:给、连、们、所

助词必须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后头或前头,助词的共性特征是独立性差而附着性强。表现在功能上,它们都是附着的,且大都是后附,少数是前附;在作用上,它们都是辅助的,是用来辅助各类实词、短语和句子的;在读音上,它们大都要发生一定程度的音变,有相当一些要弱化并读成轻声。具体来说,凡是后附的(的、着、似的)都读轻声,前附的(所、给、连)不读轻声。当助词附着在词语上时,就和这些词语组合得很紧密,好象一个语素一般,如:“好的、吃过、来了、看着”。助词的个性特征也很强,每一个在附着对象、表义方式、虚化程度、使用频率等各个方面都相差较远。

下面分别谈谈几类助词的语法特征。

1、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普通话里助词“de”,在书面语里习惯上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前面写成“得”。这样可以使书面语里的结构关系更清楚,增强语言的准确性,避免歧义,我们必须学会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有人主张,状语后的“de”和定语后的“de”都写成“的”,以减轻学习负担。我们认为把状语后的助词de写成“地”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习惯,它有分清结构性质,避免定语、状语混淆的作用)。例如:

“的”:幸福的生活、教室里的灯光、开往广州的列车

“地”:再三地请求、科学地考察、象燕子一样地飞翔

“得”:红得发紫、画得十分传神、搞得声势浩大

在结构助词中,“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方式也最复杂,值得注意。

在书面语里,有时仍然会沿用古汉语的结构助词“之”。用双音节定语修饰单音节中心语时会这样用,例如“星星之火”。要是用“的”,就得说成“星星点点的火花”,才顺口。有一些还一直习惯用“之”,例如“命运之神”。无法换成“的”。而在需要连用几个“的”字时,交错使用“之”字,可以分清语言结构层次,表意也更灵活多变。例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党我军的立党之本。

“的”还可以用来附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其相关的短语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例如:木头的、说的、参观的、这家饭店的、卖菜的、日本制造的

“的”字短语的基本功能是充当主语、宾语。比如:

抹窗的抹窗,洗地的洗地,打水的打水,擦桌的擦桌,大家欢快地干起来。(主语)

我最恨偷东西的。(宾语)

大的太大,小的太小,不要了。(主语)

买的没有(卖的)精。(主语)

区别词后边带“的”也可以做宾语或主语。比如:

这家厂是民营的,不是国营的。简装的不好,我要精装的。野生的更值钱。这个水库是中型的。这台电视机是彩色的。

“的”短语概括性较大,相当于一类的人或事物。比如:

现在种田的、做工的、教书的,甚至当兵的,都在为经济建设而奔忙。

这种说法,比“农民”、“工人”、“教师”、“军人”来得概括。

“的”字短语用在句子里意义很具体,离开了句子,就有比较大的概括性。例如:

红的(指各种带红色的物品)

红的是花。(指各种带红色的花)

红的玫瑰花。(“红”修饰限制玫瑰花,仅指红玫瑰)

因此,如果所说的人或事物具有泛指性,往往会用“的”字短语来代替。

但“的”字短语显得不够尊重,有点随意。比较:

送信的——邮递员    教书的——教师    当兵的一—战士

2、动态助词: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它反映的是动作处于一种什么动态,他虽不是表示事件具体发生的时间,但和时间有关系。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动态又叫“体”或“情貌”。

“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即有时表示动作开始后、终结前的进行情况,有时表示动作完成后的存在形态。就“着”本身而言,跟动作或性状发生的时间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表示事件具体发生的时间,但和时间有关系。

说着话、跳着舞(表示动作开始后、终结前的进行时)

电视机开着(表示动作完成后的存在形态)

他正穿着新衣服呢!(动作进行)

他穿着一身新衣服。(动作完成后遗留状态的持续)

表动作正在进行,可以同副词“正、在、正在”同时出现,表状态的持续。但是,有些动词既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过程,也可以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状态,例:

“窗户开着”的“开”可以是“打开义”,这是指动作进行的过程,同时又可以指动作完成后的持续状态。这儿“窗户开着”。

“山上架着炮”既相当于“山上正在架炮”,也相当于“炮架在山上。”再如:

所以,在没有其他的语境制约下,上两例是歧义的。

还有,当“着”受其他词语的制约,“着”表示进行或持续体时,也可以是现在实现、将来实现或过去实现。例如:

现在他们正在开着会,你可千万别进去。(表动作正在进行)

那天下午他们正在开着会,有个同学晕倒了。(表动作在已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上进行着)

明天上午十点他们正在开着会,我怎么好进去。(表动作在将来的一个时间点上进行着)

在句子里,“着”到底用的哪一种意义,这不但取决于动词,也取决于全句的内容。上两句就取决于主语前的时间状语。

“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例如:“年纪大了。”(表示具备了年纪大的性状)、“来了一个人。”(表示动作实现了、完成了)

同样,就“了”本身而言,表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是处在哪一点上,跟动作或性状的发生的具体时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受其他词语的制约,“了”表示实现体,也可以是现在实现、将来实现或过去实现。例如:

下了班老师们走出了校门。她现在到了东京。(现在实现)

下了班到我家来一下。到了东京就来信。(将来实现)

那天我下了班立刻就走了。昨天我离开时她已经到了东京。(过去实现)

“了”加在表示性状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不是表示完成,而是表示性状的实现。比如:

他懂了不少道理。(原来不懂,现在开始懂了)

父亲头发白了不少,还瘦了很多。(原来不白不瘦,现在变白变瘦了)

“着”和“了”的用法,因语法意义不同而有分别。“着”着眼于时段(表示动作开始后、终结前的时间段),表明动作、性状在变化过程中,因此它跟动词、形容词后的结果补语或时量、动量补语是不相容的,例如“学会讲英语、读十遍”里不能加“着”。但是“了”着眼于时点(表示动作处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表明动作、性状已经实现,它就可以跟这些补语同现,例如可以说“学会了讲英语、读了十遍”,这里用“了”表明动作的结果或动作持续的时间量已经实现。也因此,“着”只是紧接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而“了”可以加在中补结构之后。

“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可以认为“过”是表示经历态,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经历。

例如:我们去过黄山。(表示曾经发生“去”的动作)

我打过毛衣。(表示曾经有打毛衣的经验)

“过”也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状态。如:

年前冷过一阵子。(表示曾经具有“冷”的状态)

她年轻时也曾漂亮过。(表示过去有过“漂亮”的状态。)

“了”和“过”用法很相似,能用“过”的动词后,很多都能用“了”替换而句意大致相同。如:“吃了(过)苦头就明白了。”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应注意分辨,以提高用语的准确性。试比较:

我们游览了长城。(“游览”的动作已实现)

我们游览过长城。(以往有“游览”的经历)

他去了北京。(暗示现在“去”的,“去”的动作已实现,着眼点是现在)

他去过北京。(暗示不是现在“去”的,着眼点是过去)

他当了班长。(暗示现在成为班长,着眼点是现在)

他当过班长。(暗示现在不是班长,着眼点是过去)

其他动态助词:

助词“看”念轻声,是尝试态,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尝试或加强尝试。动词常用重叠式或者后面带动量、时量补语。例如:“想想看、做做看、尝尝看、动动脑筋看、写篇文章看、哭几声看、先用用看”。

还有两个助词跟时间有关,有的教科书叫“时制助词”,就是“的、来着(来)”。

助词“的”插在动宾短语之间、离合动词的内部,表示强调过去了的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例如:

我们今天上午十点半吃的早餐(强调动作“吃”的时间)。你在哪儿念的大学?(强调动作发生的处所)他深夜两点钟才睡的觉,再让他睡一会儿。“的”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等。

助词“来着(来)”都是用在句末,“来”是“来着”的简略形式。一般表示不久前刚发生的事,多用于口语,例如:“你干什么来着,看你满头大汗的。刚才他说什么来着?这几天你都看些什么书来?昨天他说要带些什么来。”“来着”偏重于强调“干、说、看、带”这些动作行为。

其他助词。

“所”是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助词,用在及物动词前面,“所”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1)放在单音节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短语。比如:所见、所闻、所属、所写、所思、所学非所用、夺人所爱、强人所难,“所见”指称看到的人或事,“所闻”指称听到的事情,“所属”指称归属的人或事,“所写”指称写成的文字,“所思”指称想的事情,“所难”指称为难的事情。

2)经常跟“被、为”配合使用,组成“被……所”、“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例如:“被世人所唾弃、为汉奸所害、为广大群众所欢迎”,这时候的“被……所”“为……所”格式起到介入施事对象,使陈述对象处于被动状态。实质上,被动是用介词“被、为”来表示的,助词“所”的作用在于强调。

3)同“的”配合,将主谓短语转化为偏正短语,比如:

(我所喜欢的那棵)月季花开了。(你所要的)东西都有了。(他们所等的)人来了。这种用法的目的是放在及物动词前,把含有这个动词的短语变为定语。“所”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省略,但用上“所”之后,能更清楚地把含有这个动词的短语的定语地位强调出来。

“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加强语气,是个口语色彩较浓的助词,作用在加强处置性。例如:

杯子被我给打碎了一个。自行车给骑走了。

这种“给”既可用于主动句,也可用于被动句,都能够删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义。例如:

东西了。(被动句)

║〔把东西〕〔了。(主动句)

关于“被”、“给”的词性看法是不一致的:是助词?是介词?是助词、介词兼类?

有人认为:“被”、“给”加在动词前用来表示被动的是助词;“被”、“给”加在名词性词语前,是介词。

敌人被消灭了。(助词)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介词)

花瓶叫弟弟给打烂了。(助词)花瓶给弟弟打烂了。(介词)

那本书爸爸给拿走了。(助词)那本书给爸爸拿走了。(介词)

本教才回避了这个问题。

“连”用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前面表示强调,隐含有“甚而至于”或暗示深层意思,谓词前面用“也、都、还”与之相呼应。例如:

连校长的话也不听了。(暗示还能听谁的话?谁的话都不可能听了)

连问也不问就走了。(暗示更不用说等人应允了)

连我也不认识了。(暗示你应该认识我,而事实是不认识了,或者:还有谁能认识呢?肯定谁也不认识了)

连门外都围满了人。(暗示屋子里就更不用说,水泄不通)

连你都知道啦?(暗示所有人都知道了)

这种“连”字可以删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用“连”字,其后的名词语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如例如果说成“连我都不认识了”,其中的“我”到底是施事还是受事,就要靠上下文确定,句意有歧义。

语气词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我们平时说话,每一句都会带有一定的语气,如果没有语气,也就不成为句子了。汉语语气的表达主要借助于语调(也叫句调,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语气词、表示语气副词及叹词等,而且这些手段还可以配合使用。

依据所表语气的不同,语气词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表示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着、嘛、呗、罢了(而已)、也罢、也好、啦、嘞、喽、着呢

表示疑问语气:吗(么)、呢、吧、啊

表示祈使语气:吧、了、啊

表示感叹语气:啊

语气词的语法特征有二:一是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句子或别的词语后面,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二是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上面列举了许多语气词,而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实际上只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从所起的作用看,这六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特别高,分布领域比较广,所表语气相对复杂,其他一些,有的用得较少,有的是因为语气词连用而产生连读合音的结果,再或者是同一个语气词的被书写成不同的形式变体。比如:

啊(a)——呵、呀、哇、哪、哈、哟、哎、呦;

吧(ba)——罢、呗(=罢哎)、啵(=吧呕);

了(1e)——啦(=了啊)、咯、嘞、啰(了哦)、喽(了呕);

吗(ma)——么(麽)、嚜、嘛(么啊);

呢(ne——呐、哩、咧、哪2=呢啊)

典型语气词虽然只有“啊”、“吗”、“吧”、“呢”、“了”、“的”六个,但这六个语气词的用法相当复杂,基本涵盖汉语语气词的各种用法。

1)“啊”:

“啊”,受到前一音节的影响,可以分别写成“呀(ya)”、“哇(wa)”、“哪lna)”等。

“啊”用在陈述句句末,主要起到延缓语气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起到加强解释、提醒、申明等的作用。比如:

谁不想参加劳动,就是没有工夫啊。(解释)

这可是咱们部队的老传统啊。(提醒)

小妹妹,你可别介意啊。(解释)

你还要指挥全连的呀!(提醒)

他们还没有死心哪。(申明)

用于疑问句句末,无论是是非问、特指问还是正反问,都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尽管在不同类别的疑问句中,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完全一致。比如:

是非问:明天你也去上海呀?这么晚了,你还要出去啊?你说的是南京东路步行街呀?

特指问:你明天去哪儿啊?那么我们谁去买菜呀?

正反问:他们明天来不来啊?

(与“吗”“呢”比较,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用于感叹句句末和祈使句句末,“啊”的基本作用仍然是在表达请求、劝告和命令,或者表示感慨和惊叹的同时,使句子的语气略微舒缓一些:

你也去看看哪!等等我啊!我马上就好。你看呀!他又在写了。风景多美啊!这几个孩子多么可爱呀!外面的风刮得好大啊!

2)“吧”:

主要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很肯定,尽管在不同的句类中,其揣度性语气的强弱并不相等。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叙述不很肯定;在疑问句句末,希望对方给予证实;在祈使句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劝告、催促等的语气略为舒缓一些。比如:

遮丑,这大概是人类的本能吧。恐怕他已经到了吧。该不会是小张来了吧。

工厂大概已经停产了吧?你不介意我再提问几句吧?你妈妈还没有回来吧?

你过来吧。

“吧”还可以在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时强化延宕的语气。比如:

就说小张吧,他从小开始练的。譬如喝茶吧,里面也有许多讲究。去吧,又没有时间,不去吧,又有点不甘心。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即使你心中有气吧,也不该随意发作。丢了就丢了吧,以后注意一点就是了。

3)“吗”:

“吗”是一个典型的疑问语气词。“吗”在疑问句中的基本功用就是突显疑问焦点,强化疑问语气。从“吗”所附着的疑问句形式类别看,主要用于是非问句句末,也可以用于附加问(附加问就是在一个陈述后面,再加上一个肯定或否定的附加疑问形式)、回声问。比如:

你喜欢我吗?已经准备好了吗?他能原谅我吗?你会改变主意吗?今天是星期六,是吗?她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不是吗?我今天要拿五只。一一五只吗?你今天一只也别想拿到。

从“吗”所附着的疑问句的疑问程度看,既可以用于疑问度为百分之百的真性疑问句,也可以用于疑多于问、甚至完全肯定的假性疑问句。比如:

他也是新来的吗?这件事情他知道了吗?他们也要一起去吗?你以为少了你就不行了吗?这一切难道还是我的过错吗?

4)“呢”:

“呢”既可以用于疑问句,也可以用于陈述句,既可以用于句末,也可以用于句中。用于疑问句时,“呢”主要用于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不用于是非问。“呢”在疑问句中其实并不真正负担疑问信息,即不用“呢”也可以表疑问。其主要功用在表示一种深究的语气。比如:

特指问:谁是那位不速之客呢?他们会到哪儿去呢?我到底怎么办呢?你想喝点什么呢?你们为什么不解释呢?

选择问:是我去看你呢,还是你来看我呢?派小张去一趟好呢?还是派小王去一趟好呢?

正反问:你到底去不去呢?

有时还兼有指明焦点的作用,主要是指明疑问焦点。试比较:

你知道老李是哪个地方的人吗?你知道老李是哪个地方的人呢?

前句用“吗”,重在问“知道还是不知道”,而后句用“呢”则指明问点“哪个地方”。同样,“呢”也可以用在没有任何疑问信息的反问句。比如:

谁不知道她难侍候呢?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样的人谁还会同意和她合作呢?

“呢”直接跟在一个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后面,可以构成一种特殊的疑问句。

车呢?(≈车在哪儿呢?)  钥匙呢?  你的借条呢?  你爸爸呢?

“我决定弃权了,你呢?”(≈你打算怎么办?)  “妈妈明晚有事,不回家吃饭了”“我呢?”(≈我怎么办,谁管我吃饭呢?)

这种特殊的疑问句主要有两种功用,一种是问该人和物的处所,一种是问对策。

5)“的”:

作为语气词,“的”用于陈述句句末,主要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和未来的推断,表示一种明白无误、显而易见的语气。比如:

我昨天问过李先生的,这不可能的。我曾经调查过的,不会错的。你不要这么大惊小怪的。

语气词“的”常和副词“是”配合使用。比如:

问题是明摆着的。我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我是绝对不会和他们一般见识的。

“的”有时也可以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句末,以加强对疑问点和感叹事实的确定。比如:

你是怎么搞的?(加强对疑问点的确定)

就是你亲口说的!事情就是叫你们这些家伙弄坏的!(加强对感叹事实的确定)

作为语气词,“了”用于陈述句句末也可以表示对已然事实的确定和推断,但与“的”不同的是,“了”重在报告一个新的情况。比如:

问题早已解决了。稿子交给他们了。我早就猜到你的心思了。肯定是又发生什么意外了。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了。

6)“了”:

“了”表示新的情况,一般都是有预设的。比如“问题早已解决了”的预设是“听话人以为问题还没解决”,“稿子交给他们了”的预设是“听话人以为稿子还没有交”。

所谓“已然”是从“体”的角度说的,同“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已然”的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过去。比如下句说的是将来的情况:

到年底的时候,我走了,你妈妈也走了,你们俩打算去哪儿过年?

“了”有时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句末,以加强对新情况(就说话人的角度看)的疑问和感叹。比如:

你读几年级了?你来了多久了?今天谁去值班了?这个消息太诱人了!这儿的风景可美了!你也太不像话了!她俩相差实在太远了!

“了+没有/(是)不是”多用于询问新情况和反问。比如:

我跟你讲的问题你考虑了没有?稍为有点起色又抖起来了不是?你这样做有点太心急了是不是?

这六个语气词根据在句子里出现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三组,分组情况和主要用法见下页表。P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