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艺术设计史总结

 天马行空_一画 2021-04-14

中国艺术设计史总结

新石器时代:

1. 陶器:水、火、土三者缺一不可。

2. 原始陶器产生之初普遍是灰陶和红陶,在红陶锻造技术提高的基础上出现了彩陶,在灰陶锻造技术提高的基础上出现了黑陶、白陶。

3. 炊煮器::下有三足的钵状器。:三足为袋状,有利于扩大器体容量,也增加了底部与火的接触面积,更容易存贮,烧煮食物。:器体下部与鬲相似,而上部有突出的长流,也成冲天流,与流口相对的另一侧置把手便于握持,倒取食物方便,整个器型带有鸟的形态特征,具有特殊的形式感。

4. 盛贮器:盆,壶,罐

5. 盛贮器最具有特色的为仰韵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龙山文化的高柄豆

6. 龙山文化的黑陶又被称为“蛋壳陶

7. 新石器时代:几何图形 占主导地位,包括直线结构和曲线结构。

8. 彩陶:彩陶是以矿物质颜料在胎体表面会以红、黑等色的装饰图形再入窑烧制而成,其表面的装饰耐腐蚀,因此其装饰也成为研究原始社会图形设计的重要资料,彩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陶器在技术与艺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9. 开光:即在较大的装饰平面内划分出若干装饰区域,使装饰主体突出,层次分明。

10. 穴居建筑: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

11. 干阑建筑:采用隼桙结构,屋顶应为前后两坡。出檐,屋脊向两端伸出许多并向上翘起,形成长脊短檐倒梯形屋顶。

12. 五点: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功能至上以人为本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13. 大房子:母系氏族公社的大房子在氏族村落中兼具了集会和祭祀的功能,也有可能是首领的居所,是以后出现的宫殿的前身。

14. 白陶鬶——龙山文化

15. 旋涡纹尖底彩陶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16. 船形彩陶壶——仰韵文化半坡类型

17. 鹳鱼石斧彩陶缸——仰韵文化庙底沟类型

18. 彩陶鱼纹盆——仰韵文化半坡类型

19.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韵文化半坡类型

20. 玉龙——红山文化

21.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22. 陶文——日月山

夏商西周时期:

1. 青铜器:最能反映出奴隶制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达统治阶层意志,体现时代风貌。

2. 过程: 夏和商早期青铜器大多器体相对轻薄造型明显带有陶器特征很少装饰单纯朴素是早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

商代中期起,青铜器逐步摆脱了陶器的特征,造型装饰由简朴到繁缛发展。

商代晚期青铜器进入鼎盛阶段,器型硕大

西周早期青铜器具备了以上特征,还添加了具有记事功能的长篇铭文,被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标志着此时中国的青铜器开始由鼎盛期到转变期过渡。

3. 炊器:( 、 、 )

4. 食器:( 、 、 、 、

5. 酒器:( 、 、 、 、 、 、 、 、 、 、 、 )

6. 水器:( 、 、 )

7. 四羊方尊

8. 司母戊鼎

9. 陶范法:制范是用泥土塑出一个模子烘干泥模,再将细泥制成的泥片贴于其上,这是外范,外范的中心需要一个内范,内外范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这就是所制铜器的厚度,在这内外范之间浇注铜液,这种拥泥做范的方法称之为陶范法。

10. 钟鼎文:商代文字出现在甲骨或青铜器上,商代晚期青铜器出现了少量铭文,字数虽少,但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和记事功能,早期钟鼎文中单个及字数较少的铭文,商代末期青铜器内壁铸造铭文者渐多,有三五个字发展到十余字。西周时期青铜器上长篇铭文显著增多,整篇文字的排列承传了甲骨文最常见的竖排左行形式,奠定了中国文字书写、排列、识读的基本规范,这种编排形式为后来的简牍、帛书的编排及书籍的版式设计奠定了基础。

11. 甲骨文:甲骨文目前中国最早的汉字为甲骨文,是以刀或笔刻在龟壳、兽骨上,记录巫师占卜过程及结果的文字,甲骨文的使用者多为巫师和史官,其刻写推动了文字的发展,从甲骨文的字形及笔划结构上可看出中国早期文字形态端庄,笔画圆转的特点,与逐步发展成熟的钟鼎文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其排列、布局受到甲骨形态和刻画工具的局限,未能做到整齐划一,甲骨文的行款基本上有单列直行、单列横行、左行、右行四种。

12. 以兽面纹为代表的动物图形和以云雷纹为代表的几何图形成为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装饰。

13. 西周早期由兽面纹简化演变而产生夔纹、窃曲纹、环带纹逐步发展成为西周时代最具有时代特征的青铜器装饰图形。

14. 璧:中间有孔的圆形礼器,其边宽大于孔的直径的一倍。

15. 琮:造型内圆外方,内圆代表天,外方象征地,通孔表示天地之间有沟通。

16. 璇玑:为圆形,中间有孔,周边有牙。

17. 玦:与圆璧相似,有缺口。

18. 巧色(俏色):能够利用玉石材料天然的形状色彩、纹理表现人物或动植物的自然特征的工艺手法叫俏色。

19. 雕花镶嵌象牙杯————杯身浅刻夔纹和兽面纹,镶嵌绿松石,雕饰精美,色彩和谐,显示了商代高度发达的设计和制作水平,象牙也是统治阶层显示身份、地位、财富的重要标志。

20. 新石器时代夏商的装饰手段主要为涂饰彩绘雕刻陈设织物

21. 西周建筑地面呈黑色,只有天子的堂涂红色。夏尚黑商尚白周尚红

22. 堂前檐多为敞口,出于遮护的需要,在前部张挂帐幄、帷幔或壁衣遮蔽效果。

23. “锦绣被堂”开创了中国古代室内设计中运用软质织物装饰的先河。

24. 屏风周代出现,最初功能是遮挡、隐蔽,但在殿堂陈设的屏风更具备衬托君王威仪的功效。

25. 生活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家居普遍低矮,与生活起居方式相适应。

26. “十二章”纹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其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审美意义,是王权的象征与标志。

27. 四羊方尊——商后期

28. 司母戊鼎——商后期

29. 钟鼎文——商晚期

30. 兽面纹(饕餮纹)

31. 子贡万爵——商后期

32. 雕花镶嵌象牙杯——商

33. 凤纹——商

34. 环带纹青铜壶——西周晚期

春秋战国时期:

1.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炊器,鼎由硕大厚重向轻巧朴素的方向演变,造型仍以圆鼎居多,在耳、足部分有所变化,并出现了大量带盖鼎,增强了鼎的实用性

2. 敦,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食器

3. 战国灯具最为出色的设计是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造型如在树干上分层对生的树枝,在枝头末端托灯盏,树干顶部也有灯盏,共有十五个浅盘形灯盏,树干有蟠龙缠绕,树枝上有群猴嬉戏,鸟儿鸣唱,在灯座上还有人向上抛食,与向下乞食的群猴相呼应,生动有趣。灯座由三只双身虎承托。整座灯将人和多种动物造型集于一体,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多个灯盘错落有致,能满足不同角度照明的需要,是古代灯具中优秀的作品。

4. 家具:易于加工的竹、木成为这一时期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

5. 春秋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已经相对完善,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的最高水平,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的发展,为此后中国漆木家具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

6. 陈设品:随着奴隶社会制度逐步趋向瓦解礼崩乐坏,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思想观念所产生的根本性变化,促使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类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注重满足产品的实用功能,另一类更加追求造型与装饰的变化,重在体现其审美价值,旨在满足欣赏陈设之需。)

7. ★莲鹤方壶:河南省新郑出土的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造型主体为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令人瞩目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饰伏龙,腹部四角以带翼的伏兽取代扉棱,圈足底部以长尾兽承托器体,壶盖的设计最富有特色,方盖顶一周饰以张开的双层莲瓣,盖钮为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豪迈,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具有昂扬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息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8. 失蜡法:也称为蜡模法,先用蜡做出器物模型,再用泥内外填充加固,经加热,蜡融化流出,倒入铜液凝结成器失蜡法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一项伟大创造,是青铜艺术呈现前所未有的风采,代表了战国青铜的水平。

9. 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是迄今为止先秦时期金器中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一件容器,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金质器皿。

10. ★夹纻胎:仅就墓葬出土的漆器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品种增多,器形丰富,装饰手法,题材及表现形式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期漆器不仅采用凿木胎、卷木胎,而且还发明了夹纻胎,夹纻是以麻织物或漆灰在一定形状的内模上填涂粘成型,待干后脱去内模,再于麻布上林漆而成,夹纻胎漆器胎薄体轻光洁美观不易变形,开裂夹纻胎漆器自战国至现代一直是漆器的重要品种之一。

11. 杯纹寓意生活富裕,因几何形可以无限向四方扩展延续,故又称长命纹,寓意长寿。这种把抽象的几何纹样赋予吉祥含义的传统,一直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个特点。

12. 人物图形逐渐发展成为图形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瓦当:装饰在屋顶最下面一块儿筒瓦的前端,起到防止木头腐朽,保护建筑构件的作用,其上模印的图形多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

14. 书籍的初始形态和文字排版:北方出土的简多为木制南方出土的简都为竹制竹简由两道或三、四道丝绳编成书写时有的在上下两端留有空白相当于后世的天头地脚,有的则从顶部写到尾部,不留空白。

15. 在竹节状的表面,铸刻有界栏在界栏内铸刻文字界栏的形态应是出于对竹木简牍形态的模仿战国时期还以帛为书写材料。、

16. 铜贝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17. 蚁鼻钱:蚁鼻钱是楚国的铸文铜币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尺寸一般长1至2厘米,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蚁鼻喻小,意及小钱,面上有阴文,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18. 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较为突出的特征为高台建筑先以夯土筑成平台,在分数层呈阶梯状向上逐层缩小,在台顶上建起中心建筑,外观十分壮丽。

19. 帷幄:由青铜构件与木杆为骨架,覆以帷幕,模仿宫室建筑的帷幄,所具备的处理政务独立空间的功能,帷幄设置在室内构成一个独立于室内空间的小空间,在空间的设计上强调了这种独立性和特殊性,为长者和尊者专用,强化了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帷幄在此后历代的室内设计中仍被广泛使用,是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一大特色。

2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服饰制度上有了一定的变化,服装样式较为丰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深衣多为上层社会所服用,为适应征战和劳作的需要,军士和百姓则服用,轻便的上衣下裤

21. 春秋战国时期用紫色成为富贵权势的象征。

22. 《考工记》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关于设计与制作的专著。书中记录了大量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生产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文化史都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次提出朴素的工艺观“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不仅在当时是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在今天仍然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3. 十五连枝铜灯——战国中晚期

24. 莲鹤方壶——春秋后期

25. 鸟盖夸瓜形铜壶——战国中晚期

26. 彩绘虎座鸟架漆悬鼓——战国

27. 龙凤虎纹绣——战国中期

28. 蟠螭纹铜镜——战国后期

29. 布币刀币——战国——人民银行LOGO

30. 深衣——《人物龙凤图》战国

秦汉时期:

1. 秦汉时期实用器特点:(1)材质纷繁多样,呈现出青铜、漆木、陶瓷并用的局面。

(2)器型脱离了春秋战国时期奇巧复杂结构更趋向于合理与适用,外观相对简洁

(3)出现了不少规范化,系列化的实用器具设计。

2. 对比陶器和瓷器的特点:陶器采用黏土制胎,瓷器采用瓷土。陶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约为1200度。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儿,瓷器质地紧密坚实。瓷器具有坚固耐用,易清洁。美观,造价廉低廉等优点。

3. 汉代饮食器以餐具,酒具的形态最为丰富,最为常见的盛酒器为(宋代以后成为奁)。

4. 秦汉时期还流行茧形壶,蒜头壶。扁壶等盛酒器。

5. 茧形壶形状似横置的蚕茧,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是秦代最为特色的器型

6. 虹管灯:虹管灯的灯体装有烟管,烟管有单管、双管两种,在燃烧时将烟气导入灯腹内,在灯腹内盛水,以消融灯烟,保持室内的清洁。灯盘往往有两层盘壁。插置两块弧形板作为灯罩,能够根据需要转动灯盘,移动壁板,从而随时调节灯光的照度及照明方向。设计合理,这种灯各构件均可拆卸,以便清除灯内的烟垢。

7. ★长信宫灯汉代虹管灯多以仿生形出现,最为著名的当属河北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铜鎏金长信宫灯,长信宫灯为一宫女坐捧盘状。其左手托灯盏,右臂上举,长袖下垂,罩在灯盘上部。右臂为烟管,灯体底部有大孔,可以调节气压,但灯体内不能贮水。其消烟的作用,稍逊于能贮水的虹管灯,其造型生动,设计巧妙,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汉代灯具的杰作。

8. 博山炉:炉座透雕三条戏水蛟龙,炉体腹部较深,炉盖上雕饰山峦,其间点缀树木、虎豹、野猪等。并且有猎人出没其中,器底部呈圆盘状,透雕仰头张口的蟠龙,龙口中衔竹竿形长柄,柄顶部向外伸出三条龙。托起炉身,博山炉的流行反映了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盛行。

9. 双龙谷纹璧:河北满城西汉墓出土的双龙谷纹璧,玉璧上方镂雕有相背的双龙与卷云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装饰,与圆形璧体形成对比,作者巧妙地将双龙形象与云纹结构融为一体。线条柔美,极富节奏和韵律感,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是汉代传世与出土玉璧中最为精美的一种。

10. 四神纹瓦当拓片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也称为四灵,是汉代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动物图形。四神分别代表不同的季节和方位。青龙代表春季,表示东方,白虎代表秋季,表示西方,朱雀代表夏季,表示南方,玄武代表冬季。表示北方。四神具有多重特殊的象征意义,形象鲜明,形态与色彩具有明确的标识性,是汉代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图形标志。

11. 秦汉灯具特点:造型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实用功能巧为装饰

12. T.L.V镜:铜镜中流行的规矩纹镜,也称T.L.V.镜。其装饰仿古代六博棋局,以规则的T.L.V.纹为骨架。填饰四神等图形,布局谨慎规整,是汉镜中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

13. 云气纹:几何图形以云气,双菱纹为多。秦汉时期云气纹春秋战国盛行的蟠螭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使结构更为流畅洒脱,与当时的升仙思想的流行有一定的联系。云气纹线条舒卷起伏,具有流动飘逸的装饰效果。秦汉时期的云气纹常常作为动物,人物图形的骨架,穿插点缀其中,起到联系和呼应的作用。若干个装饰区形成整体。具有统一的装饰效果。漆器上所装饰的云气纹多呈带状环绕器物口缘或器身;也常作为装饰主体的一种过渡形态,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战国时代楚文化的遗韵

14. 秦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全国统一采用宰相李斯创立的篆书,也称小篆隶书成为汉代广泛使用的主要字体。篆书则一直作为印章的专用字帖。汉代晚期,在隶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章草字体,它提高了书写速度,使书写更加便捷,为行书和草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5. 书籍的发展演变简答:早在西汉时期已产生了纸,但西汉时期尚处于纸发展的早期阶段,制作技术尚未成熟。东汉末年,宦官蔡伦改革了造纸术,但竹木简牍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与纸并用了数百年。直到晋末,纸张才完全代替了简帛,掀开了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新一页。简册是书籍的早期形态,在设计上既承传了甲骨文和金文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的排列方式。又与其特定的材料组合,包装方式紧密结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长简用了两道以上的绳编结。文字书写于首端和末端两道绳之间。不同于短简满布文字的做法,长简上、下两端留有空白,与书籍设计中天头地脚的做法一致

16. 简册卷起的方式也影响了帛书,并直接导致了卷轴状的出现

17. 秦汉时期简册、帛书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书籍的样式规格,文字编排,界栏设置及保存方式等方面,确立了中国书籍的基本模式。两汉以后,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在秦汉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简册作为中国古代书籍的原型。又为帛书所借鉴。卷轴装是在继承了帛书形制的基础下继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早期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1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榻成为秦汉时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家用。

19. 秦汉时期的家居多数沿袭了春秋战国的形制。席与床、榻等仍是室内最常用的坐具。汉代屏风除了固定板式插屏、座屏外,还有位于床榻相邻两侧的曲尺形围屏和可折叠的三面围屏。秦汉时期使用的案、矮足多为食案,高足可作食案也可作伏案批阅文牍。

20. 两千年前,中国丝绸是世界贸易中最受崇尚,最受欢迎的商品。

2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此后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22. 来自西方的宝石、香料,金银器,玻璃器,毛织品以及货币等,在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中均占一定比重。

23. 评价:中国古代的养蚕、丝织、造纸术、印刷术等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发明,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往西方,它的意义已超远一条贸易通道。作为中国与西方及其他外部世界交往重要通道,丝绸之路自始至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承担着贸易与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4. 长信宫灯——西汉

25. 错金博山炉——西汉

26. 双龙谷纹璧——西汉

27. 玉铺首——西汉早期

28. 说唱陶俑——东汉

29. 夔凤纹瓦当——秦

30. 四神纹瓦当拓片——汉

31. 长寿绣(云气纹)——汉

32. 玉舞人佩——西汉

33. 动物图形在秦汉织锦中的运用更为普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秦汉的明显差异:▲上层社会与大众使用的产品之间的差异有所缩小。在材料的选择,造型样式,加工手法等方面各阶层的日用器具。趋向统一。▲器具的材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秦汉以前,上层社会普遍使用青铜,漆木制品。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被瓷器所取代。▲器具造型由追求外在形态尺度变化趋于实用,风格由浑厚庄重朴素单纯转变,装饰题材也具有时代特征。佛教的流行导致瓷器上出现了莲花,忍冬装饰。▲生活起居方式的改变,对器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突出的表现在家具设计上,家具的形体较之秦汉趋向高

2. 盘口壶鸡头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极为普通极为流行的器型。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取代青铜,成为制作灯具的主要材料。

4. 汉代已出现多子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多子槅也称为多子盘,多子盒。

5. 《女史箴图》东晋 顾恺之

6. 这一时期床榻类家具形体较高,样式也更为多样化高度过膝榻体宽大,能供多人同时坐卧

7. 胡床胡床东汉末年自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家具样式,形制如同现代的马扎,轻便易携。胡床的价值在于使用时人的坐姿为双腿下垂,双足着地,而不再严格要求为双足后屈的踞坐,这种坐姿更为轻松自在,更符合人的生理特点。胡床可折叠,它的应用为唐宋时期高足家具的普及和折叠家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8. 三国时期,熏炉多为瓷质罐形盆形

9. 瓷制陈设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瓷器发展趋向成熟的必然产物。

10. ★仰覆莲花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各阶层普遍信奉佛教莲花作为佛教惯用的装饰,在当时极为常见。莲花尊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用于佛前供奉的陈设品,极富时代特色,南北方均有发现。颈部装饰以飞天,忍冬,莲花等各类佛教题材的纹饰。腹部主体装饰为上下对应的三层覆莲与三层仰莲。尊底部也饰以莲瓣。各层连瓣形态均不同。

11. 夹纻漆像: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十分兴盛佛教徒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常以车载或人抬佛像游行体轻便于移动的夹纻漆佛像在当时很流行。称之为行像夹纻漆像的做法是先以骨架泥塑佛像。在塑像表面,根据像的大小,用漆裱以不同层次的粗麻布。再经过刮漆灰打磨,待干固后,将内部泥像以水融化脱出。夹纻漆工艺始于战国后期,在汉代也用来制作漆质器具,但以之塑造佛像却适应了当时佛教需求的新做法。

12. 这一时期纸的普遍使用,使书籍的形态产生了重大改变,在继承秦汉时期简牍和锦帛的基本样式及文字编排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卷轴装的装帧样式。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平面设计的题材和组织形式丰富多样,汉代设计存在的浑厚质朴诡异浪漫两种趋向,到这一时期则融合为矫健清秀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对两汉传统的继承。如汉代流行的以祥禽瑞兽为代表的动物、吉祥文字及几何纹相结合的组合图形,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图形设计大量吸收借鉴外来样式,尤其是受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植物图形开始成为中国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晋代以后,纸的质量不断提高,开始代替了锦书和简牍

15. 存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以抄写的经文数量居多,最为普遍的书籍装帧形式为卷轴装

16. 卷轴装由卷、轴、褾、带四个部分组成,卷为主体,为纸绢质而卷前端粘贴的起保护作用的纸或绢叫褾,也称“包首轴通常为圆形木杆,置于卷末,可将长卷卷绕其上,便于收藏储存卷好后用绳、带缚扎带端连接竹木或骨角质的短签别在特定的位置以便固定在轴头上系有题写书名,卷次的书签,以便于翻检。卷轴装是这一阶段最为主要的书籍装帧形式,不仅用来装帧佛经、典籍、书法,绘画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装裱。

17. 这一时期卷轴装书籍的文字编排,主要承袭了秦汉缣帛的形式,在纸的上下两端划两道横线。纸面上下两端留有天头地脚,然后在两道横线间画以竖向乌丝界栏,最前面的两行为空白

18. 这一时期的写本卷子纸的色泽偏黄,是为了防虫蛀,将纸在黄蘗汁上煮过,这种纸色泽较为柔和避免阅读时过白的纸面和浓重的墨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视觉疲劳

19. 这一时期规模最宏大的佛塔为北魏洛阳永宁寺塔。为木结构楼阁式。永宁寺塔现已不存。中国现存最早的塔是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座平面呈十二角形的塔。

20. 石窟是自印度传来的建筑类型。窟内以石刻彩塑壁画表现大量佛教造像和故事。供信徒们在窟内礼拜或修行。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分别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1. 在继承秦汉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为隋唐五代时期室内设计发生大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席地而坐的生活起居方式仍在延续,与之相适应的室内设计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趋于完美,另一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及佛教的东渐。是高足坐具开始传入中原。不仅对席地而坐的传统生活起居方式的冲击,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礼仪、风俗以至家居、室内设计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佛教以象征净土,在佛教传入之前,莲花所以早已被中国人作为审美对象。佛教流行后,促使莲花形象神圣化,被赋予了特殊的精神内涵。因而流传更广。忍冬也是随着佛教而广泛流行的图形,被大量应用于建筑雕刻,彩绘、刺绣等装饰中。

23. 忍冬对中国古代图形设计影响较大,自唐代起流行的唐草纹、缠枝花纹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

24. 盘口壶——西晋

25. 鸡头壶——西晋

26. 胡床——东汉末年西域传入中国

27. 仰覆莲花尊——南朝梁

28. 夹纻漆像——三国两晋南北朝

29. 卷轴装——三国两晋南北朝

30.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隋唐五代时期:

1. 饮食器:隋、唐两代的器具设计各具特色,前者造型较多继承了南北朝的作风形体清瘦。欣长秀美,而唐代则趋向于饱满圆浑丰硕雄健一派大唐盛世气象。同时,地域特征也“北雄南秀”总体而言,北方器具粗旷,壮硕,而南方器具则趋向精致、秀美。

2. 造型上变化丰富。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深受外来的“洋”风熏染,加之受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器具呈现出西域和中土造型元素融汇杂糅的时代特征。

3. 皮囊壶就是唐代内陆仿照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采用贵重金属和陶器陶瓷制作而成。

4. 家具的演变:隋唐五代是中国人生活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转变的重要过渡期,到晚唐、五代已经基本完成了转变。

5. 由于高足坐具更符合人的生理结构,便带了相应的舒适感,在民间迅速推广,桌椅、墩、凳等各种高足家具也得到了发展。同时由于坐具变高,室内其他家具如屏风、几案之类,也较之前代家具更为高大

6. 桌子与高足坐具配合使用而出现的家具新品种,隋唐不常见。唐五代样式趋多样化,造型简洁实用。

7. 五代时期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8. 唐代宫廷中还出现了圆靠背圈椅,适合人的生理特点,有的还在靠背上再加高一截做搭脑

9. 屏风是隋唐五代家具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唐代流行多曲屏风

10. 以越窑秘色瓷器唐三彩为代表的高档陶瓷器被上层社会作为陈设品使用。

11. 以金属材料制作的陈设品在隋唐五代居于主导地位。

12. 金银平脱:由贴金片演变而来,系用薄金片儿和薄银片按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三,两层经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

13.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不同陶瓷陈设品发挥着重要作用。

14. 花釉:花釉是在一种色釉上洒上其他不同颜色的釉料,通过烧造使不同色釉在高温下交融晕散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纹,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

15. 绞胎: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深浅不同的制瓷原料逐层相间叠放,先制成泥片然后粘贴成器,产生有如云片、羽毛、水波等不同色彩、纹理效果。

16.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三为虚数,它主要采用黄、绿、白三色釉料,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造成淋漓变化绚丽华滋的效果,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造型上丰富多彩,一般可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马骆驼)居多,产生的原因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厚葬之风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其孕育最好的艺术养料。

17. 隋代和唐代初期,走兽常作为主题纹饰至盛唐时期,形成了走兽、禽鸟、花卉并重的格局,从中唐开始,花卉题材的图形逐渐成为了装饰的主流。

18. 图形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单独图形组合图形绘画式图形为主,艺术风格也由隋代初唐的清新秀美发展为盛唐时期的丰满富丽,盛唐时期图形设计所具备的自由大气的特点最能够代表大唐风尚,晚唐五代趋向于典雅。

19. 植物题材的图形自汉代起在装饰艺术中崭露头角,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佛教的流行带动了以莲花、忍冬为代表的植物图形的推广,唐代植物图形进一步发展,盛唐时期植物题材与动物题材平分秋色,此后中唐开始,植物图形更取代了动物图形的地位。

20. ★宝相花:指以牡丹和莲花为母体的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花纹,他吸取众花的形象特点,简化提炼,使之程序化,样式化,因而富有装饰美,他又与佛教相联系。寓指佛的庄严,宝箱花花形优美,丰硕饱满,是大唐风尚的一种象征,另外花卉卷草一类植物形象常与动物形象组合,构成极富自然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图形在盛唐及中晚唐时期流行一时。

21. 几何形诗文装饰作为辅助装饰。

22. 陵阳公样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即用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成。窦师伦组织设计主要花式有瑞锦,对斗羊、翔凤、游麟等,在传统大蜀锦织造艺术基础上,融合、吸收波斯、栗特等纹饰特点,穿插组合祥禽瑞兽宝箱花鸟。图案繁盛隆重、庄严华丽,上身为凸显主人浓厚的经济实力与礼仪修养,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之为“陵阳公样”。

23. 敦煌石窟唐代藻井彩画中表现的联耳三兔相互追逐构成了具有强烈的动感的旋转图形

24. 卷草纹也称唐草纹,是隋唐五代时期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循环式图形,它是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演变而来的常与牡丹、莲花等花卉组合,各种形态的卷草纹呈波状骨架结构回旋往复极富节奏和韵律之美,在各类材料的作品装饰中均有体现。

25. 书籍装帧及版式:旋风装(龙鳞装),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梵夹装最早自印度传入中土的梵文佛经皆采用梵夹装的装帧形式。

26. 经折装经折装融卷轴装与梵夹装两种特征于一体避免了卷轴装佛经打开后两端向中间卷曲而造成阅读不便的缺憾也克服了梵夹装经页互不相连,容易散落的弊端,这种新的装帧形式。阅读更加便利,更容易翻查经文,同时免去了佛教徒诵读佛经时须不时抚平卷轴,可以保持坐姿的庄重至唐代经折装成为佛经装帧的主要形式,也被其他书籍所采用。

27. 线装:在晚唐五代时期还存有量。

28. 隋唐五代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具有恢弘壮丽的作风,建筑规模大。装饰之奢华,远远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在室内设计上,隋唐五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晚唐五代时期在宫廷及上层社会的室内设计中出现了传统家具与新兴的高足家具并用的局面,为宋代以高足家具为主导的室内陈设格局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9.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唐

30. 皮囊壶——唐

31.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时期

32. 联耳三兔——敦煌石窟——唐

33. 卷草纹(唐草纹)——隋唐五代时期

34. 旋风装(龙鳞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

35. 青釉龙柄凤头壶——唐

宋辽金西夏时期:

1. 宋代实用器具受到朴素简约的时代审美影响。造型简练,各部分尺度合宜,比例达到了高度和谐。不尚雕饰,结构清晰,在功能上也更加适用,产生了不少极具时代特色的新器型。宋代始创的梅瓶、玉壶春瓶是中国传统器物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体现了宋代简约清秀的审美风尚。

2. 定窑梅瓶最为挺拔秀美

3. 鸡腿瓶:极具游牧民族特色,体型细长,口小,瓶体上均匀密布弦纹,以便捆扎运输,细长的形体也便于抱取,是为了适应游牧民族迁徙的生活方式

4. 梅瓶:在宋代被称为“经瓶”,主要是盛酒器,也被作为陈设品,明代人因其瓶体修长,与“梅之瘦骨相当”而呼作梅瓶,其造型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

5. 玉壶春瓶:产生于宋代口稍侈,细颈,腹部微呈椭圆形,造型秀丽,富有曲线美其得名与“玉壶先春”“玉壶得春”的诗句有关,在当时作为盛酒器广泛使用。

6. 洗口瓶类似魏晋时期流行的盘口瓶

7. 倒流壶:是宋代产生了新器型。

8. 马镫壶:是辽代具有游牧民族特色,造型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壶。

9. 瓷扁壶:是西夏壶类器物,两侧有耳。

10. 斗笠碗:是宋代器具。

11. 宋辽金西夏时期高足家具继承了唐五代时期已有的家具形制,在日常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12. 宋代的桌子在结构上较之唐代更加坚固,有些在横枨上又设置短的竖枨。

13. 在《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出现了折叠桌,折叠桌轻巧方便,易于便携。易于携带,宋代最早出现折叠桌。

14. 交椅在胡床的基础上产生的,分为有扶手交椅无扶手交椅两类

15. 宋代橱柜设计产生了食橱、茶橱、书橱等不同的种类,以满足特定的需求,适应性显著增强。

16. 橱柜是中国人的发明,至迟在宋代得到推广,这种发明充分地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17. 省油灯原理在于灯身结构为夹层,夹层内装清水,上层装灯油,在灯油燃烧的过程中及时注入冷水,以降低灯盏和油的温度,从而减少油耗。

18. 陈设品设计。瓷器在陈设品所占的比重幅度加大。既有兼具实用功能的器皿,也有纯粹的欣赏品。

19. 瓷枕:著名的带有题记得“张家造”瓷枕北宋定窑孩儿枕分别体现了宋代以绘画、雕塑见长的瓷枕的基本面貌。有的枕体中空,可灌入冷水,夏季使用时可起到降温消暑的作用,审美与功能的设计合二为一。

20. ★青铜器:在复古风尚的影响下,宋代仿制许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以玉、瓷等多种材料仿古代青铜器。玉器造型,小部分制品忠实于青铜器原型,而大部分器物对所仿青铜器的器型加以简化,在装饰上,摒弃了繁琐狞厉的纹饰,取而代之的或是纯净优美的釉色,或是有金丝猴铁线之誉的冰裂纹开片肌理。在造型上,由威严庄重的青铜器造型,演变为形态简洁线条流畅的新颖陶瓷器型

21. 雕漆:雕漆主要在器胎遴饰多层色漆,形成一定的厚度,再加以雕刻,以产生浮雕般的装饰效果,常见红、黑色的雕漆制品。因而有剔红、剔黑之称。

22. 平面设计图形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植物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图形占主导地位。

23. 组合图形最为普遍,单独图形少。组合图形喜相逢旋转式缠枝花 宋 循环式

24. ★宋体字:宋代版印事业兴盛,刻工们为了提高效率创造了新的字体。这种字体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提炼而成,融合了以颜体为代表的粗线条方正体和以欧体、柳体为代表的细线条长方字体特征,最终形成了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硬挺,起落笔有饰角的程式化字体——宋体字。

25. 蝴蝶装:蝴蝶装将每页版心相对折叠,然后按顺序在折叠处粘连打开后版心在页面中心四周为空白状如蝴蝶展翅。“装用倒折, 四周外向”的形式免遭虫鼠啃食和磨损,也利于保护版心和文字

26. 包背装: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版心向外书页板框外左右两边的余幅向着书脊,然后将叠好的书页戳齐,在右边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儿,用纸捻装钉,裁齐,再将一张厚纸对折,用浆糊粘于书脊,以之包背,包背装的装订形式,使书打开后就可以看到正面文字,避免了蝴蝶装每翻开一页,先映入眼帘的是空白而不是文字。为明清时期线装的盛行打下基础。

27. 版式:宋代刊印书籍多采用楷体字。通常篇名顶格正文部分顶格满排目录,篇名及作者行多在文字前留有空格,字号稍大于正文。有少部分正文每行空一格或两格宋代的插图也得到了发展,书籍插图以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文字的内容,起到辅助说明作用,对于《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这类书籍而言插图显得格外重要,形象直观的插图,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内容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雕印精美的插图成为书籍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了书籍的审美价值

28. 交子:最能够代表当时单页印刷品版式设计风格的的是交子

29.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中国世界最早的纸币

30. 广告与商标:★实物广告:商家、店铺所采用的,将所售商品和所经营的项目相关的物品悬挂。陈列于店铺门前以及店内醒目位置以招揽客人。因其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识别记忆的特征,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最为普遍。

31. ★旗帜广告:旗帜广告是将书写商品名称或绘有商品形象的以布帛制成的旗帜、幌子悬挂于商铺屋顶或门前,以起到广告的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酒旗。

32. ★招牌广告:招牌广告与旗帜广告形式相近,主要采用书写、铭刻文字的方式告示商家,所用材料有别于旗帜广告,较为广泛,木、竹、砖、石、纸、帛均可。

33. ★产品铭记广告:产品铭记广告指在陶瓷、金属、漆木、玉石等材质上书写、刻画、模印产地、作坊、店铺、生产者的名称及相关文字、图形带有宣传产品的性质,以便于商品的流通。

34. ★印刷广告:宋代不仅书籍大量采用雕版印刷,还出现了雕版印刷而成的产品广告。印刷广告是随中国印刷、造纸技术的进步及推广而产生的新的广告形式。

35.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北宋):这则广告中图形商标、店铺名称、广告语等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布局严整、图文结合,在中国商标和广告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铜版印刷的广告较之前述广告形式,流传范围更广,起到的宣传作用更大中国发达的印刷术是印刷广告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件铜板的存在表明中国古代的印刷广告至少领先西方400年。

36. ★《营造法式》: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响了后世的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里程碑。由北宋李诫奉旨编修的建筑理论著作《营造法式》,总结了北宋以前的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还按照建筑行业中不同的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总结出各种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并且附有大量的精致图样,是中国古代并不多见的建筑技术专书,使得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建筑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面貌。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在实物遗迹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重要环节,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37. 白釉划花梅瓶——北宋——定窑

38. 青绿釉玉壶春瓶——金——临汝窑

39. 马镫壶——辽

40. 瓷扁壶——西夏

41. 斗笠碗——宋

42. 白瓷孩儿枕——北宋——定窑

43. 童子垂钓图瓷枕——北宋

44. 月白釉出戟瓷尊——北宋——钧窑

45.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

46. 宋代官印中普遍使用的是九叠篆

47. 佛宫寺释迦塔——辽

元代时期:

1. 高足杯高足碗元代较为流行的器型。

2. 匜原是青铜器造型,在元代以瓷制作,元代瓷匜在流下都有系。为了方便穿绳携带

3. 梅瓶有棱角有盖,多棱的造型也便于捆扎运输。梨式执壶是元代新出现的器型,形状似梨而得名。

4.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家具样式

5. 青白釉观音瓷坐像 元代 景德镇窑烧造

6. 钧釉双耳三足炉:钧窑

7. 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8. 平面设计:在题材上,除唐宋以来盛行的植物、动物、人物、几何等图形外,也出现了具有少数民族及外来装饰艺术特点的图形。在表现手法上,既大量采用具有写实特征的绘画式图形,又运用各类样式化的图形。在文字运用与字体设计上,元代特殊的政治、文化格局导致了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文字显著增多,种类之丰富。元代平面设计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点,儒、道、释、伊斯兰、基督教等,不同文化元素的图形兼备字体并存是元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9. 元代图形中继承唐宋传统,并加以变化的图形占大多数,其中表现最多的是传统图形中的龙、凤与麒麟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形象。

10. 满池娇:形象以写实手法表现,同时进行了样式化处理,满池娇图形在南宋时既已出现元代流行,最初是作为服饰装饰,后被陶瓷装饰采用,延续明清。

11.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公司标识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日久天长。标志造型由两个明显的上下相连的“心”,它展示着中国我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心。

12. 最能体现元代时代特征的字体设计,是符牌、玉册、诏书、经书等物品上的蒙、藏、维吾尔等文字,这些文字在字形的处理上具有自身特色又吸收借鉴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13. 八思巴文 模仿九叠篆的印文形式是由元代的八思巴创立的

14. 符牌是元代朝廷颁发的,具有通行证性质的身份凭证

15. 书籍装帧及版式:十分丰富,前代流传的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梵夹装继续流行,且每种装帧形式均有相对固定的对象,书画多采用卷轴装,而经、史、子、集多采用蝴蝶装经折装、梵夹装基本上成为佛经装帧的专属形式

16. 藏传佛教中普遍采用的佛经装帧形式是梵夹装

17. 《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国古代早期雕版印刷配有书名和插图的扉页设计

18. 帐幕: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习的游牧生活,帐幕的设计体现出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帐幕主要以柳枝为骨架覆盖以毡、兽皮等软质材料,顶部有圆形天窗。以四柱支撑天窗采光透气帐幕可卷可舒轻便易携

19. 斡耳朵:用于统治者议事、集会、接见使者的大型帐幕,空间和体积巨,装饰华美,在装饰上采用金玉珠宝等高档材料,再座次的安排上尊卑有序,室内的布局陈设意在突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

20. 普通帐幕:小巧、简朴实用,帐幕装饰以软质材料为主,毡是室内装饰的常用材料,地面铺设毡、毯起到装饰作用,也防寒防潮,帐幕内部设计十分注重空间的整体感。

21. 游牧民族席地而坐,帐幕中使用的家具如桌、长凳都比较低矮,迁徙时便于携带。

22. 评价:帐幕的设计从游牧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结构合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帐幕至今在蒙古草原仍被沿用,基本继承了元代帐幕形式。

23. 由尼泊尔阿尼哥设计的圣寿万安寺白塔

24. 青白釉观音瓷坐像 元代 景德镇窑烧造

25. 钧釉双耳三足炉:钧窑

26. 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27. 八思巴文 模仿九叠篆的印文形式是由元代的八思巴创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