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合辐散入海流

 商坛论衡 2021-04-14

聚合辐散入海流

——《胜市正言》沪续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在学习型组织中,员工的学习不同于传销中的洗脑,重在养正中启智,找回为天地立心的精神气魄。企业家既要站立山颠,执天下之大象;又要沉潜山谷,虚心汇聚天下资源,不择细流。所谓不择细流,在企业内部是力争让每一个员工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取得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对市场的把握上,就是对每一个商机都不轻易浪费,一点点获得客户给予的机会。华为公司在创业初期就是从大公司无暇顾及的县城市场做起的,终于形成让所有竞争对手都不能忽视的洪流。比如派出100多人常年驻守黑龙江的本地网,客户关系渗透到市场的每个枝节,每层每级都贴近客户,对每个县电信局的本地网项目都要争夺,绝不放弃对自己有利的任何一票。

不择细流与执天下之大象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偏废。比如华为最大限度的汲取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倡原滋原味的学习。除了产品开发、研发流程、供应链流程等来自于IBM;华为的财务四统一是毕马威做的,股权是韬睿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埃森哲做的,企业文化是中国人民大学做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是是德国国家技术应用研究院做的,精益生产是日本丰田做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取法乎上更像是在执天下之大象之后,更高层次的不择细流。而更高层次的聚合辐散式的学习,与贪大求洋的形式主义包装不同,关键在于要在其中得到正能量的解,顺势而为,取得新的进步。哪怕领先“一英寸”,也难能可贵。

在学习中求正能量的解,最终还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像黄河入海流那样奉献于市场。如果说华为按照IBM的模式进行流程再造是一种西化,却没有改变华为的本色,在国内市场站住脚跟之后便向全球渗透。华为特意挑选华为性格明显的员工派驻海外代表处担任负责人,起到了“播种机和宣传队”的作用。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华为的“贴身肉搏”从价格消耗到专利之争,让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感到头痛。在已经得到的市场份额中,华为既注意与当地文化进行成功的对接,也有意识地将既定的正能量灌注到新设的公司。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征程,到2010年,华为作为内陆唯一的民营IT企业进入《财富》全球500强,居于中国电子百强之首,被FastCompany评为2010年最具创新力公司全球前五名。

有人调侃特朗普,受到美国近乎极限打压的华为,其实是中国最美国化、最西方化的公司。早在1998年,任正非为了引进IBM的研发管理体系,付出了20亿元的费用不说,还彻底对IBM敞开了大门,把公司当成了外籍顾问的“殖民地”,任由这70名外籍管理顾问在公司指指点点。而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骄傲,那就是因为在“西方化”中获得了正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