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姥姥家的故事及感悟(二)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1-04-14

本文作者:白桂林


如今牛厂湾村因现代交通工程的修建已不复存在,它确实住在了前辈人所说的黄金要道上,从村中间临空跨过的快速铁路和G6京藏高速占据了村庄。紧靠村北是1994年修建的110国道,村南山坡上又有高铁通过,与村隔河相望的三道营火车站是上世纪初民国时修建的,这一铁路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近代修的这五条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在此基本沿大黑河平行排列,河的右岸是最早的京包铁路,其余四条(两条公路,条铁路)均在左岸。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只有河北岸的一条铁路,谁也没想到23年时间会在这里修起四条现代化的交通线,而且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干线,这也是我国经济繁荣的表现。黄金要道被前辈人预言准了。


近代抗战时期围绕这条铁路线在这里上演了打击日寇的动人故事。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三道营火车站住有日寇一个排,站长为日本人,伪军60多人,住在一个土围子里,1940年和1941年被我绥中专区游击队和大青山游击队先后袭击,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还打死了日本站长。1938年秋,毛主席、朱总司令派李井泉率领120师358旅715团为主和独立游击第四支队(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成)计2000多人组成大青山抗日支队,从晋北五寨偏关出发经凉城,越过平绥线,挺进大青山。当时为防止被旗下营和三道营的日伪军发现,大青山抗日支队出奇不意地在1938年9月1日深夜由凉城太平寨急行军,从旗下营火车站和三道营火车站之间穿过险峻的大平顶山,顺利地经山北的八岔沟、碾子沟,跨过拐角铺河,从大同营、上高台、聚宝庄进入大青山腹地东河子、大滩、蒙古寺一带。
 

三道营火车站建国前夕图


姥姥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条大黑河,这条河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上世纪60年代我在10岁左右,到了寒假就去住姥姥家。那时大黑河流量大,每到冬季河面结冰宽达300米左右,成为天然滑冰场。我与四舅(比我大4岁)跟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拿着自制的滑冰车及滑冰踏板下河玩。滑冰车是蹲在滑车板上,双手各执一根滑棍在冰面上滑动。大一些的孩子用滑冰踏板站着滑冰,双手执一根如锹把一样的木棍,下端安一铁制尖角便于与冰接触滑动,站着滑比蹲着滑快得多。滑冰玩得特别开心,但要时刻警惕两个危险情况。一是注意气眼孔,一旦掉下去就落入冰层下面有淹死的危险。气眼孔是河流泉水不断带出地下热量的结果,在有泉水冒出的地方冰面往往有气眼孔。二是数九寒天冰面在加厚的同时,由于冻胀挤压的作用,在冰面上会有凸起的如小丘一样暴冰丘,暴冰圪蛋上有2~6厘米宽的冰裂缝,容易卡住滑车翻跟头受伤。如今这些景观没有了,河水显著减少了,且不能直接饮用了。从下图中可看到不仅水少得多,也不清澈了。

大黑河水少了,也浑了(作者2020年3月摄于土城子村北)


大黑河在牛厂湾村主流偏向左岸,向西不足500米是胜利南渠的渠首,河流在此出现的现象当时就吸引了我。由于河道在此向西南转了一个大湾,因此河岸边相邻的两村名一个是牛厂湾村,一个是前湾子村,村名与这一河湾有关。就在这个湾上50年代出现了一座水利引水工程。小时候记的前湾子村靠河边的渠上有一座小房子很显眼,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一座水闸,后来搞了水利才知道它是一座冲沙用的水闸。大黑河在这一河段具有北方河流的明显特征,即夏秋季洪水不定时咆哮,冬季结冰冰下流水,春季融冰流凌。人们为了制服洪水,在70年代初修了河道治理工程,沿两岸用砌石将河道缩窄,淤灌两岸的河滩地,并修建引水工程进行灌溉,所以这条河也是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水清澈,村里人吃水都下河砸开冰窟窿取水,记的我的四姥爷就是因为下河挑水羊角风病发作,头滑入冰窟窿淹死的。该河四季变化和人们对它的利用及危害在我儿童时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自己对水对河流从小就有一种敬畏和兴趣,加之家乡察右中旗后大滩缺水的状况及人们对水的渴望,促使我在报考中专学校时第一志愿就是内蒙古水电学校水工建筑专业,最终一辈子搞了水利,至今已退休还没离开水利工作,经常参加一些水利工程项目的方案制定及技术审查。


90年代初我出于对河道引水工程的兴趣,对乌盟河道引水工程平面布置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成果发表在国家一级水利技术刊物上,这时才对胜利南渠有了深刻认识。胜利南渠是大黑河上一座有名的无坝引水工程,利用弯道水流特性,采取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布置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引水、排沙问题,使渠首引水口冲淤几十年保持平衡,灌溉效益一直居全盟之首。大黑河左岸支流梨花河由南向北在土城子村西汇入大黑河,形成一个小的冲积三角洲平地,在这一平地上古人修建了古城。河流在右岸受到黑山约束及刘广窑沟的顶冲作用使主流在牛厂湾村和前湾子村之间稳定在左岸弯道上,把引水口选择在弯道凹岸的顶冲点上是最理想的位置,这说明设计工程的技术人员是一个有经验的水利工作者。可惜的是1994年修110国道占据了凹岸的排沙枢纽,并重新投资修建了渠首,新的设计者布置成侧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有坝布置方式(见图片),运行不到3年进水闸口严重淤积(下图闸前的淤积台地绿草茂盛),使主流逐步向右岸移动,每年引水灌溉时,还得人工在拦河坝渠口上游用沙袋将右岸主流导入左岸进水闸口,每年浇地费工又费时。

重建的胜利南渠水闸前淤积严重(作者摄于2019年夏)


人们在此段河道上建的水利工程,成败各半。成功的无坝引水被后人改造成不好用的有坝引水;另一不成功的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缩河造地工程,目前有70%不复存在,河流并没有按人们的意愿沿缩窄的河道断面行洪,相反大部分逐年被洪水冲毁,较为严重的段落就有三道营牛厂湾段和旗下营伏虎段,在冲毁护堤的同时也冲毁了不少农田,其中仅旗下营伏虎就冲毁了2000亩良田。近几年国家投资进行河流治理,大黑河进行了新的堤防工程建设。治河工程看似简单,实际充满了哲学思想和科学道理,这方面我的人生感悟很深。

感悟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河流是人类发展的摇篮,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生存保障,但洪水灾害也不定时地相伴人类发展史。如果治河引水工程能顺应河流水沙运行规律就可获得最好的效益,减少或避免洪灾的损失。


人可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与自然搞好关系,否则就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河流经几十万年的流水冲刷与切割侵蚀,在两岸地形约束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一个弯曲的河道,这个弯道就是河流多年运行而形成的规律表现,世界上没有一条河道是顺直的。大黑河70年代的治河工程之所以失败,在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人定胜天的作用,把河道缩得太窄了,没有按频率的概念给洪水让出应有的下泄断面通道。再就是把河堤设计的太直了,没有按河道的弯曲特性进行布置,违反了河流的运行规律,所以失败是难免的了。当然我们不可能防御所有的大洪水,但最起码能保证一定频率下的洪水,不受灾害损失。这就要求建设者在修建河道工程时必须给洪水让路。让多少合适,护堤岸线如何适应河流多年形成的运行轨迹,是很有讲究的。总而言之,要想河水给人得利,首先必须人给洪水以出路,否则治河工程必然失败。实际上不仅人与环境的关系需要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应遵循这一法则才能获得最佳效益。


感悟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姥姥家门口的胜利南渠之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运行到90年代渠口冲淤平衡,引水通畅,就是因为设计者掌握了河道的水沙运行特性,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弯道离心力的作用,使小水时主流处于引水口,而发洪水时主流偏于河道中央,这样渠首就能保证闸前不淤积使灌水顺畅,而只设鱼嘴不设拦河溢流坝就可保证洪水安全下泄。本人从事水利工作后先后两次去过都江堰,都江堰运行了2000多年经久不衰就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古人对渠首布置的科学合理性令今人佩服。都江堰是一个标准的无坝引水工程,在科技水平十分发达的今天对都江堰维修仍需按照古人的布置特点进行。所以干好每一件事都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分析,认识其本质,才能获得成功。

都江堰枢纽全貌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偏关卜子行政村,乌兰察布市水利局退休干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