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篇文章必然要和Hoizer的这首歌一起,Amen, A man】说到浮士德,许多人可能只看过歌德的《浮士德》,或者只是听闻过他的大名而不知道其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其实浮士德在德国还确有其人,生活在1488-1541年,相传是一个类似魔法师或者巫师般的人物,因为其身份显得离经叛道,其摆弄的所谓魔法伎俩正好于基督教神学背道而驰,由此渐渐地被神话为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 作为传说中的故事,虽然版本不一,但是大致梗概便是一位名叫浮士德的德国学者,为了追寻更高等的知识,与魔鬼签订了条约,内容就是魔鬼供浮士德二十四年的差使,而二十四年后浮士德则要履行约定被路西法(Lucifer)带到满是折磨的地狱里去。 马娄的浮士德 由此这便成为阿瑟王之类的IP,被欧洲各地的文学家当作题材,而英国的剧作家,也就是那位实际上是为莎士比亚铺垫了戏剧创作道路的克里斯托弗*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也动了笔墨,将此改编成了一个剧本,当然传说还有其他人与其合写,但是在王佐良等人主编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这本书中,提到至少首尾两幕由马娄主笔,由此诞生了这么一部名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戏剧。 那么马娄何许人也呢,首先他是一个杰出的剧作家,《帖木儿》、《马耳他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可以说是他相对比较有名的作品,展现的是人们分别对权力、财富和知识的悲剧性追求,在专业学者的眼中,马娄的作品一直展现着一种反抗的精神,因为所谓权力、财富和知识的追求,恰恰就体现着当时文艺复兴时期所张扬的一种自由个体的精神。那么由此浮士德为了知识而与魔鬼签订了契约似乎也变得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浮士德从出场开始,似乎和一般的神学院学者没什么区别,他渴望着知识,却循规蹈矩地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却发现逻辑的终点只是为了在争论中胜利,于是他告别了哲学,文中打趣式地写道:
于是紧接着医学、法律,却都被浮士德放弃。因为在学习医学的时候,浮士德诚然已经成为一代神医,文中如此描述:
诚然浮士德已然达到了医学的尽头,他的每句话都成为了警句格言,他的每个药方都被人当作圣人遗迹,他能够拯救众生,但是他最终还是一个凡人:
而对于法律,马娄笔下的浮士德对其更是轻蔑,他说:
这显然这适合那些贩夫走卒,法律关注的无非是外在的利益,浮士德以为这与他来说实在太过卑贱,于是他果断弃之而去。 堕落的凡人 可以说浮士德并非没有对神学产生过兴趣,他内心对于神学这一段的探讨可以说是最为精彩的,因为当时英国受到路德的新教改革影响,已然发展了自己的国教,而当时的天主教是主流教会势力,当时教皇诚然宣称暗杀英国女王已经不构成违法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马娄笔下的浮士德对传统神学的一系列探讨可以说还是透露出了一些历史时期人们对神学的思考。 浮士德首先看了圣经:
浮士德最终得出了结论:
由此他发现了似乎这是一个悲剧性的骗局,因为圣经中说了,死亡是有罪者的惩罚,而人必然有罪,于是人必然要面对死亡。这种Che sera, sera(What will be, shall be)的教义诚然让一个人苦笑不得的难题,也是圣经中人类面对天堂的一种两难局面。 伊甸园的放逐《圣经》中Eva因为受到了蛇的蛊惑而偷吃了禁果,人类的代表亚当由此也受到牵连被一同放逐,这就是原罪论,简单地来说就是原罪就是根源上的,是由亚当传下来的罪。由此在宗教上解释就是人会有犯罪的痕迹,而人在现世犯的罪则为本罪,因为有原罪的痕迹,所以人心中会有犯下本罪的趋向性。 或许在当时宗教的禁欲主义下,人确实发现自己处处受到教条约束,而约束意味着恶的确认和发现,于是好色之心、贪念贪欲等等都展现出来,这些诚然是现实人们所处理的欲望难题,而原罪不过是将其与宗教连接,从而解释了生死,构建了文明。宗教连接并代表了生死,由此成为了文明的主宰,因为生可以被统治,但死却永远没有尽头。这种最终的恐惧感和空洞感最终造就了权力的真空,而宗教由此填补进来。 浮士德的反叛但是这种宗教的填补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因为神注定为神,而人注定为人,既然人不能超越自己,人就最终只会迎来死亡,而顺从宗教在死后走向天堂,反之则走向地狱,其实人们难以确切地知晓,或许这只是教会的骗局。于是浮士德便迎来了自己的反叛,文中他狂呼:
这种仿佛巨人般狂傲的精神在上文体现的淋漓尽致,浮士德将操纵任何在地球两级之间的东西,那些君王只不过在自己几个辖区拥有权利,可他们不能招风,不能驱云。而浮士德能力将远远超越这些,他将随心所欲。 马娄描述浮士德的最后两句其实颇为有力: 他说,一个资深的魔法师将成为半个神灵,而他将穷尽脑力去获得神性。 看到这里,就算是没有在舞台上,似乎也能感受到浮士德的扮演者在舞台边如泰坦一样向天怒吼,或许这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传统势力的一次有利的挑衅。 悲剧的落幕故事发展到最后,则是浮士德最终迎来了自己二十四的最后一天。在德国学者的簇拥下,他再次驱使恶魔,为之请来了最美丽的女子海伦。虽然面对着邻家老人的善意劝告,让他抛弃恶魔,皈依上帝,但是内心纠结的他却毅然拒绝听从劝告,面对这恶魔仆从的恐吓,他一步步迈向地狱。他虽然可以驱使恶魔,但这依旧还是他用自己的灵魂换来的能力。晚年的浮士德深知自己的底细,于是当他坦诚地和学者们讲了这件事情之后,学者们都很惊讶,并且纷纷劝慰他,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即将被拉入地狱,于是他说:
永别了,先生们,如果我活到了明天清晨,那我将来拜访你们,如果没有,那说明浮士德我已然去了地狱。 虽然浮士德晚年充满了痛苦和悔恨,但是此时的他依旧如此冷静,一种悲壮感也由此诞生。其实看到这里,我们也不妨说,人终究逃脱不了命运,所谓上天堂和下地狱也不过是天使与恶魔之间玩的游戏,由于生命被控制,人不过是被命运摆布的人偶,而如浮士德这样,用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自己二十四年虽然短暂但至少充满力量和神性,诚然也让人感到其试图向命运挑战的信念,由此也窥见了那个世纪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Terminat hora diem, Terminat Author opus. (以上图片来自Pinterets,选文来自王佐良等主编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 Che sera,sera(我们注定相遇,纵使相离) 简书:木左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