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随笔:别把课堂的“灵性”磨掉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篇博文——说“打磨”,仔细聆听了吴非老师的“教诲”。深有同感,的确现在有很多课堂为了评奖、研讨等等,一节课需要经过反复“打磨”,最后展示给大家的是一节“完美无缺”的课堂,让人感觉就是在“表演”而已。

  最近几天听了一些经过“打磨”以后的课堂展示,收获很多同时也感悟了一些:

  实验教学整体质量在提升

  让自然科学回归实验室,这是理化生实验教学努力地方向,这些优秀的课堂展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1.教师的基本功普遍很高

  应该说,经过目前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都能够看出教师的基本素养很高,例如,普通话、教态、板书设计等等,从中也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的学习研讨,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普遍得以提升。这与学校的培训、研讨,各种研修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课堂探究科学合理有效

  对于理化生这些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课堂的重点,自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探究也就显得很重要,目前的实验教学尽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层次,至少学生能够参入课堂探究之中,这是很可贵的一点。

  3.学以致用是最大的亮点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课堂的最大亮点,作为自然学科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就要教给学生灭火的常识,学会自救的措施;认识了“碳酸饮料”,就应该懂得要拒绝“垃圾食品”等等。

  4.自制教具弥补实验不足

  目前制约实验教学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实验仪器,当然学校的实验室都配备了相应的教学仪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老师和学生自制一些教学器材,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其实这些自制的教具就取材于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例如:在学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节课时,教师和学生就利用矿泉水瓶、气球、吸管等,自制了教学具,形象直观有效地学习了气体交换的过程。

  打磨的课堂失去了真实性

  在学习和收获的同时,对于经过打磨以后的课堂未免有些担忧,因为经过打磨以后的课堂已经失去了“灵性”,没有了课堂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无法体现“面向全体”的理念

  为了参加评奖有的课堂不仅经过了反复打磨,而且课堂展示只是“表演”而已,为了让课堂进行的顺利,参与课堂学习的并不是全体的学生,有的课堂只是选用了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例如有的课堂的学生只有12人、16人、18人、20人,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那些中等生、学困生又到哪里去了,只是为了评奖就把很多学生排除在课堂以外,有失公平性。

  2.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是走过程

  由于课堂已经经过了反复打磨,已经磨掉了课堂的灵性,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那种幸福感和兴奋度,只是在配合老师进行“表演”而已,就连学生的回答感觉也是在“背诵”。

  3.学生的实验探究空间不足

  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为主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的重点,可是我们的老师依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其实就在于非常在乎评奖的结果,生怕学生实验操作出现问题,为此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也基本上是老师手把手领着学生完成,于是很多课堂表现出的异常顺利,没有问题是课堂的最大“亮点”。

  的确,经过打磨以后的课堂看似“完美无缺”,可是也把课堂的“灵性”给磨掉了,失去了课堂的真实性,还是让我们的课堂回归“原生态”吧,自然质朴才是教育的本真。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