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植于学校和地区教育的土壤,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提出并实践“灵性教育”,在有效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真正达到“尊重差异、尊重规律”的启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天赋和才智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呈现。 “灵性教育”是出于对生命个体的溯源,着眼于让教育过程焕发生命活力,洋溢着智慧光芒和灵性气场。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能秉持对灵性的观照,在高中教育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更大程度地激发其生命力,让学生们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是难能可贵的。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以灵性启智育人的灵性教育实践,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为学”,也学会了更好地“为人”。 筑基“灵善人格”,铺就德育之路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从精神和品质层面定义灵善人格,推行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形成了“一观、二维、三生、四道、五育、六善”的德育体系。 “一观”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维”是指从做人和做事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生涯、生活“三生”的意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遵循“四道”——导向(目标)、人本(规律)、传承(连贯)、实效(自教),并通过“五育”,即课程、心理、家校、活动、文化实现育人功能。“六善”则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灵善人格”进行的概括:“勤、孝、谦、和、正、韧”——勤劳善良、忠孝诚实、谦让恭俭、仁爱宽容、正直磊落、坚韧顽强。 缔造“灵润课程”,开展“灵动课堂” 依据“做更好的自己”育人目标,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确立“灵润课程”体系,辅之以“灵动课堂”的实施,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灵魂”,实现了以国家民族文化之魂,润泽灵性少年教育之目的。学校通过善润课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其阳光心态和健康体魄,以助其积极面对和消解高中学习的压力;通过慧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其智慧探究,勇于创新,从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雅润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夯实人文精神积淀。 在课程的基础上,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灵动课堂。灵动课堂在注入学科灵魂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鼓励学生课前课后高效预习、复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学校以“先学后教”为载体,设置了“7+2+3”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7个教学环节即导、疑、点、探、思、练、评,尤其是对“疑”和“点”两个教学环节展开优化。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改善了师生双边的行为。 打造“灵慧师资”,培育“灵隽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匹配灵性教育,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致力于灵慧教师队伍的打造。根据“师德师风灵慧”“教育教学灵慧”“学术成长灵慧”的三灵慧原则,建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知识渊博,深受学生、社会喜爱的,有灵性、有实效、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智慧的教师队伍。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完善教师评价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学校培养更多的“灵隽人才”注入活力、奠定基础。 “灵性教育”是对缺失内在精神教育的改进,是对唯智主义教育的反思与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将灵性纳入教育是对其一生人格和能力的奠基,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心怀感恩、知行明理、德才兼备的“灵隽人才”,则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14日第12版 作者:吕润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