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育随笔:那年我辞掉了班主任工作,只是想活得真实坦荡一些(一)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最难忘也最珍贵的时光,其实就是当班主任的那段经历。回想自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曾经担任了七年的班主任,那是让自己终生都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就在我任教的前七年,也就是最初“打底子”的那几年,曾梦想自己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和物理学科教学都能够一展才华。

可是就在2001年秋季我毅然辞掉了班主任工作,因为我不想活在“谎言”中,教书育人就得学会“求真做人”。今天在这里再次翻开尘封的记忆,只想为“变味的教育”提供一点真实的素材与理性的思考:

镜头1:别给青春期的孩子轻易贴上“早恋”的标签

在平日的班级管理中,其中一个最棘手最敏感的话题就是学生所谓的“早恋”问题。其实孩子到了青春期,男女同学产生好感互相爱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家长过于敏感,把原本纯洁的同学情谊硬生生贴上了“早恋”的标签。

在我最后担任班主任的那一年,班级中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所谓的“早恋”经历,可以说让我明白了何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故事中男孩叫王**,女孩叫史**(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在这里不方便透漏孩子的真实姓名),一个是班级的体育课代表,另一个是英语课代表,应该说都是班级的骨干力量,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由于有共同的语言,这两个孩子平日交流的比较多,走得也比较近。作为班主任的我是看在眼里的,这其实就是青春期孩子很正常的表现。我们需要的做的,就是静静观察,如果出现不当的“言行”,加以适当引导之后,就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懵懂期。

可是事情远没有我想想的那么简单,就在我以更多“观察者”的角色来静静看着孩子们长大,一天级部的领导找到我说:你们班的王**和史**在谈恋爱……当然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证据”,并且勒令我立刻彻查这件事情,让两个孩子写出书面检查。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又是在管理者的主观臆断。我需要做的不是“审查”孩子,那会伤害了孩子。我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那次我首先在放学无人知晓的时候找到两个孩子,了解一下那些所谓的“证据”。和我预想的一样,两个孩子根本就不是别人口中的“早恋”,所谓的“证据”也是在“捕风捉影”。在了解了事实真相时候,我没有执行管理者的命令——没有让两个孩子写什么“罪状”。在和两个孩子沟通交流之后,我在管理者面前做了保证,今后这两个孩子不会再有任何所谓的“越轨”行为。

那次经历之后,两个孩子按照我们之间的约定,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学习生活中,没有给别人说三道四的“借口”,最终一起考入了市重点高中,目前也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各自心仪的工作岗位……


反思:当年的那次经历,让我有很多值得反思回味的地方。首先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差点毁了孩子。其实很多时候,看似负责的一些管理是带有很多盲目性和干扰性的。现在学校里存在一些很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偷窥”:领导偷窥教师的一言一行,班主任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们指点议论领导的日常举动……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校园里本不该发生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彼此的不信任,这是做教育教学工作最大的不信任。就像我的两个孩子的经历,就是凭着管理者看到的“现象”就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这是一种教育“惰性”的行为,为何就不能给彼此一些信任与理解,让教育变得有温度些。

再者,班主任的疏导工作很关键。今天回想起来,自己其实是很后怕的,如果当年我完全遵照管理者的意图,将两个孩子找来训斥一顿,然后勒令他们写出书面检查,列举出“早恋”的种种罪状,然后通知家长,那么就会真的会毁掉这两个孩子。

其实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做教师、家长最忌讳的一件事情就是过于“敏感”,一看到班级里有男女同学走得比较近,交流得比较多,就会给孩子轻易贴上“早恋”的标签。在大人这种过于紧张的引导下,孩子也会误认为自己是在谈恋爱,也就将原本纯洁的同学情谊变得不再单纯、可爱。

其实谁的青春不懵懂,谁的青春不年少,谁的青春不犯傻,难道当年你就没有自己心仪过,偷偷“喜欢”的另一个他(或她)。有了青春萌动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这些大人将孩子“引导”进了“误区”……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