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 | 对话郑立平:班主任要做终身学习者

 盐心Jaffe 2022-05-13

郑立平武汉成丰学校(小初高十二年一贯制)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山东省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特别教育联盟理事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心语”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创始人,已出版《把班级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从教学走向教育》等个人著作18 部。

本刊记者: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当下,教育被要求重回“以人为本”的根源,也进一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及方式。郑老师您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又引领“心语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十余年。就您看来,新时代对班主任这个角色的期望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郑立平班主任这个岗位其实融合了三种角色,“教育者”“引导者”和“管理者”。传统的班主任,更加倾向于 “管理者”。他们的精力更多关注班集体的秩序,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班级任务的完成。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他们总是“高高在上”,用管控的方式,要求、命令、说教孩子,甚至责骂和体罚。把孩子们抓得很紧,这不行那不准,但同时又想让孩子更独立、更自信、更开朗。它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这里面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班主任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基于人、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所以,班主任首先要从“管理者”的角色当中超脱出来,以“教育者”和“引导者”为主,关注到人的成长,充分地尊重和发掘人的价值。

很多班主任找到我,上来便跟我讨教班级管理的技巧和妙招,这让我既为他们着急,又感到痛心,因为有术无道,欲速不达,他们最需要的恰恰是管理理念的迭代更新。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更新他们的学生观。班主任和学生,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他们是生命互构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成全。

学生是班主任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者、陪伴者,是班主任一段真实生活的丰富者、精彩者,更是班主任一段教育人生的建构者、增值者。他们让班主任老师对人的认识、对成长的认识、对教育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班主任老师也因为他们的成长而感受到职业的幸福与尊严。只有深刻体会到这种关系,班主任老师才不会是疏远的、冷漠的,才能达到与孩子和美共生、幸福同构。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曾说,管理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人内在的善意。这句话化用在班主任工作上,就是用一切手段和方式最大化地激活学生对于真、善、美的渴望。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它成长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班主任就是要把种子里面沉睡的力量激活、引燃。

但很多班主任都容易犯一个毛病,“口是心非”,他们在意孩子,期望孩子变好,但由于对孩子的认知、对教育的认知不深刻,所以“满心是爱,却面目狰狞”。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深刻研究教育,研究人的内在需求,研究这个时代背景下,孩子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我特别希望,我们班主任老师可以学习一些闪烁着人文光辉的管理理念,比如说唤醒、引导、温暖、点亮、共美。

当我们弱化“管理者”的思维,剔除想“控制孩子”的执念,在工作中融入情感,融入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理解,把知识激活,再去点亮学生。那我们就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回到了“人”的教育。

心语”成员范荣老师 ,

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导师”,

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班主任经验倾囊相授

本刊记者您提到,很多教育行为走入误区,其实是对人缺乏足够理解,对教育缺乏深刻认知,而提升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这也是“心语”团队一直在做的事情。您一般会鼓励班主任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呢?

郑立平:首先要阅读教育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些书籍,高度浓缩了教育大师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说对整个教育未来的一种展望和认识,这些东西是通透的,能引发我们思考和觉醒。

其次,哲学类书籍,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类书籍,对班主任老师来说也至关重要。

很多班主任老师,总以为自己的付出一定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常常听到他们抱怨“我没有功劳还没有苦劳吗”。但实际上,教育这个工作它非常特殊,它是面对人的成长的,而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我们班主任老师的付出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这种劳动不仅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实际上还是有害的。所以我经常对很多班主任说,教育劳动需要敬畏,没有功劳就绝对没有什么苦劳。

类似的思辨性问题,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还有很多。比如,教育工作,年年岁岁人不同,但岁岁年年花相似,它的这种重复性必然给班主任带来职业倦怠;再如,我们总是想着改变学生,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改变。这些思维和认知的冲突,必然产生矛盾,也必然带来烦恼。

多读哲学,能让我们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多读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有助于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常言道,懂之深爱之切。只有懂了才有真正的爱,足够了解,班主任在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

近几年,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感到非常焦虑,也出现了不少孩子被夺手机后自杀的新闻。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人性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迷恋手机呢?因为他没有找到更好玩的事情。以前的孩子可以走进田野,走进山林,而今天的孩子回到家就只能呆在那个水泥盒里面,父母也不陪他们玩。这个时候手机带来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尤其是里面的游戏,给予了他们刺激感、自主感、成就感、荣誉感、价值感。

连手机游戏开发商都愿意花精力去研究孩子的心理,而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呢?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今天的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非常容易得到满足,所以社会交往和精神层次的需要就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父母、老师,却总是在低层次的需要上纠结和徘徊。

所以,班主任老师要研究人的心理,要懂孩子内在的需求,才能把握住人性,做好教育。

还有一类书籍,我觉得在班主任的阅读当中,也应该非常重视,那就是传统文化经典。

一个班级,最重要的就是班级文化建设。习惯沉淀下来是文化,制度慢慢沉淀下来也是文化,我们的言行举止渗透出来的,都是文化的力量。只有多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班主任老师内心的精神文化才会饱满,才能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文化影响文化。

最后,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读一些关于认识发生的,关于大脑思考的,关于人的思维的书籍,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什么是机械学习?什么是意义学习?什么样的表征之下是深度学习?

我们常常讲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但是很少有班主任老师去思考,人的好习惯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培养学生好习惯的这个过程是否可以系统化地建构?对这些有了深刻的认知后,老师才可以更好地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材料,班主任才能更好地构建班级文化。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成为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这四类书,可以说是我们班主任建构自己教育观、学生观、工作观、成长观的基石。没有这些认知,光靠原来在大学学习的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远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

“心语”成员全国名班主任刘习洪 ,

经常给班主任老师们分享家校共育的经验

本刊记者:郑老师,您在班主任工作之外,还担任了多年的校长。能否请您谈一谈您是如何选择班主任的?更看重他们的哪些素养呢?

郑立平:按照国家的标准,选择班主任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第一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第二是组织管理能力;第三是沟通技巧。

但于我自己而言,我首先关注的,是一个班主任对教育是否真正热爱。

我一直认为,当下我们教师的入职门槛应该适当提高。有很多老师并不是真心喜欢教育,根本不明白教育的内在意义。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用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物质需求。

这样的人做教育,无疑意味着立即掉入了一口枯井,他的工作生活一定会是枯燥的、紧张的、忙碌的、越来越焦躁的。而一个内心焦躁的老师,很难在学生面前谈笑风生,他一定会将这种痛苦,通过无形的力量传递给孩子。

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假如你心不在焉地烤面包,你烘出的苦面包就只能让人半饱。

假如你勉为其难地榨葡萄,你的愤懑就在葡萄酒中滴入了毒液。

假如你宛若天使般地唱歌,却并不热爱

歌唱,你便堵住了人们聆听昼夜之声的双耳。

所以,只有从心底不讲条件地、没有虚假地热爱教育,尤其是班主任,才能带领孩子在教育里寻找到幸福。

其次,我特别看重班主任老师协调组织和资源整合能力。比如我们讲家校共育,常有班主任抱怨家长不支持、不配合。但是反过来想,班主任为什么无法吸引家长来支持你的工作呢?有哪一个家长不愿意为孩子做些事情呢?因为你没有很好引领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与各科任老师之间的合作、班级物理空间的灵活运用等,这都是资源整合能力。班级就是孩子的另一个家,如何把这个家布置得温馨,让孩子们喜欢呆在家,这是班主任非常重要的专业素养。

第三点,一个老师爱不爱学习,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终身发展,能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书不爱读书,这是当下教育的悲哀。很多班主任老师,一旦进入职场也就停止了学习。一年读不了两本书,用小学、中学、大学学的那点知识一教就是几十年。比如小学语文,6个年级共12册书,一般就八九万字,一辈子就在这12册书里面转来转去,慢慢就会把自己“教烦”,走入倦怠,逐渐僵化、退化。

我们是过去的人,用过去的知识,带着过去的思维、观念,教育今天的孩子,要领着他走向明天的未来,这怎么可能成功呢?僵化的知识怎么把人激活?如何摆脱固化的思维,走出封闭的环境、封闭的人群?

常有班主任老师问我该如何管理好班级,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增强你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喜欢你的班,喜欢你和他们一起创造的学习生活。

“心语”成员唐慧芳,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青年班主任的领军人物,

其带领7岁小学生用诗歌记录疫情生活的诗集

《冬天的话说到了春天》,

被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教师博物馆

作为抗疫物证永久收藏

END

2022年/第38期2022/5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