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烟台市优质课评选反思(二)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今年烟台市优质课评选所选的两节课都属于科学探究课,一节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另一节是《焦耳定律》。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课程内的各个方面。

应该说这两节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对比较难讲,故而在新课标中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侧重于发展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和“分析与论证”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据此总结出科学规律。

昨天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进行实验之前已经将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提前给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一步步进行验证性实验。

这样一来学生探究的难度和思维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并没有真正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教师已经将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和学生都已经解决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几乎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最后学生交流合作期间几乎提不出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上午听了蓬莱市潮水中学薛若岩老师的课,感觉比较实在,所设计的思路基本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让人感觉不是在作秀,这样的课能够在优质课评选中展示,也足以看出老师的智慧和勇气,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瑕疵存在,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下面把这位老师的课堂思路整理一下:

第一步:情境导入

做一做:

(1)利用桌面上的圆筒,保持筒壁上的开口向上,透过圆筒开口的一端,向着光亮的地方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将凸透镜由远及近插在不同的位置,描述出你所看到像的性质(“放大”、“缩小”、“正立”、“倒立”)有什么变化,并准备交流。


观点:这位老师的情境设计比较独特,既可以导入新课,又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前的猜想做了充分准备。另外学生使用的圆筒也是教师自己自制的教学器材,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下面是趁着学生实验期间,自己也亲自做了一下这个实验,感觉效果真的不错,并且现场很多老师也忍不住动手操作,可见这一步的设计很新颖独特。




由于这个实验的现象很有趣,故而学生的兴趣很高,在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很积极踊跃地发言,并且有的学生还在继续观察,不得不佩服这位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巧妙之处。


第二步:想想议议

想一想:同样的物体,同一个透镜,由于什么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性质的像。


观点:由于刚才学生已经通过亲身体验看到了不同性质的像,并且是通过移动凸透镜的位置,从而看到了不同性质的像。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由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不同,所以看到了不同性质的像。


第三步: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以下四个知识点:①物距;②像距;③实像;④虚像


观点:这一环节是学生自读课本来完成,当时的课堂异常安静,学生都在积极阅读课本,因为做一做中实验现象已经吸引了学生,学生也急于知道实验现象的原理,所以求知欲很强烈,课堂的沉默不是空白,恰恰给了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

第四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猜想:影响成像性质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观点:学生对于成像性质变化的原因之前已经有了猜想,只是以前的猜想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由于通过刚才的自学,学生已经明确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其实就是物距,从而将影响因素进行语言规范,即:物距。


第二环节: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由于课本中已经给出了实验方案,并且该实验方案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未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课本,并且可以将实验方案进行细化。


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并不是该实验探究需要学生主要做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并细化课本实验方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进行实验和搜集处理数据上。

在学生阅读实验方案以后,进行交流汇报,并且教师将细化以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展示。



第三环节: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很高涨,参与度也很广泛,教师也在积极参与其中。


观点: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这个实验探究过程其实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之前适当点拨,不能过多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可是在这次评选中发现有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实验方案太过细化,学生只能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思维度大大降低了,这样的探究其实就是在进行实验验证,已经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第四环节:交流数据与分析论证

学生在进行一定实验探究以后,很快就完成了数据的搜集。



观点:本节课实验探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分析论证”,教师引导学生在总结出规律以后,可以引导学生用更简洁的语言进行整理:规律的陈述应该是简洁、有条理的。学生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对各种陈述方式的对比,大家认为按物距u的三种情况(uffu<2fu>2f)依次描述像的性质最为简洁, 也最有条理。


不过本节课感到有点遗憾的是:对于u=2fu=f这两种情况,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而是采用了动画演示的方式,难免有点瑕疵。

一点建议:如果将发光体换用二极管,能够直观地测出物体和像的长度,就可以解决当u=2f时成等大实像的情况。至于u=f时,可以让学生先实验再结合动画,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五环节:交流与合作

在这一环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快速找到清晰的像。学生由于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所以很容易得出解决方法。


观点:其实在这一环节还有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深化:(1)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2)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时,用手遮住透镜的一半,观察像有什么变化,分析一下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很好的拓展实验,教师没有挖掘到位,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进行解决,就会锦上添花。

总之,通过今天上午薛老师的这节课感觉是一节比较实在的探究课,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这种如此紧张的气氛中,教师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实在是难得,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把握比较到位。

当然这仅仅是自己的一点看法而已,仅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