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随笔:“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第二次教学反思:

得:本节课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以后,继续突破第二个难点——“惯性”,由于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所以这节课把侧重点放在了“惯性现象的知识应用”环节,下面将学习“惯性”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梳理一下:

第一环节:小实验

1.引导学生观察击打棋子的情形(课本P22 图6-6-4)

2.用橡皮和小纸条完成类似的实验(注意动作要迅速——使物体不受力)

3.重新回顾第一节课采用的试题:如图所示,将物体A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开始物体A与输送带间有一段距离的相对滑动,然后物体A随着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物体A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分析:当物体A随着输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水平方向上物体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4.教师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小实验和习题的回顾,进一步复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如果物体不受力,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环节:学习惯性

1.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自然段并得出惯性的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分析小实验和习题: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教师拓展知识点: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第三环节: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惯性现象”的视频,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并引导学生区分有利的惯性和有害的惯性。

3.引导学生对惯性现象进行解释。

第四环节:惯性知识的应用

1.阅读课本P23“想想议议”,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2.阅读课本P23“科学技术 社会”

3.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失: 本节课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列举并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通过讨论以及教师的拓展延伸,学生对于惯性现象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利用惯性解释现象,学生的思路和语言组织能力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要强化训练。

  措施: 在总结了学习“惯性一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以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利用惯性解释现象”的简答题专题训练。

   运用惯性知识解答有关问题步骤如下:

①判断物体原来的状态

②后来物体发生的变化

③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④结果出现了什么现象

  题目:(1)人走路突然被石头绊倒

(2)锤头松动了

(3)调皮的小明随父母乘船去长岛旅游,来到船上,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如图所示)。由于船在行进中,所以父母很担心小明蹦起后,船走开他会落入水中,但小明蹦跳了一会儿,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这是为什么?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