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一节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大气压强的存在、产生、测定、变化以及应用。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为此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下面把通过反复修改以后的思路进行如下梳理和反思: 得:一节课必须经过反复的“磨课”,才会让课堂获取最大的效益,下面把修改的思路进行一下对比: (一)导入环节: 1.原思路:在最初的导入环节采用的是“学生比赛喝饮料”,可是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个游戏的参与度不太高,主要在于学生对于喝饮料已经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太大的兴趣。 2.修改思路:在经过反思以后,决定进行如下修改——采用学生利用“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小试管”这个小实验,从第二节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实验出现的奇妙现象感到异常兴奋,曾经引起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这也说明了导入环节的修改是成功的。另外,这个小实验为后面学习“大气压的应用”埋下了伏笔。 (二)大气压的产生: 1.原思路:由于气体和液体有许多相似性,最初只是采用了应到学生进行回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只是机械性地进行记忆,有一些学生出现了暂时的思维障碍。 2.新思路:第一节课吸取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教训,所以仍旧采用实验引导的方式,即:将一个底部和侧壁扎孔的矿泉水瓶,让学生重新观察水从小孔流出,说明水对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水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结果。 由于大气和水一样也受到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产生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的存在: 1.原思路:在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课本给出的是两个金属半球,另外还需要抽气机等辅助设备,从实际上课效果来看,该实验由于抽气不充分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这也就难免出现实验教学的事故。 2.新思路:鉴于金属制作的“马德堡半球”可操作性有一定难度,所以采用了“橡胶”制作的的半球,从实际上课效果来看,不仅很容易就可以挤出内部的空气,而且效果很好,学生进行这个实验的成功率很高,另外为后面学习“大气压的应用——吸盘”做了实验准备。 (四)大气压的特点: 1.原思路:在学习大气压的特点时,由于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关于这一点最初的思路就是给学生进行理论解释就可以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上,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采用“覆杯”实验只能证明出大气压的存在,不能很好证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新思路:由于采用玻璃杯和毛玻璃片进行“覆杯”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失败率,所以采用试管和小纸片(如图所示)进行改进实验,这样既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又可以通过旋转试管看到小纸片不掉,就可以很顺利地得出——大气向各个个方向都有压强。 (五)大气压的测定: 1.原思路:大气压的测定这个环节,课本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从第一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理解还是不够到位。为此必须引出学生利用“水”完成模拟实验。 2.新思路:大气压的测定原理是该实验的难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首先让学生利用大小不同的试管进行实验,然后给学生播放“大气压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视频,引起学生的兴奋度,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P大气=ρ水gh。在学生已经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如果采用“水银”做实验会大大降低液柱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很顺利地理解“托里拆利实验”。 (六)大气压的变化和气压计: 1.原思路:课本给出的授课思路是先学习大气压的变化,然后学习气压计。可是从第一节课的上课效果来看,感觉学生的思维出现了跳跃,也就是说通过实际教学就可以看出:教材这样安排其实是有一定问题的。 2.新思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收情况,所以在第二节课将授课的程序进行了如下的调整——在学习完“托里拆利实验”之后,紧接着就可以学习气压计,在学习了“金属盒气压计”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登山之旅”,利用金属盒气压计测出山脚下、半山腰和山顶上的不同位置的气压值。 失:由于“大气压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引导学生列举“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显得比较仓促。另外,这节课还要涉及“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这属于知识的拓展内容,只有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拓展补充,才能很好引导学生分析“打吊瓶”的原理解释。 措施:在认真分析和反思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之后,决定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一)引导学生列举“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列举实例,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实例的补充和拓展。 (二)拓展延伸——“气压与体积的关系” 1.演示实验——注射器 得出结论:气压与体积的关系——对于质量一定的气体,体积缩小,气压增大。 2.应用实例: (1)人肺的工作原理 (2)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的输液瓶上为什么另外要插进一根短小的管子?这根管子起什么作用? 答:输液瓶里的药液流出后,瓶内气体容积变大,压强减小,当瓶内气体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时,可以看到有空气泡通过小管进入药液瓶,空气进入药瓶,使瓶内气体压强保持一定,让药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人体的静脉。 (3)将一只未充气的气球放入锥形瓶中,把气球的开口翻在锥形瓶的瓶颈上封住瓶口。然后向气球内吹气,发现气球很难被吹大,这是为什么呢?请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 答:吹气球时,气球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由于锥形瓶封闭,瓶与气球间的气体气压也同时增大,气球内外很难形成较大的气压差,所以气球很难被吹大。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
|
来自: 潘书朋5n2xo3h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