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置身于宁静 2021-04-14

倘若我们只是把自杀当做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当做精神错乱者的反常行为,那么这部作品最为精湛的部分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讨论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简单来理解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巴黎自杀

涂尔干在《自杀论》这部著作里面曾经提到了“每个社会都有部分【自愿】死去的群体”,所以自杀并非是一个个体行为,也非纯粹的病理现象。在这本书里面,他采用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证明自杀更大的因素在身体之外,即自杀者所生存的空间(环境),小到家庭工作单位大到城市国家;同时也证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某些区域或组织会表现出更明显的自杀倾向

“巴黎”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个是凸显这个世界的“民族性”(真巴黎),另一个凸显这个世界的“社会性”(作品构建了一个假巴黎)。前者是建议大家在了解法国国情如自杀现象数据或法国文明的基础上来看待这部作品,后者强调作品的主题还是以虚构的故事为主,即如何处理“人和社会“”的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于“巴黎的自杀者”(环境+现象)。涂尔干认为所谓的“自杀”是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这里最明确的三个线索是①故意性即有意识;②以自杀者为主体;③有死亡结果。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动画隐藏的自杀去犯罪化--自由人的责任

在这个公有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这部电影中为自杀实施者提供工具的专卖店里,在图瓦什夫妇与顾客的对话中透露了一条有用的信息,即顾客是“知晓”自己若采用该店所销售的产品“一定”会死去,简单来说就是这部电影里面所有过来专卖店购买工具并确认死亡的自杀者都是符合涂尔干所说的自杀。

稍微要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巴黎及自杀观念并非作者虚构的,由此可以证实在大多数情况法国(巴黎)人对于自杀的行为持中立态度,专卖店的存在并非是为了证明这座城市鼓励自杀,而是这片土地并不刻意阻止自杀,即变相默认了自杀的合理性。但是,这并不代表自杀的行为是合法的,影片最为明显的是某个自由人在公路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警察立即过来给予惩罚。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面,对一个死者贴罚款是没有意义的,这里其实是突出了即使这座城市容许自杀实施者的存在,也要求他们和生者一样守着城市的规则。从某个角度来说,生者和自杀者是没有区别的,这里也可以代入萨特所说的“自由人责任”,也就是无论是生还是死,只要肉体留在这片土地上都要受其管理,这个世界所有的躯体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本着“不为他人添麻烦”的自觉和义务。

这是影片所塑造的大世界对个体提出的隐性要求,之所以称它为“隐性”,是因为它根深蒂固且不容易被发现,甚至有时候我们会直接把这种看似“理性”的观念归结于个体,事实上按涂尔干的社会理论解释,大多数的个体行为的集合背后传递的都是一个大社会的生存态度及观念。

整部电影也只有在“大环境不反对自杀”的基础上才能无所顾忌地展开,从而最大程度地构建一个足够合格、多角度的虚拟世界,让我们真正意识到自杀者的责任以及他们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如果有,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如果没有但又存在现象,那么生活在这片领域上的人该如何做选择,或者说努力的应该是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的人?(如果完全没有,就不存在这部电影了)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自杀者的动机及类型——环境对个体的选择

在达成这部电影所构建的世界是合理的共识后,观众就不应该再把重点放在清算某部分“可以直接看见”促成一些人间接自杀的群体上,这里包括提供自杀工具的专卖店和面对自杀者直接碾压过去的司机,也就是说作者希望观众能从更深的角度去探讨自杀这个命题,而非仅仅停留在“不可为”这一层道德观念上,就等于电影的评价前提从“不可为”拔到“默认它可为”、从个体拔高到了社会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引用涂尔干的观念,支配个人的是超越个人道德的现实,即集体的现实。

基于这个共识上,我们再回到自杀者的行为动机以及其客观环境。

《自杀论*仿效》一章中,涂尔干格外提出了自杀更像是一种流行病而非传染病,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认为自杀并非只是单纯的效仿行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仿效会引起个别情况,但不会使得不同社会(群体)和每个小社会内部较为特殊的群体对自杀有不同的倾向,自杀的行为会以特定区域或特定身份的群体展开。

简单来说,就是“部分”群体的自杀行为具有从众性,是趋于环境对个体的怂恿或强制或不负责,那么当环境发生了改变,自杀的动机也随之消失了,这就说明某些自杀者是可以被改变的,在这个基础上,结尾出现了“救赎性反转”就不会显得很突兀,但是影片也不排除那些不易被改变或者基本难变的组织或个体。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从多个因变量出发,电影的自杀实施者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冲动型、强迫型、忧郁型。

在这部电影中,按改变的方式来说,冲动型和强迫型的区别不太大,如到专卖店购买工具的自杀者,他们(个体)大多数是因为他们是孤独的,并且活在一个对他们不宽容的社会里,他们区别于图瓦什家族是在数量上。涂尔干认为家庭(组织)对自杀具有免疫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成员越多个体自杀的概率就会降低,这是因为一个组织越是强调整体性,它对个体的约束就越大,在这个基础上,人更多展现的是“社会自我”而不是“个体自我”。

这个理论在电影中是可行的,因为图瓦什夫妇没有自杀是源于这家祖传的专卖店就像点燃他们凝聚力和义务的炮火,时刻监督他们促使他们不能做出个体行为,他们必须按照前人的要求接管并继续经营这家店,这也是为什么阿伦(与众不同的小儿子)能够以己之力去改变了这个家族固有的自杀观念,并不是因为阿伦足够强大,而是这类型的自杀实施者在集体中需要听从上一层的观念,但到了个体他们唯一自杀的理由仅仅只是“规则叫他们这么做”,实际上他们没有自杀的理由,而部分顾客也没有特别需要死的需求。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这两者的相似点在于他们的需求被环境放大了,对于顾客而言,专卖店是放大镜;对于图瓦什家族而言,祖辈们的话是紧箍咒,他们只要解决了这个源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部电影里面,真正难以解决的是忧郁型自杀者,莫罗德图尔认为忧郁型的自杀是很难改变的,它最大的特征在于固定和慢性,电影的代表者是委托图瓦什送毒药的孤寡老人,这类群体之所以产生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缘由是构成他们社会身份的人不存在了,即他们变成了孤独的个体。基于人具有两重性,既需要个体的私人空间又需要社会对其的关注,当他们的社会价值不再突出的时候,他们放弃生命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在多场自杀模拟情景里,父亲在此动容了。影片在这种忧郁型自杀的空间里,格外突出了图瓦什家族父亲的心态,从而证实了“失范型自杀”的动机是源于客观环境对其的施压和不近人情,在增强图瓦什的失落和悲伤的同时引起了观众对这部分社会关注度较低的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的重视。

涂尔干在《人性的两重性及社会条件》中提出了“尽管个人的痛苦是不能共享的但可以稍微表达”,然而社会拒绝了这类孤寡老人(社会价值低的群体)的表达。

在这部电影中,社会的拒绝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没空(懒得)管你开导你,一个是你没价值、社会没义务倾听你的需求。

前者是“自杀行为合理化后太深入人心”,即在这个空间里大多数人都存在自杀的想法(这是整部电影一开始最明显的氛围),人的八卦和窥视心理完全不发挥是基于他们没有特别想要活着,所以他们对部分人急于主动死亡也不关心;后者是因为这个群体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并不高,社会对这个群体是漠视的。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旁人无动于衷

这两种拒绝都是作者觉得有需要改变的,但从整体来说,更应该受到重视或者先行解决的应该是第一种,这也是为什么大结局出现“大多数人都得到了救赎,依旧还出现了一个自杀者?”

这并不是因为作者或者图瓦什不想救赎他,而是在每个社会里一定存在需要自杀的人。社会的弹性和归宿意义促使它可以对组织做出引导,但不代表它能杜绝所有现象主要指特殊的个体行为。

作者认为社会的影响力依旧是有限的,不可能能面面俱到,它只是较大规模减少效仿者减少失范型自杀者,但它对于利己型自杀者的感染力是有限的。

改变后的巴黎--个体对环境的选择

电影虽然包含了所有类型的自杀者,但依旧把重心放在失范型和利他型自杀者上,最直接的理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部分群体是可以通过努力慢慢感化的。

那么作品是如何来展示这部分群体的转变?

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专卖店售卖的物件发生了改变,从各式各样的自杀工具变成了可丽饼;接着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从阴郁的自杀无人过问甚至有人“怂恿”到面带笑容迎接明天,这就证明了图瓦什家族的私人行为带动了这个集体,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尤为重要。影片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即专卖店门口的挂件,以往是象征哥特文化的骷髅头,现在是明亮反光的贝壳。从这些细小到整体的转变,更加确切地展现了巴黎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切都在向好的发展。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专卖店在影片里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在地点上,它展现出的是一个小的组织(如家庭)以及大的群体的区别,也赋予了故事实操性;从时间上来说,它证明了阿伦(个体)以及图瓦什家族(组织)的努力是值得的,从而说明了个体对组织的影响是具有双向性的。

影片的结尾分为两幕,一幕是自杀专卖店换成了可丽饼专卖店,但依旧有人拿走了最后一个自杀工具;另一幕是以歌剧和灵魂的形式来慰问自杀者以及劝诫生者,这种跨越了空间(生者与死者的共鸣)的大合唱,从某种程度来说加大了作品的感染度和力量感。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有人认为“结尾依旧有自杀者是在暗示图瓦什家族的转变是虚假的,影片是在传递一种悲观的宿命论?”

其实我个人认为影片出现的这两幕,一幕是这个故事应该发展的真实结局,一幕是这个故事主人公的期望,当然这个愿望也是作者的愿望,所以在结尾这两个部分重合了。父亲给最后一个自杀者有毒的可丽饼并不是指向这种好的转变是虚假的,而是作者也认为这个世界真的有需要自杀的人(法国观念)。对于这部分少数的人,作者并不是批判的态度,而是以真挚的情绪去劝解他,最后用包容心去尊重他的选择。

一个好的社会是会更大程度地去宽容个体,一个合理的社会观念应该是由多个个体用宽容的态度构建出来的。我们并不能直接给自杀定于死罪,正如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个精神错乱或疯子的行为,他认为如果单单只把自杀局限于一个个体现象,那么这个社会很难进步。结尾出现了这个人,既保留了其真实性,也说明主角们的努力依旧有局限性,但不影响作者和我们有更美好的愿望。

建构再推翻的表达技巧--增强可读性降低观众的逆反心理

《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并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电影,尽管它最终的目的依旧还是在以社会的角度去唤回自杀实施者,但它并不是机械化的“教育电影”,直接展开一个世界,最后以悲剧收尾去表达某种行为的不可行和非理性。

作者是先建立一个忽略道德强调社会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设置了不同于我们现实的条条框框,然而他们的共同点依旧是个体与社会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能够从电影中的世界找到熟悉感和共鸣。

影片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因为现实中也存在自杀者,但如果电影过度地强调它的教育作用或者过度地展现表达者的倾述欲望,则会造成观众的逆反心理,从而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以及忽视选题的用心良苦。

如果你感觉不到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和独特,只需要记得一开始专卖店是这座城市里唯一的光,而最后我们都成了光,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写在最后--

我特别喜欢这部作品的构思及视觉效果,和《寻梦环游记》一样在倾述比较严肃的话题上,他们巧妙地运用能带给人们平和的色彩,在不给观众过多施加压力的前提下去展开一场心灵的沟通,这种反差感其实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联想及思索,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很讨巧且温柔的事情。对于自杀者实施者,作者给出的建议是不要谴责,要善于利用社会的力量,用每个在改变的微弱的个体去唤回他们。

有时候我们太过强调自杀是一个失常的行为,反而会忽视它的社会性即环境对个体的选择和影响。如同“向死而生”一般,我们只有了解自杀的不可逆和非理性,才会发自内心的“惜命”。

涂尔干认为个体应该齐心协力地构建一个对个体足够宽容的社会以便服务于个体,在他看来,组成社会的个体需要努力做到的不是消灭所有的自杀实施者(不现实),而是发挥“社会自我”降低自杀率(目前可行)。

尽管作者的能力有限,他只能同涂尔干一样提出处理好“社会角度”自杀问题的方案,但他至少做到了把我们可能容易忽视的社会问题(其实每年每个国家的自杀率都不低,按道理我们应该去重视)搬到台面上说,引发了我们对这种不友好的社会现象的关注,更加积极地探索“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社会”的活力和能动性

好的相处之道是社会包容人、人配合社会,这样的“巴黎”就应该如宫崎骏《千与千寻》所塑造的适合无脸男的王国,愿城市强大到留下了独身者的港湾,愿我们都找到了入口。

浅析《巴黎的自杀专卖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题外话--

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涂尔干的《自杀论》,这是一部真挚很有力量的书,他里面很多观点都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不太考虑自杀实施者的心理状况,但这不代表他觉得个体的想法是无用的,他认为好的社会观念依旧是“多个”个体精华的整合与浓缩,所以他认为个体一定要放在“集体”中才有力量,我个人蛮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倒不是因为他对现象做了总结,而是在这本书看到了个体可以努力的空间,就如同电影的阿伦他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影响他的家人,而图卡什家族也以身作则为这座城市的独身者提供了一点寄托,请永远记得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都是有力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