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辽宁文保公益讲座的一点感受

 辽宁记忆 2021-04-14

 清帝祖先葬永陵
-------听辽宁文保公益讲座的一点感受    

背靠青翠启运山,面对蜿蜒苏子河,在这护佑大清朝国运绵长的吉祥宝地上埋葬着金国汗王努尔哈赤的四位父祖和两位叔伯功臣,这座陵寝名为永陵。人们对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清永陵充满好奇,它的历史沿革、人物故事、陵寝布局和独到之处是主讲人辽宁文保团队长陈赫讲述的重点内容。通过投影显示的大量文字和对比图片,加上神话传说,陈队的讲解给听众带来了直观的印象,妙趣横生,那些久远的历史和复杂枯燥的史实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了,连我身边首次参加历史活动的 东站小学小学生都听懂了不少内容,不时地互动着。
   虽然之前对永陵有些了解,听过陈队长的讲座后印象更深了。其中我对永陵的建筑和独具的特色尤感兴趣。
   已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清永陵葬着努尔哈赤的远祖猛哥帖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后辈人称汗称帝后把他们追加为皇帝,与各自皇后同葬于此,还有伯父礼敦和五叔塔察篇古。由于他们并非真正的皇帝,由于早期经济文化落后,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的永陵是清陵中最小的,当然建筑规模也是最小的,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它的独特魅力。
    陈队总结了清永陵的七个独特之处,分别是栅栏门、石雕坐龙、彩陶龙壁、砖砌燎炉、君臣共陵、碑文独特、神榆。我边听边联想着沈阳古建的满族特征,心驰神往起来……


    由于新宾永陵是清朝祖陵,大清朝称其为“天下第一陵”,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先后九次前来祭祖。永陵和沈阳昭陵、沈阳故宫一样,传承了满族特色。依据陈队讲述,听我一一道来。永陵正红门没有使用庄重的厚木板门扇,而是将树立的木条穿起来,制成木栅栏形状的大门。这和满族早期生活习俗有关,扎起树条子用作院门和院墙。这种居住习惯在几十年前我小的时候东北农村依然可以见到。另外,沈阳故宫主宫门大清门的门板上部也做成木栅状,也是延续满族民居的传统做法。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中国传统理念,人死后要和生前一样供奉,所以,正红门做成了栅栏门。
  永陵神道两侧建有四座碑亭,记述父祖们的功德。碑亭没有建在神道中央,遮挡后方陵墓,这在全国陵寝碑亭建制中独树一帜。大概因为面积狭窄,碑亭众多,实在是建不下吧。碑亭拱券门下边石柱上雕刻的坐龙极为罕见,有人分析坐龙形状像狗,与满族崇拜狗有关。传说狗救过老汗王努尔哈赤的命,所以满族人尊崇狗,不食狗肉,不穿狗衣。
    永陵建筑规制也是“前朝后寝”,启运殿类似于生前的金銮殿,宝城坟墓类似寝宫。一般情况下,帝王陵寝只葬帝后,而陪葬墓多在陵寝外部。但是永陵中努尔哈赤的叔伯与父祖同葬一处,这种君臣同葬的形式非常少见,可见努尔哈赤对叔伯认同程度非同一般,情同父子。永陵宝城不是建了高大的坟丘,而是低矮的二层台地,四祖在上,二臣在下。土坟头微微隆起,很低,还没有普通百姓的坟头高。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昭陵妃园寝的坟头,高矮于此相当。满族早期实行火葬,骨灰装进瓷坛,放进窄小的墓室。随葬品不多,实行薄葬。这种节约环保的火葬薄葬习俗与今天的丧葬制度异曲同工,说明满族民俗还是有很多优点值得传承。当然,后期满族融合汉文化,摒弃火葬,实行全身土葬,并且厚葬,则不值得提倡。


    永陵独特的碑文与昭陵隆恩门上的匾额文字如出一辙,都是中间的满文字体大,右侧的蒙文和左侧的汉文字体小,彰显满族统治地位的崇高。这种三种文字的碑刻和匾额是清早期的特征,后期已经没有这种形制了。
    陈队还总结了永陵的七个欠缺之处,即缺石牌坊、缺华表、缺石像生、缺二柱门(仪门)、缺石五供、缺明楼方城、缺哑巴院。这些清代正规的陵寝规制昭陵及其它清代陵寝都具备,而永陵没有。陈队在讲正文前说,因为永陵小,既好讲又不好讲。因为永陵小,内容少就好讲;但内容少,比较单一,又难以讲出精彩来。还好,今天我们听得挺舒服。我想,永陵的欠缺之处,正是它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彰显出永陵质朴的特质。试想,非正规皇帝的陵寝过于奢华,涉及僭越也是不当的,也不符合先祖们走过的艰辛之路。“寒酸”自有寒酸的理由,暗含着满族先民过的是俭朴艰苦的游猎生活。
    满族先祖诞育了雄心壮志胸怀天下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们,他们励精图治,文韬武略,绘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拥有了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国度,写下了卷帙浩繁的宏大篇章。先祖们在永陵里安享着祭奠,他们的灵魂直至今天依然得到子孙们无悔的告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