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城寻古探幽记

 辽宁记忆 2021-04-14

   初冬时节,风和晴好之日,我们踏上了奔赴辽南鞍山海城市寻古探幽之路。团队的通知曰:2017年11月11日,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组织历史爱好者文保志愿者,行走鞍山海城地区历史文化遗址。主要行程是:鞍山市博物馆参观清前三京文物特展、海城三塔、海城石棚。实际行程除了上述地方外,还增加了海城孤山仙人洞遗址。

   我们车走沈大高速公路,来到井泉服务区,没想到这里新立的“中国第一服务区”大石碑成为此行的第一个景点。1988年10月投入运营的沈大高速公路井泉服务区,是中国内陆-神州第一路沈大路的第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

早7点,我们团队从沈阳市府广场出发,二个多小时后,来到了110公里外第一个目的地-鞍山市博物馆。


  鞍山市博物馆位于玉佛苑旁,这里正举行一个临展“清前三京”是团队前来的目的。“清前三京”之前曾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及辽阳市博物馆展出过。

  清前三京是指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前在辽宁的三个都城即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展览以三地文物及图片介绍为主。

  离开鞍博,我们直奔海城析木金塔。析(析此处地名为si音)木金塔始建于辽代,明代重修。金塔位于海城市析木镇羊角峪村西北1500米山坡上;另一说,金塔座落在析木镇西北2.5公里的羊角峪西山腰上。金塔三面环山,距海岫铁路900米。

  金塔山坡之下的山凹之处原有塔寺-金塔大禅宝林寺,寺庙历经千年之久,毁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文革时代,今日庙宇已荡然无存。本世纪初文保部门对金塔进行全面修缮,终使金塔再现金光!现在这里建有一个现代板房来看护古塔。

   金塔塔高31.5米,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

  近观金塔砖雕技艺精美,八侧面每侧均有一刻半身狮雕嵌入塔身。塔座设计的美观大方,两层须弥座,每边长4.1米。第二层须弥座上施两层重瓣莲以承塔身。各面均雕乐伎、舞蹈人物、半身狮子。人物姿态优美,动物神态生动。

金塔是国务院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鞍海探古文保团队成员在金塔之下合影。

离开金塔,我们来到析木镇,去寻找座落在镇内民居中的海城析木铁塔。铁塔位于海城市东南20公里析木镇西北角,建于金代。整个塔造型较小,高约10余米,为六面七级实心密檐砖塔,塔基须弥座早已破坏,座上雕仰复莲瓣花纹。塔身六角有砖砌仿木圆形柱,有柱头,补间四铺作斗拱,每面有砖雕立佛一尊,高约1.5米,上有宝盖。

析木铁塔是2014年辽宁省第九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辞别铁塔,团队在析木镇开始午餐。餐后大家继续寻古探幽,奔赴海城市接文镇,去寻海城析木银塔(因过去接文是析木所辖地区)。银塔位于鞍山市海城市接文镇西塔子沟村北山,坐落在接文镇敬老院后小山坡上。这里的路标显示的是“接文寨”。

  银塔位于海城市东南25.5公里,建于金代,明清均大修过,1953年又进行修补。银塔高约20余米(另说,塔高15.5米),造型秀美挺拔。塔为六面九级实心密檐砖塔,塔基须弥座每面长2.8米,有砖砌仿木围栏,栏板雕有花纹,还有鹭鹚、虎、荷叶、水草等花纹。

银塔也是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塔塔顶为独特的砖砌六角宝顶。塔座与塔身之间雕仰复莲瓣花纹。第一级塔身六角有砖砌仿木方形柱,上有柱头,补间四铺作斗拱,每面龛内有座佛一尊,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和飞天,塔顶砌有莲瓣宝瓶。塔下原有银塔寺,也毁于文革。

  离开银塔,折回析木镇,南走姑嫂石村。在村的东山岗即为析木石棚,在南行小公路边的左侧,建有两座写有“石棚”的影壁。

山脚下近年建的星次广场,刻有析木镇地图及石棚介绍文字。

  登上山岗之巅,一个巨大的花岗岩石板筑成的石棚峰期呈现出在眼前。以前多次在省市博物馆里见到过这个独特建筑的仿真模型,今日终于见到原形的实物了。

   海城析木城石棚,是由六块打磨光滑的花岗岩石板组成。一块铺地,三块为立壁,一块做棚顶,一块小石板为南门。棚顶的石板最大,长约6米,宽约5米,厚约0.5米。石棚高约2.7米。其建筑形状很象一间小屋,故称石棚。

  海城析木城石棚是辽宁省最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即现在的省人大与省政府合署办公机构)于1963年9月公布石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棚究竟有什么用途呢?考石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古人用来宗教祭祀的带有神秘象征的祭坛;第二种认为是原始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第三种认为是墓葬。大多数学者倾向第三种说法,认为石棚是青铜时代的一种墓葬形制。由于修建规模宏大的石棚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墓主人生前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势,死后才能修建巨大的石棚墓,其身份应当是当时的首领或贵族。

   根据石棚的建筑形式及出土文物特点,可认定是青铜时代巨石文化遗迹,距今约3500-4000年。海城石棚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

   石棚规模宏伟壮观,被称做巨石文化,有的壁石或盖石重达几吨或几十吨,它的开采,搬运和架设,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种建筑物,它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状态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最重要的古文物前,文保志愿者团队合影是不可少的。

   告别石棚,鞍山的文保志愿者引领我们到附近几公里外的仙人洞去,这是本次行程临时增加的项目。海城仙人洞遗址,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这里的古人类是小孤山人。

   仙人洞遗址位于海城市东南30公里,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晩期遗址中,文化内含最丰富、穴保存最完好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距今2至3万年。

   海城仙人洞遗址还是200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让大伙尤感激动,虽然贪点晚还是非常值得的。

   小孤山人“故居”——仙人洞告诉我们,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类已经告别了自诞生以来近300万年的游荡生活。此时尽管世界上最早的、最简陋的“房屋”还没有出现,但依山傍水,避风朝阳的天然洞穴已是他们定居的最好“别墅”。这种至少十几个人穴居现象的产生,意味着原始社会晩期智人已开始向新人转化,人类逬入了以血缘家族为主体社会结构的原始社会初期。

   这里有若干个深遂的山洞口述说着遥远的历史。海城仙人洞遗址是一石灰岩洞穴。已发现石制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与废片。石器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类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状器、钻具及雕刻器等。装饰品类有穿孔兽牙与贝壳等。还有晚期智人的牙齿化石发现于下文化层。已发现的动物化石有27种哺乳动物,以及鱼、鸟类及蚌类等。地层内厚层灰烬及大量烧土与烧骨是早期人类长期居住的结果。

   仙人洞遗址中发现的3件骨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骨针,采用对钻方法钻出针眼,比北京山顶洞人制作的骨针工艺还要先进。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骨制品,均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

   仙人洞遗址前即为铁路线,1990年修建的海岫地方铁路从洞前穿过,它破坏了洞外的文化堆积,因此,当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海城文管所对遗址曾逬行了抢救性发掘。

   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工具,在当时已十分先进,尤其兽骨制成的前端带有双排倒刺的鱼叉,至今在国内同类型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

  踏着初冬的黑夜,我们返回沈阳市府广场己是20点了。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鞍山市海城一日寻古探幽活动圆满结束了。一天十三小时往返约400多公里,走访了鞍山市博物馆,实地考察了海城市四个国保文物地析木金塔、接文银塔、析木石棚、孤山仙人洞,以及省保析木铁塔,收获颇多。

   双十一的日子人们大都忙于购物,我们文保志愿者却行走于辽宁南部古塔遗址之间,感受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到几百年前的辽金古塔,一座博物馆,两个史前遗址,三座辽金古塔,十多人的小团队活动,辽宁沈阳、鞍山两地文保志愿者联手鞍山海城文化寻古探幽活动圆满告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