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科技企业发展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东奔西跑5099 2021-04-14

导语

金融科技企业是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凭借先进的科技能力、丰富的流量资源、敏捷的组织架构、强大的创新能力等优势,其在科技输出和金融服务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逻辑对商业银行运用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民企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徐继峰,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民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贝妮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本文提到的金融科技企业是指,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重塑传统金融产品、模式、流程及组织,并能够提供技术输出,或创新金融服务的企业。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以成立5~10年的年轻企业为主。凭借先进的科技能力、丰富的流量资源、敏捷的组织架构、强大的创新能力等优势,金融科技企业形成了特有的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形成底层科技类、金融服务类和综合发展类三种主要业务形态。底层科技类金融科技企业具有科技公司的基因,专注于底层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常在某细分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布比区块链、佳格天地等企业为代表。金融服务类金融科技企业依托流量、场景优势,以及对金融行业的深度理解,深耕普惠金融业务,以苏宁金融、马上金融以及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综合发展类金融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和科技实力,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该生态中的头部企业,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在相关领域开始具有垄断的部分特征,正成为金融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和未来纳入监管框架的对象,如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

二是搭建起梯形运行架构。金融科技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在数据资源、科技能力、复合型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此为基建立起扎实稳健的底层架构。在扎实的底层架构支撑下,开发多种技术和模型的运用场景,包括金融服务前端的征信、客户管理,以及中后台的支付、运营、风控等场景,通过在这些场景的数字化深耕,建立起一套特有的科技输出能力。在上层的金融服务端,金融科技企业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灵敏度,但受限于牌照、监管等条件约束,无法展开大而全的金融服务,而是充分发挥流量和风控优势专攻长尾客户,为其提供精练的普惠金融服务。包括机构端(Business,简称B端)的小微企业贷款及消费者端(Consumer端,简称C端)的个人消费贷等。

三是积极向外开展科技赋能。依托成熟的科技能力和对金融行业的深刻理解,金融科技企业积极对外输出科技能力,从而获得营业收入,并丰富自身金融科技生态。目前,金融科技企业对外赋能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金融机构为中介,促进个人理财、消费金融等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二是通过赋能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直接赋能中小微企业,帮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赋能方式上看,目前主要有软件赋能、金融云赋能、开放平台赋能、开源模式赋能、和咨询服务赋能五种方式,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各自发挥优势。

四是加快向海外市场扩张。随着自身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以及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积极向以东南亚为主的国家进行海外扩张。首先以支付、数据中心、云平台、电商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打开海外市场,嫁接起国内外金融服务的桥梁,再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增值服务,扩大客户范围,打牢客户基础。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趋势

从战略层面看,将加速向外部机构科技赋能定位转型。在金融行业进入强监管及科技赋能市场需求旺盛双重因素作用下,金融科技企业将更多地发挥比较优势,强调自身的科技属性,强化底层技术的研发,并对外提供技术服务。

从发展重点看,将聚焦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及融合应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中明确提出了将“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作为关键任务,并对技术基础研究的协同、攻关、成果转化提出了要求。同时,我国以第五代通信网络(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提速,将推动有关技术的攻关。作为金融科技领域重要的技术支撑主体,金融科技企业未来将加大重点技术领域的研发应用力度,同时也为科技赋能定位增加筹码。

从发展领域看,将加速向产业互联网金融领域迈进。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流量红利消退的同时,产业互联网的规模却非常广阔。金融科技企业正向产业互联网金融领域积极迈进,通过科技手段打通产业内的各个参与者,使得产业内的各要素数字化,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从而提升产业内各节点、各参与方的数据价值,并将其转换为数字化的金融元素,再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其中,交通、物流行业参与主体较多,是离消费互联网金融最为接近的产业领域,也是金融科技企业迈向产业互联网金融最容易落地的领域。

对商业银行构建金融科技能力的启示

第一,数据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任何服务升级、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转型都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金融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金融模式创新,也是基于其强大的数据积累、研发和运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丰富的中台能力,从而进行科技输出及金融服务。

第二,研发与应用要相辅相成。金融科技企业在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技术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投入。对商业银行而言,新兴科技的研发和技术建模能力总体上较金融科技企业逊色,但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对于技术的使用场景非常丰富,且能够在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对技术及模型进行高频、高效的优化和迭代。

第三,秉持开放性的发展理念。金融科技企业不仅开放自身的科技能力和金融服务,还积极推动与外部机构的开放性合作,从而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商业银行受限于监管环境和保守的企业文化,与外部机构合作态度更为谨慎。从合作对象来看,通常以大型机构或者头部企业为主,对于企业规模较小、市场份额有限、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可能在某细分领域(例如数据资源或某项技术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合作可能性较小。另外从合作进程来看,由于商业银行繁冗的层级式架构,导致沟通合作效率较低,投入产出率不高。

第四,重视盘活维护存量客户。在消费互联网红利消退背景下,对于存量客户的维护、盘活显得尤为重要。金融科技企业在盘活、维护存量客户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挖掘增量客户,例如向产业互联网金融迈进,发掘B端客户市场。

商业银行在C端市场沉淀了大量的存量客户,但这部分客户的活跃度远远不如金融科技企业C端客户。唤醒、活跃、黏住存量客户,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课题。对于B端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因为良好的金融品牌形象,一直是大中型企业的金融合作伙伴,但如何在产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机会,也是商业银行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对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金融科技底层架构能力。一是要持续夯实全行数据治理能力,规范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增强大数据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在合规前提下,深入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分析,提高银行数据使用效率。二是稳步推进分布式架构建设工作,重构内部的流程、业务模式、管理模式。三是加强全行智能化服务水平,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及体验要求,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度、一体化、远程式、普惠便捷的客户服务网络,加快推动风险数据化转型,实现数据、系统、模型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大风险系统开发建设。

第二,积极建设金融科技外部生态。一是推动开放银行系统建设,结合银行的技术能力,以自建、合作、投资、联盟等方式打造开放平台。二是深化与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外部合作,引流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共建客户管理模型、风控模型,拓展普惠金融业务边界。三是重视与高校、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院等智库类平台合作,借助外力和“外脑”实现科技创新突破。

第三,以金融科技为抓手盘活存量、挖掘增量。一是稳抓产业互联网金融机遇期,推动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发展。二是加持金融科技能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丰富产品维度,盘活沉淀客户。三是以资产管理发展为契机,通过智能获客、智能投顾、智能服务等方式提升精细化资管产品配置和开发能力。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