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煦,笼罩着八百多年前的这片宫殿遗址,似乎在期待着一种文化的“苏醒”。 是的,德寿宫,杭州历史上最高等级的一座南宋宫殿,即将重见天日,与今天的人们照面了。 从西湖大道向南拐入中河,沿着东岸小路经过“府桥”“新宫桥”这些南宋就已存在的古桥,就来到了德寿宫遗址考古现场。2020 年 12 月 28 日上午,我应邀参加了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开工仪式。 正如各媒体后来大篇幅的报道那样,现场传递出的信息主要是,这项工程为首个规模性展示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于2022年建成开放。
▲《南宋风情图》局部 确切的说,应该是八百七十七年前的绍兴十三年(1143),可能也是像今天这样的一个好天气里,从清河坊(今河坊街)西边的临安府衙署里,慢慢悠悠走出一个汉子,一路向东跨过望仙桥,一头进了德寿宫的“前身”秦桧相府。 这人是秦桧的大舅子王㬇,靠着裙带关系当上了知临安府(相当于京城市长),这时又因为在临安城连着干成了祭天郊坛、皇城宴殿、国子监和太学等国家级的基建项目,戴上了工部侍郎的乌纱帽。 但这天王㬇来相府,却是希望他妹夫秦桧帮他谋个地方官的职位,因为在临安城为皇帝的前朝后苑干活儿,明着很风光,暗里有风险,哪天出了工程质量问题,乌纱帽很容易被撸掉的。 一番周折后,秦桧帮他弄了个平江府(今苏州)知府的位置。绍兴十五年,王㬇履任苏州次年,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重版《营造法式》。 北宋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三十四卷,细致而系统地备述了建筑的制度、做法、用料和用工,是一部神宗、哲宗和徽宗这三位皇帝“经手”过的法定营造制度,但因为“靖康之变”,北宋版的这书几近失传。王㬇是干过官式建筑大项目的人,发现这书后知道其重要性,便叫人好好整理了,作为官方出版物重新雕印。 新版《营造法式》卷帙完整,图文并茂,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也是一座让人尊崇的“高峰”。为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王㬇也赞不绝口,认为他对此书有“不可磨灭之功”。 临安城此后的宫殿营建,各项技术指标基本上依据的是这部《营造法式》,德寿宫也不例外。 而我注意到,这次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有个很好的思路,即采用类似“雷峰塔模式”,在遗址之上建造宋代建筑式样的保护棚罩。 但又与重建的钢铜结构雷峰塔不同,德寿宫遗址保护棚罩按照《营造法式》设计,并将采用木结构建造,还原宋代宫殿建筑的样貌。 ![]() 历史就是这样的“诡异”!当年出入望仙桥边秦府的王㬇,他“抢救”回来的《营造法式》在今天又“轮回”到这里,为德寿宫遗址保护工程“添砖加瓦”。 可是,倘若现在因人废言,将王㬇的这段故事仍压在故纸堆里,那这座脱胎于《营造法式》的德寿宫遗址保护建筑,会不会真成了一座生冷无趣的棚罩? ![]() 简短的开工仪式结束了。在走出遗址现场时,我对这个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中的棚罩立面图,陷入了沉思。 保护棚罩是德寿宫遗址上待建的主建筑。 按照考古的初步介绍,棚罩所在当是此地第二任太上皇孝宗赵昚的“养老院”重华宫,紧邻它西侧的是赵构皇后吴氏的居所慈福宫。而无论是从德寿宫概念,还是重华宫概念出发,待建的这座主体建筑造型,均宜参照宋代的最高等级宫殿。 太上皇是啥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皇帝的皇帝。所以,为太上皇营建最高等级的“养老院”是必须的。 ![]() 还是回到《营造法式》,看看专业的说法。 古建筑等级主要看屋顶,王公这类人营建居所的建筑形制在该书中称作“厦两头造”,也叫“曹殿”“汉殿”或“九脊殿”(清代称这种屋顶样式为“歇山式”)。而王公以上更高等级的建筑,《营造法式》称之为“四阿殿”或 “吴殿”(清代称“庑殿”)。直至明清故宫,吴殿都是最高等级的殿宇形制,如太和殿。 ![]() 那么,宋朝皇帝眼里有吴殿吗?这里又有一个很准确的日子:政和二年(1112)元宵节后的次日,汴京(今开封)皇宫正大门宣和门上空,忽然飞来了二十只白鹤,飞舞翱翔,鸣叫良久,其中两只还停歇在宣德门城楼屋脊两头的鸱吻上。 ![]() ▲德寿宫遗址出土的南宋脊兽(左)、鸱吻(右) 宋徽宗将这一幕视作祥瑞美景,以他最擅长的翎毛花鸟画技艺,创作了一幅绝妙的《瑞鹤图》,一时传为佳话。 ▲赵佶《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画上宣德门城楼的屋顶样式,正是吴殿形制。两座歇山式建筑都是“靠边站”的。 ![]() 从绘画艺术来说,流传至今的《瑞鹤图》可谓无价之宝。 而放到建筑史上来说,画中这座代表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吴殿式建筑,原是皇权、神权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这也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丽,如能流传至今,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毋容置疑。 ![]() ▲德寿宫遗址发掘区域 今天的德寿宫遗址保护还赋予了其展示的使命,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去还原和展现南宋皇宫的本来面貌,去展示最高等级的中国古建筑,更真实、更生动地去讲述两宋文化。 让遗址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讲好故事是一大关键。这既是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必要手段,也是我们秉持科学史观的应有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