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发】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从这四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关键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15
本文共5717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

当老师们想要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时,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是需要提前考虑的:沟通交流、小组构成、课堂支持和成就监测。

▲金字塔状合作学习课前准备

沟通交流:老师在正式开启合作学习之前,必须和一些关键人物进行提前确认。

小组构成:则会就如何展开分组提供一些提示和建议。

课堂支持:设计合作学习课程时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点。

成就监测:为老师们提出了合作学习环境中的评估问题和对学习问责的问题。


沟通交流

老师们,让学校的关键人物了解你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会做些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合作型的学校管理者很重要,他们能够支持老师们为了实施合作学习而付出的沟通方面的努力;

其次,帮助家长理解实施合作学习的原因,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最后,老师还需要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与期待,这将有助于课堂模式的整体转变。

1

与学校管理者的沟通交流

老师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期应将相关计划告知学校管理层,这一点非常关键。最为重要的是,老师必须将学校管理者纳入自己的合作学习计划,这也是一种战略常识。

通常来讲,老师将实施合作学习的计划告知学校管理者时,后者大致会有三种反应:

最有可能的反应是学校管理者会表现出非常支持的态度,这无疑对老师的帮助很大;

第二种反应是学校管理者会向老师进行质疑,或表现出不确定的态度,如此,老师就更有必要将学校管理者纳入自己的计划,并小心地推进整个计划,从而逐渐赢得他们的支持;

最后一种是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反应,即学校管理者对整个计划持消极态度,但是,即便他们可能并不支持老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想法,但你主动告知,至少他们不会为这一计划制造更多的障碍和麻烦。

2

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实施合作学习之前,家长们肯定希望老师能够就合作学习计划对其进行解释。很多家长其实在此前也听说过合作学习的概念,并且也会有一些家长对合作学习存在各种疑问。

▲有关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清单

家长们首要的焦虑集中在给小组打分这个方面。家长和学生都会担忧:学生的成绩会不会因为小组内其他学生的表现而被拉低?所以老师最好不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只为学习小组打分。

我认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只需要对学生个体的努力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打分。向家长明确说明这一点,会极大地减轻家长的焦虑。

此外,家长对合作学习的担忧还表现在,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会不会存在个别学生承担全组学习任务的现象。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老师就需要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人,以便使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清晰地知道他们具体要做什么。由此,前文提到的合作学习六个核心要素之一的“个体成就”就体现出重要性了。老师们要确保家长能够消除疑虑,理解这一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不妨考虑在家长开放日给学生家长上一节合作学习示范课,以便其获得有关结构化小组学习的直接体验。

另一种赢得家长信任的办法是给家长写一封简洁的信,介绍自己打算开展合作学习的计划。家长提前了解越多有关合作学习的信息,就越容易消除对合作学习的顾虑和担忧。下图所示就是想要开展合作学习的老师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3

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最后,毋庸置疑,老师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后课堂的学习将会如何进行,帮助他们对这种转变做好准备。和学生谈话,向其介绍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期待。

老师不妨在公告栏上发一则通知,让学生逐渐熟悉并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在让学生为合作学习做准备。再或者,请学生和你一起制订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规则,也能赢得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支持。当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实施时,学生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盟友。

小组构成

在合作学习课堂上,对学生分组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决策。有时候,老师需要学生两人一组展开讨论;有时候,三至四人一组可能更为有效。有时候,小组可以是非常随机和即时形成的;但有时候,特别是当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或项目时,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就是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了。

1



小组规模

很多老师都想知道,一个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应当容纳多少学生。

决定组内人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师要考虑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组内人数控制在多少时班里的学生能感到舒适。实施合作学习初期,为了让学生感到舒适,可能两人一组比较适宜。当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后,就可以增加组内人数。换句话说,在合作学习的起步阶段,老师只需要让学生结伴学习,然后逐渐将组内人数增加至三人、四人,甚至是五人。

约翰逊兄弟认为三人是最理想的组内人数,而卡根则更倾向于四人一组,后者的理由是,四人一组更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临时将小组拆分成两个两人“小小组”。

决定组内人数的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合作学习任务的性质。

如果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花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那么三人一组可能是比较合适的。而如果比上述任务更为复杂精细,那么四人或五人一组可能是更合适的。这一决定因素就要求老师对学习任务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老师需要将组内人数和学习任务匹配起来,以便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任务。


老师还要特别提醒自己,如果组内人数过多,势必会有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纪律问题,影响教学。

此外,教室空间的大小和全班学生的人数规模也决定着小组规模。例如,如果全班学生有三十人,那么三人一组分成十组来布置教室,空间就会比较局促,学生也会不太舒适,改为四人一组,分成七至八组就相对比较合适了。

2


异质分组

对于小组构成,老师们常常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怎样分组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小组的构成要异质化。

从原则上讲,合作学习小组应当包含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力中等的学生和能力较高的学生,以便促进彼此之间的讨论、相互学习以及检验答案的准确性。

这样的异质分组是把学生按学习水平低、中、高进行划分的,但其实也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进行异质分组。换句话说,将具有不同智能优势和天分的学生异质组合,能够让组内学生体验到多样性的价值。

要体现多样性,就要求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更具创意、更为明智。要体现多样性,就意味着组内学生需要调动不同的智能优势才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布置给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是阅读一段文字,那么,这种任务就仅仅调动了组内那些阅读技能比较强的学生进行学习。

但是,如果在布置学生阅读文字的同时,要求各个小组创作一幅图形组织器,或用图画、戏剧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其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那么,小组要想成功地完成这类学习任务,就需要调动组内拥有相应类型智能优势的学生的积极性。

3



小组开展回顾反思的方法

小组构成是否成功,小组合作是否成熟,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是老师是否有意识地让小组就合作本身进行反思。因此,小组合作过程中,提出引导小组进行回顾反思的问题就非常重要。这类问题可以是非常简单的任务,比如给小组留出一些回顾反思的时间,给他们一些为自己的学习鼓掌喝彩的机会,以及鼓励他们思考和分析今后如何合作会更加有效。

请根据你在团队中的合作表现,按照从1到10的等级,为自己打分。

谈一谈你在帮助组员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方面给予了哪些支持。

今后你会如何提升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


课堂支持


当老师想要创设一节合作学习课时,他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不同类型的课需要老师融入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为如果每堂合作学习课看起来都没什么区别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厌烦合作学习。再比如,老师还需要向学生说明具体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并让学习任务的结构尽量清晰。此外,围绕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老师应当赋予组内每一名学生不同的角色,以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

1




多样的教学策略

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如果手边有大量不同的、可用的教学策略,对老师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在一节又一节的合作学习课上,总是重复使用相同的策略,那会很快耗尽师生的精力和兴趣。在合作学习课上,经验丰富的老师会时常变换分组的方式,使用不同的图形组织器,教授不同的高阶思维技能和社交技能,并且会变换学生产出作品的类型。


2





结构化的学习任务

给小组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师布置的任务是模糊的、令人困惑的,那么小组里马上就会出现嘈杂的议论声,学生们必然会不断地相互询问和确认老师到底要他们做什么。

例如,某个老师可能会说:“请阅读这一章,然后准备向其他同学做汇报。”这样的任务指令就非常模糊。但是,如果老师这样来发布任务指令,就会更有帮助:“当你们个人阅读完这一章后,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次汇报。汇报需要包含你们组对本章内容的五点共识,并说出这些观点对社会的三个影响。三十五分钟后,各组汇报。”请注意,在后一个任务指令中,老师不仅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了,而且还明确规定了任务完成时间。

另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布置任务的复杂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过于简单的学习任务,既无法激发组内每一名学生的思考,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或课堂纪律混乱;而过于复杂的学习任务会让小组感到压力过重,甚至畏缩放弃。例如,仅仅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学习任务单,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并不是一项能够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样,如果想让小组在一节课内读完十篇文章并创设一幅图形组织器,完成这样的任务也只会是一种奢望。

3




组内成员角色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把角色分配到个人,这一点被很多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看成一种有效的技巧——能够帮助小组成员有效地开展团队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组内成员实际承担的角色,通常由学生所在的年级、老师所教的学科决定。如果是语文学科,老师可能会增加一个“文字编辑”的角色;数学老师或许会认为增加一个“计算及检验员”的角色很有用。为组内每一名学生赋予一个具体的角色,能够确保每一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实际操作中,还要不断地轮换组内成员的角色,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确保不让某一名学生一直左右全组的合作、持续领导小组完成任务,不同的角色也能带来不同的责任意识,由此,每一名学生的领导力就会得到不断提升,每一名学生也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投入,锻炼其优势智能,并且也有了更多通过练习提升弱势智能水平的机会。

● 大海报纸

● 组织者/组长

● 鼓励者

● 记录员

● 物料管理员

● 汇报员

● 计时员

● 检查员


成就监测

所谓成就监测,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和小组的合作过程进行评估和评价。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成长进步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鼓励和庆祝。而具体如何进行评估,则需要老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就考虑周全。

1

学生个体对学习负主要责任

正如前文中已经提到的,成功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学生对个人学习负责的机制。尽管就字面意思来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要在适宜的小组合作背景下实现,但总体来讲,在绝大多数时候,对合作学习的评估要聚焦于学生个体。

举例来说,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设出一幅图形组织器,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要分别填写图形组织器中某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有些老师会提前为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马克笔,这样,当完成图形组织器的内容填写后,老师很快就能识别出其中的每一项内容具体是由哪一名学生填写的。)

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需要设计让学生个体完成的任务,以便能够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可以紧接着设置各种测验和考试。最终,就像传统课堂一样,老师根据测验和考试中学生的表现来为个体打分并记录成绩。

2

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估

尽管合作学习中的评估和评价主要是落在学生个体身上,但老师也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对小组合作的过程和合作本身进行监控和评估。老师可以用观察清单来记录每个小组的合作状况,也可以让小组成员来评估自己小组的合作状况;同时,每个小组在全班面前做的成果汇报也能反映出小组学习的效果。

所有这类评估方式都能帮助老师找到反映小组合作凝聚力和有效性的证据。而这些切实的证据,实际上是小组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

3

奖励、刺激和庆祝活动

是否应该对学生个体或小组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每一位老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教育信念做出决定。有时候,像小贴画、小星星图标之类的东西也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激励学生的学习。当老师改变了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时,奖励和刺激能及时激发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一些老师可能不认可奖励和刺激这样的手段——事实上,他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认为在课堂上的奖励和刺激无助于学生的学习,那么,或许时不时地组织一些庆祝活动能够向全班学生表明大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多么棒的成就。这类奖励和刺激可以是一起看场电影,延长一些休息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些游戏的机会,讲一个故事,给大家一些好吃的东西,以及任何能够向学生表明“你们做得很棒!”的活动。

有助于实施合作学习的一些课前准备工作

这六个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各有侧重。只有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合作学习才能真实有序地发生,且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来源 |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