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辛跟三观不同的人解释你的想法,是最愚蠢的事。 古语有云:知我者谓我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就像我们常说的:懂你的人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释。 越长大越能躺明白,人活在世,永远不必向别人解释你自己。因为在乎你的人,你怎么样都行;厌恶你的人,你再好都不行。 所以,与其活在别人的嘴里,不如坦然做自己。 道不同不相为谋 电影《我的姐姐》自从上映,讨论大热。 主人公安然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意外离世,留下正在备考的安然和一个5岁的弟弟。 安然想到北京去读书,和男朋友一起考研。可以姑妈为首的亲戚,认为安然应把抚养弟弟放在首位。 影片中的两条情感线的冲突很直接,也很明显: 姑妈认为——安然应该做姐姐该做的事,为了“大家”舍弃“小我”,像自己一样。 她说:“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姑妈是一个姐姐,就是安然父亲的姐姐。 在18岁时,她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在想自己做生意的时候,被父亲叫回来帮助弟弟照顾孩子;人生优先级,始终以家人为主,自己退居其后。 她一辈子都在奉献、牺牲。 而安然则认为,我有自己的生活,我不可能一直围着他转。 “他没有错,但我也不能为他放弃更多了。” 安然不想过姑妈那样的人生,人生应该由自己掌控。 当大家都在围绕“重男轻女”、“女人为家庭牺牲”的问题时,我想这背后更深刻的反映的是:不同三观的强烈冲突。 道不同不相为谋。 跟三观不同的人解释你的想法,是最愚蠢的事。 就像安然和她的亲戚们,他们信仰的价值观截然不同。亲戚认为,为家庭牺牲自己,天经地义。 可安然是新一代年轻人,她清楚的知道她的人生不只有弟弟,她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 价值观本来就不同的人,那就谁也不要试图说服谁。如果试图让对方理解自己,到最后只会生一肚子气,没任何其他结果。 遇到这样的人,尽快的和他结束对话,才是智慧。 认知水平,是人与人最大的鸿沟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层次不同,无法相通。” 深以为然。 不同层次的人,意味着思维、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两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时,怎么让对方(低认知)听懂我在说什么?”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回答: “如果是工作上的接触,人家级别还比你高,那就只能屈尊了。如果是其他情况,除非你想让对方成为配偶,否则多一句话都没必要说。” 面对低认知的人,你想和他解释清楚一件事,简直比登天还难。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认知水平越低,想法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越固执。 跟低认知的人在一起,永远不要试图通过解释说服对方。因为对方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还会带着“杠精”体质继续跟你纠缠。 遇到这样的人,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情感。 作家雾满拦江,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学生想出国留学,他的父母带着他去向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请教。去哪个国家好呢?该选什么学校?哪个专业有含金量呢? 宁教授说:“出国嘛,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听了他的话,孩子当时就懵圈了,完全不知所措。 雾满拦江所说,处在认知水平底部的人,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更听不懂认知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宁教授想要教导孩子,出国留学别太把上课当回事,眼界和见识更重要。孩子听不懂,也理解不了。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不解释就明白不了的东西,即使解释了也明白不了。” 不解释,是最明智的做法。 余生,做好自己,不必解释 向别人解释是一件又消耗时间,又消耗情绪的事。 当你笃定的做自己认定的事的时候,大可不必向任何人解释。 就像梅耶·马斯克在传记中所说: “看好自己的方向,做好要做的准备,带着勇敢的心,审慎而冒险的做自己就好。” 余生不长,请记住这3个真理: 1、你无法让所有人都理解 《柔软》一书中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尤为赞同。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是,不被理解是常态,被理解才是“稀罕”的,是幸运的。 不需要期待所有都理解你,只要珍惜好那些不用解释就懂你的人,足矣。 2、你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真理。总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 永远不存在一个人,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 正如叔本华所说: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的,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如果非要谈到取悦,那就是取悦自己。 3、远离那些不值得的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总有一些人,见不得你优秀,也见不得你落后,就是爱搬弄是非,背后说闲话。 面对这样的人坦然做好自己就够了,用事实和结果去回应那些闲言碎语,你会发现沉默带来的力量远远超过解释。 余生很贵,生活不易,很多时候不用掩饰,不必解释,坦坦荡荡做自己就足矣。 想要聪明而快乐的生活,一定要记住这8个字:不用纠结,不必解释。 点个【在看】,别忘了,不解释的人生,才是最舒服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