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斗栱 Vol.4 | 斗栱基础构件详解:枋、耍头、衬枋头

 古建秦 2021-04-15
来看斗栱的最后三个构件:枋、耍头、衬枋头。

1


枋,即平行于檐口线的横向木梁,属于整体梁架的一部分,与梁栿垂直。同时,枋与斗栱的关系也非常紧密,它们将各个斗栱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另外也有悬挑、支撑屋檐的作用。

按所在位置不同,枋在宋《营造法式》中也有不同的名称。

在室外,我们可以看到柱头枋、罗汉枋、橑檐枋。

位于柱头正上方,与墙在同一平面内的叫作柱头枋,通常有多层相叠,其上经常隐刻出栱的样貌。

在最外侧令栱之上的为橑檐枋,直接承托屋檐。如果用的圆形木料,则叫撩风槫。

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枋,统称为罗汉枋。

图片
华严寺大雄宝殿(金)的斗栱
室内部分最里侧令栱之上的为平棊枋,直接支撑平棊(天花板)。在平棊枋与柱头枋之间同样为罗汉枋。

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唐)室内
此外,在殿堂造的建筑(如佛光寺东大殿)中,草栿与斗栱之间通常有一根较粗的枋,即压槽枋,可以使让屋盖梁架更稳当地落在斗栱之上。不过由于在天花之上,我们在外面并看不到。

图片
斗栱中枋的分布断面图(图:潘德华《斗栱》)

2

耍头


耍头为垂直于檐口线的附属构件,位于斗栱最上一层的华栱或昂之上,与令栱垂直相交,平置向外伸出,但不再向外出跳。耍头的外形极富变化,即使在同一建筑中,不同斗栱的耍头也可以砍削成不同的样貌,成为屋檐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
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的耍头
图片
在宋《营造法式》中,耍头被称作「爵头」。施于昂上的耍头(爵头)因为要与昂咬合,尾部削为斜面,其形状确实与青铜酒器「爵」相似;另外,唐宋建筑中许多耍头削成类似于批竹昂的形状(如上图的大云院弥陀殿),也与爵的「流」(较尖的一端)长得很像。此外,还有「胡孙(猢狲)头」、「蜉䗥头」等别名,应该都是源于其头部的各种外形。蜉䗥很可能指某种昆虫,与耍头的清式称谓「蚂蚱头」含义类似。

图片
耍头形状与爵的相似
图片
平顺龙门寺燃灯佛殿(元)的蚂蚱形耍头
在结构上,耍头首先起到了联系斗栱构件的作用,如联结前后令栱,联结令栱与昂等。柱头上的耍头则一般为梁栿伸出柱缝而成。

另外与华栱一样,耍头的开口在下,说明也有一定的受力作用,与令栱一起承托其上的橑檐枋。昂上的耍头如若与昂咬合紧密,也可以起到一部分抗剪作用,相当于把其下的昂给拉了起来。

耍头的历史比较悠久,其早期形态在汉代建筑中就已经出现,在现存的汉阙中可以找到。

图片
汉阙中的耍头前身(图:潘德华《斗栱》)
唐代和辽代的耍头多为批竹昂形,另外仍然有少量方形耍头(如奉国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宋金时期出现琴面昂形和蚂蚱形的耍头;再往后,蚂蚱形耍头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装饰性极强的耍头。

图片
敦煌壁画中展现的唐代耍头(图:喻梦哲《论耍头拟昂现象与六铺作的缺失》)
图片
耍头形状的演变(图:潘德华《斗栱》)
按一般的定义,耍头为平置构件。但在较早期的建筑中,我们常能看到在耍头的位置安放着斜置的构件,有的类似插昂,无杠杆作用;而有的后尾会延伸至其上的梁栿,起到与昂一样的杠杆作用。对于前者,一般看作昂形耍头;对于后者,有人称之为昂式耍头,也有人直接将其视为昂。

从整体结构来看,越过柱身中线、起杠杆作用的后者,我倾向于将其当作真昂。比较典型的就是福州华林寺大殿和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在宋代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昂逐渐缩短、退化,最后演变为昂形耍头。

图片
华林寺大殿(五代),蓝色标出的即为位于耍头位置的昂
图片
从昂过渡到昂形耍头(图:喻梦哲《论耍头拟昂现象与六铺作的缺失》)
元明清时期的耍头,随着斗栱体形缩小而缩小,装饰性则愈加突出,常常雕成龙头、如意头、云头等样式。

图片
平顺夏禹神祠正殿(元)的龙形耍头

3

衬枋头


衬枋头位于耍头之上,联结橑檐枋与平棊枋,同时与耍头也咬合紧密。若其下有昂,则与耍头类似,后尾削成斜面,与昂咬合。衬枋头的开口也向下,显然起到承托受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将衬枋头看作是斗栱与其上梁栿的黏合剂。由于其藏得很深(部分可能位于天花之上),我们在外面几乎看不到。

图片
衬枋头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