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高密剪纸

 一堂国学 2021-04-15

文化传承 记忆乡愁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艺幕幕,人间百态
画卷幅幅,天地万物

高密三绝扑灰年画与剪纸的融合

素有“九穴五龙之抱流、西砾东岗之叠嶂”之称的高密,以“南挹九岭之秀、北瞰古城之雄”的优越地理条件,哺育了勤劳智慧的高密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密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

高密地处胶东半岛,属龙山文化,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氏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正是氏族社会图腾艺术繁盛的时期,高密剪纸最早作为胶东剪纸的一个派系,已经初步具备了细腻的风格。

剪纸、扑灰年画和泥塑被并称为“高密三绝”,很早就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东方魔剪”齐秀花创作的剪纸《金牛奋蹄》成为1997年牛年邮票图案。

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了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图案剪纸,其中有《对马》和《对猴》各一幅,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剪纸宝物。千百年来,剪纸艺术遍及了全国大地。

高密在春秋时期曾称夷维,秦、汉时为高密,历朝因之至今。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公元前-公元前500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127-200年),清代名臣、书法大家刘墉(公元1719-1804),都是高密人。

汉朝以后特别是明朝初年,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争的频繁,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汇集高密,并在高密保持了相对稳定,人们安居乐业,也使高密民间剪纸艺术得以繁荣发展。河北剪纸的浑厚、山西剪纸的粗犷、江南剪纸的清秀细腻传到了高密。通过互相交往、交流、借鉴、学习,各地的剪纸艺术逐步渗入到高密剪纸艺术之中,融南糅北,兼收并蓄,形成了高密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

传说高密剪纸的起源与汉武帝的爱情有关

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不幸早逝,汉武帝悲痛欲绝,日夜思念。有人报告说齐地高密有个叫少翁的人,好讲神仙方术,自称能将李夫人的魂招来。汉武帝听后大悦,命令少翁立即前来招魂。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到夜晚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像真人一样的李夫人,汉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看见,更加悲伤,泣然曰:“是也非也,立而望之,翩何姗姗起来迟?”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齐秀花

中国剪纸百花园中,有一个名字必须提到,她就是山东潍坊高密的齐秀花。1997年她的剪纸《金牛奋蹄》上了生肖邮票,今年,她又受邀中国邮政部,创作十二生肖邮票。自己的作品两次上了邮票,齐秀华心里也是非常激动。据了解这枚邮票将于2017年1月5日发行。

高密剪纸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将“高密剪纸”艺术带出小山村,带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是“高密剪纸”传承人齐秀花。

打开中国文明网,或者随意点开中国文明网联盟网站中的任何一家,在“图说我们的价值观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展”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在参展作品(通稿)中,有8副作品展现了高密剪纸的风采,其中《勤劳是福》、《助人是福》、《友邻吉祥》、《友邻是福》4幅作品是高密市高级工艺美术师邓辉单独创作的,并且前3福已分别被2月27日、3月13日、4月24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整版刊发;另外4幅是与其他作者联合发布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范祚信

72岁的范祚信1944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井沟镇河南村,老少三代都能剪纸。他母亲范刘氏得一手好剪纸,她的剪纸技艺熏陶了幼年的范祚信,从六七岁开始便跟母亲学剪纸,从艺五十多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优秀剪纸艺术家、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 高密剪纸的特色是疏密对比强烈,黑白灰分明

范祚信的手艺是从六七岁开始练起来的。那时每到腊月,年关将近,母亲忙停了农活,就和大伯嫂、小姑、兄弟媳妇六七个人开始在炕上剪纸。小孩子不准上炕,就跑出去玩,玩回来天黑了,妇女们点着煤油灯还在剪。

▲ 范祚信的经典作品——十二生肖

范祚信在学校坐在窗边,他偷偷拿了母亲铰的窗花贴在教室窗户上,高年级的同学瞧着好看,放学就给揭走了。第二天再贴,又给揭走了。第三天放学回来,母亲用煤油灯把自己剪的花样在一张新的红纸上熏了个印子,给范祚信一把剪刀,让他自己照着印子给剪出来。

范祚信很快爱上了手里这把剪刀。不多久,他就不需要再用煤油灯熏印子了。看见小兔在地里吃草,他脑子里迅速就能勾出图样,腿该怎么蜷着,耳朵往哪边翘。把大概的轮廓画在纸上,剪子尖戳进去,一边剪一边琢磨身上应该装饰铜钱纹还是元宝纹,背上是开荷花好还是牡丹好,哪里该黑、哪里该白、哪里该灰。脑子里过完,手下一只栩栩如生的剪纸兔就出来了。

范祚信觉得,剪纸是一辈子的事儿。这辈子一共会剪多少个花样?他没数过,也数不清。他说自己一个庄户人,借着剪纸走了一遍中国,还去过法国、日本,很知足。现在眼睛花了,很多图样已经不能像年轻时剪得那么利落,以前一个月就得磨一回剪刀,现在半年才磨一回。但是还要剪,更重要的是,传下去。电锯的嗡嗡声越来越响,剪纸的嚓嚓声,不能给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