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的“骑凤仙人”是个啥?

 一堂国学 2021-04-15

近日,颐和园一古建筑上的“骑凤仙人”丢失了,更有网友爆料称,故宫乾清宫东南角上檐的“仙人骑凤”也没了!仙人骑凤是个啥?

“仙人骑凤”与山东有关?


 

小编的故乡是一个位于潍水北端、渤海南岸叫做“大窑”的村落,祖祖辈辈都是做土陶的,比如花盆、烟囱(当地叫“赴台”)、大瓮、大面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古建筑修复工作和新的仿古建筑兴起,村里的能人就开始走上了琉璃仿古构件的规模化生产。

烟台的蓬莱阁、潍坊的烈士陵园乃至北京、西安、江南地区的古建筑都有我们村的仿古构件,而“仙人骑凤”、“吧吧狗子”、“鸱吻”、“宝葫芦”是最多的几种琉璃构件造型。

 

亭台楼阁的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

这或许来源于我们齐鲁文化。

有这样一个传说:齐国的一位国君,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这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小编以为,“仙人骑凤”源于山东,除了上面的传说,原因有二:

一是,齐国“仙道”文化的体现,山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发祥地,以王重阳、丘处机为首的“全真派”道教文化曾在此传播,道家羽化升仙的修炼目标也体现在道观等建筑文化上,“仙人骑凤”恰恰能够表达这一思想。

二是,古代齐地属“东夷部落”,其图腾崇拜正是能够通天的飞鸟(凤),这一点也更加指明“仙人骑凤”与山东半岛的渊源。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炎帝部落(东夷部落)的图腾“凤”与黄帝部落的图腾“龙”在民族大融合中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局面,那屋脊文化也必然少不了“龙”的身影。

龙的儿子也“骑墙”?


 

鸱吻(螭),也是一座古建筑重要的大部头构件,传说“龙生九子”,鸱吻(螭)就是黄帝部落的图腾——龙的九子之一。

鸱吻(螭)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正脊上,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

鸱吻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中国古代的建筑主体大多为木结构,最怕火灾,所以用属水的鸱吻做镇,也是源自《易经》和《尚书》的五行思想);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

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风水镇物有何科学道理?


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屋脊、屋檐的美化,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最终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泰国寺庙的鸱吻,深受福建东南沿海建筑风格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