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趣谈:《山海经》里的民俗,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一堂国学 2021-04-15

腊月二十八,距离新春佳节只有三天了!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有: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根据民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蒸勃勃,各家各户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年味越来越浓了。

春节习俗,“谐音梗的应用到了极致。

比如,发面的“发”有发财之意;蒸馒头、蒸勃勃,有“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之意;用来“压锅年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鱼卡子有年年有余之意;桃卡子有人寿年丰之意……

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春天五行属木,有生长、发展的寓意。

为什么要在“二十八,把面发”?

这是因为过去生产力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酵母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不仅硬棒棒,而且容易伤了肠胃,只有通过自然发酵的方法,让面粉产生益生菌,这样整出来的馒头,不仅香甜、绵软,而且也耐存储,不易坏,即使坏了,聪明的古人还能化腐朽为神奇,把长了菌毛的馒头经过二次处理,变成甜美的面酱。

所以,每逢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发面、揉面、蒸馒头,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昌邑大勃勃的做法:

把发好的头坡面(用当年收的小麦到磨坊里磨的第一道粉,又称特等粉,富含麦芽糖保持了原麦的香甜,很有韧性)放在一米长的大面板上,撒上雪花粉,反复揉搓,然后再摘成一个个的面团,拳头大小,再反复揉搓,每一团大约要揉五六十次以上,直至揉出面筋,面团又白又有韧性,每次揉完面,我的两个手掌的小拇指下端靠近手腕的地方都是通红,用力使然,痛并快乐着。

揉完面,母亲会做成圆形的勃勃,大勃勃比头大,小勃勃也比拳头大,还会用很多模具(勃勃卡子)做成寿桃、元宝、金鱼、鲤鱼等造型的面点,并用红色的颜料,在面点的顶端或鱼眼睛上点上红色,象征鸿运当头!

全部流程结束,还需要将勃勃醒发20分钟,这样整出来的勃勃会更饱满,更香甜。

蒸好的大勃勃难免有一两个开大了,裂开皮的,这时不能叫开裂,而应该叫“笑”了

真佩服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春节的每一句话都有吉祥的寓意,让人会心一笑或开怀大笑。

这时因为,春天是养肝胆的季节,肝胆五行属风木,养肝胆最需要心情舒畅、开怀大笑,最忌发怒、生气,聪明的先人通过春节的祝福语,通过烟花爆竹,通过秧歌锣鼓,通过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让老百姓欢欣鼓舞,精神振奋的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宋人春节挂桃符的习俗。

古人认为桃木为辟邪之木,所以桃木是“厌胜术”的主要道具之一。

在《山海经》等典籍记载的“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中,桃木占据了驱魔辟邪的主要地位。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即为“桃林”,传说夸父曾协助战神蚩尤,结果被轩辕黄帝追杀,逃跑,他的权杖化为了“桃林”。所以,桃木就拥有了夸父权杖的神奇能量。

《山海经》记载: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上面有一棵大桃树,枝叶如蟠龙,绵延三千里,在东北方向的枝叶间,有鬼门,万鬼出入之地。上面有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审察统领万鬼。如果出现恶鬼,他们就用苇索绑住,喂老虎。于是黄帝就根据这个传说,制定了一项礼仪制度,竖立了一个大桃木人,门户上画着神荼、郁垒和老虎,并在门头悬挂苇索(过门签的原型),作为压胜,趋吉避凶。

由此可见,《山海经》是已知最早记载桃木避邪和门神名字的典籍。

《淮南子·氾论训》也记载“ 羿 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传说嫦娥奔月后,大羿被桃木击杀,死后他就被封为驱除邪恶的大神——宗布神(布,除旧布新的意思)。大羿守在桃树下,牵着一只老虎,如果是恶鬼进入,就会被老虎吃掉。《淮南子·诠言训》又说: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由此可见,桃木避邪的传说由来已久。

《左传》等史书也记载了先秦时期,先人用桃木进行“除灾”的仪式。

《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到: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

到了五代时期,桃符演化为“春联”。

后蜀君主孟昶(chǎng)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在民间的普及,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张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

【国学民俗】视频号上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