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月BMS配套TOP 10:北汽/CATL/BYD前三,第三方企业占比仅12.52%

 起点锂电大数据 2021-04-15

摘要:8月份为新能源汽车配套BMS的企业共80家,较7月份的93家少了13家。也就是说,仅一个月,有13家“消失”了。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主机厂、电池厂、第三方专业BMS企业处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格局。然而,2019年以来,BMS企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位业内人士向起点锂电大数据透露,第三方BMS企业生存现状岌岌可危,主机厂和电池厂正在不断地蚕食第三方BMS企业的市场份额,因为受主机厂和电池厂主导的BMS企业已占据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与之抗衡的第三方BMS企业凤毛麟角。
一位第三方专业BMS企业的高层向起点锂电大数据记者表示:“国内某知名主机厂,其实都在使用我们公司提供的BMS管理系统。只是在贴牌的过程中,会贴上主机厂的品牌。在BMS配套排名中,我们公司处在前十地位是肯定的。
这位人士一语道破第三方BMS企业的现状。即市场话语权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已经“沦落”为代工模式。
最新出炉的8月份新能源汽车BMS配套数据中,也给了最真实的反馈。
起点研究(SPIR)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71646辆,其中乘用车约66839辆,占比93.37%;客车2688辆,占比3.75%;专用车2119辆,占比2.96%。
在BMS细分领域,8月份为新能源汽车配套BMS的企业共80家,较7月份的93家少了13家。也就是说,仅一个月,有13家“消失”了,竞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
其中,配套TOP 10的企业分别是:北汽、宁德时代、比亚迪、鹏辉能源、卡耐新能源、奇瑞新能源、PREH、蔚来汽车、上海捷能、亿能电子。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SPIR)
从上图可看到,8月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BMS配套的TOP 10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78.65%,集中度进一步提升(7月该数据为75.24%)。
从电池技术路线看,目前的市场仍然是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的天下,电池封装形式则以方形为主,圆柱形为辅。
下图为8月BMS配套TOP 10与7月BMS配套TOP 10的对比: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SPIR)
从对比中可看到,7-8月BMS配套TOP 10中变化最大的是蔚来汽车取代VOLKSWAGEN进入了榜单,并且排名第8位;北汽新能源从第三位升至榜首;鹏辉能源从第六位升至第四位;奇瑞新能源从第十位升至第六位。
下面分别对8月BMS配套TOP 10中的主机厂、电池厂、第三方BMS企业进行盘点:
主机厂: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8月BMS配套TOP 10中,主机厂分别有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奇瑞新能源、蔚来汽车。
北汽新能源排名第一,8月份共配套14587辆,全部为北京牌纯电动轿车。事实上,北汽新能源的软件实力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
早在2017年,北汽新能源就完全实现了三电控制系统(整车控制器VCU、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器MCU)的远程升级功能,那时的特斯拉都没有实现整个三电系统的刷新。
2018年,北汽新能源推出了达尔文整车人工智能系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
比亚迪排名第三,8月份共配套7116辆,分别为旗下乘用车、客车及部分华林特装专用车提供配套。比亚迪不仅是主机厂,也是电池厂,早已形成自成一套的全产业布局。
在软件实力上,比亚迪已经实现IGBT的自主研发,BMS管理系统当然不在话下。
奇瑞新能源排名第六,8月份共配套3288辆,主要为旗下的乘用车及商用车提供配套。
蔚来汽车排名第八,8月份共配套2757辆,为江淮汽车的部分乘用车提供配套。要知道,蔚来汽车就是由江淮代工生产的。而在软件实力上,蔚来汽车当仁不让。
电池厂:电芯+PACK+BMS一条龙服务
在8月BMS配套TOP 10中,电池厂分别有宁德时代、鹏辉能源、卡耐新能源。
宁德时代排名第二,8月份共配套13248辆。作为电池厂的龙头,宁德时代在2019法兰克福车展上,重磅亮相了最新研发的动力电池平台——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开发平台以及多款主打产品。
据悉,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开发平台一定程度提升能量密度和降低电池成本,由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使得电池包整体利用率提高15%-20%,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50%。
显然,新平台将需要应用宁德时代的BMS管理系统。可以预见,未来宁德时代BMS配套的市场份额还将提升。
鹏辉能源排名第四,8月份共配套4237辆。鹏辉能源正在延伸其产业链,无论是PACK还是BMS,以及布局共享出行市场。
卡耐新能源排名第五,8月份共配套4062辆。被恒大收购后,卡耐新能源的发展明显加速,恒大的动力电池、PACK及BMS等业务,将由卡耐新能源主导展开。现在,卡耐开始在BMS细分领域发力了。
第三方BMS企业:傍上主机厂“混口饭吃”
在8月BMS配套TOP 10中,第三方BMS企业分别有PREH(普瑞)、上海捷能、亿能电子。
PREH排名第7,8月份共配套3245辆,全部为华晨宝马配套。作为外资品牌的代表者,在外资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提升之际,PREH等外资BMS企业的潜力不可小视。
上海捷能排名第9,8月份共配套2019辆,主要为上汽提供配套。显然,绑定上汽的上海捷能,上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大,其配套才能上得去。
亿能电子排名第10,8月份共配套1794辆,分别为江淮汽车、长城汽车、海马汽车、江铃新能源、宇通客车等主机厂配套。
作为第三方BMS企业的代表,亿能电子的技术水平一流,但其依然难以与更有优势的主机厂及电池厂竞争。从8月数据看,其配套的车辆已比7月份的2563辆更少,排名也从第八降至第十。
总结:
仅从8月BMS配套TOP 10中看,比亚迪既是主机厂又是电池厂,其占据12.63%的份额;其它主机厂占36.61%的份额;其它电池厂占38.24%的份额;第三方BMS企业占12.52%的份额。
对比可知,TOP 10中第三方BMS企业的市场份额还没有比亚迪大。起点锂电大数据认为 ,造成第三方BMS企业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补贴大幅退坡,倒逼动力电池降本,第三方BMS企业承受的压力更大。业内人士透露,有的车企要求他们BMS降价10%-20%,几乎无法完成。
二是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上挤下压”,蚕食第三方BMS企业市场份额。有实力的整车厂都希望整合资源,掌握BMS技术,打造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企业同样希望将BMS技术“收入囊中”,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方BMS企业市场话语权不足,处境艰难。
三是外资品牌抢食。随着外资新能源车型的在华的不断量产,众多外资零部件厂商挤入供应链,加剧了BMS企业市场竞争。
笔者认为,BMS行业正在加速淘汰,第三方BMS企业想要存活下来,必须要苦练内功提升自身技术,发展可持续的稳定客户,并积极发掘48V、HEV、储能等市场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