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本意境优雅,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一些诗句被玩坏了,总让人有种想入非非的感觉。话说到这,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问:“非非是谁?” 我想说,正儿八经的诗词,就是被这样的人给带偏了的。我掰着手指头一数,这样的诗句还真就不少。例如:
这些诗句基本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之所以会被有些人恶意抹黑,还不是因为某些人喜欢“哗众取宠”而已。 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说下本文的主题,“后庭花”到底是什么? 李牧写诗以讽刺时事这句“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出自杜牧的诗《夜泊秦淮》中的一句,全诗:
杜牧写这首诗的用意很明确,借“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依旧在唱那《玉树后庭花》,用以讽刺那些不顾国家利益,依旧拼命享乐的权贵们。 由此可以看出,杜牧这人的确是一条铮铮的汉子。 可不少人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杜牧没事去那秦淮河岸干什么去了?请细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必然有道理,否则,空穴又怎会来风? 杜牧为何被世人怀疑杜牧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原本出身很好,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爷爷杜佑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是唐朝高官。 杜牧自小便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对于国家之事甚是上心。而且他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在25岁时便踏入仕途。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年轻有为之人,竟然误入“牛李党争”,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站好队,被牛增儒连累,先后两次被贬出京城。 杜牧也就是在这两次不愉快的经历中,竟然与歌女厮混到了一起。 杜牧第一次被贬到扬州的时候,就成为了青楼的常客,没事京城与扬州地区的青楼女子吟诗作赋,还诞生了个千古名句:
其实这句诗也被玩坏了,杜牧的本意是用这句诗来赞美那个只有十三四岁的青楼女子,结果现代不少人竟将其演化成为表白词,不少人喊着“春风十里不如你”来表白。只能默默说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杜牧被贬谪到扬州之后,后面牛增儒又得势过一次,杜牧被调回了京城,正当他想要大干一场之时,仅仅过了三年,随着牛增儒的倒台,杜牧也跟着遭了殃。 这一次,杜牧便被贬谪到了金陵。也就是在金陵地区,杜牧写下了这首《夜泊秦淮》。 起起落落最考验人的承受能力,杜牧被贬谪到金陵之后,内心自然相当郁闷。秦淮河岸有着很多以卖唱为生的歌姬,杜牧或许在郁闷之余,便前往秦淮河岸“体会民生”。 听到歌女在唱着《玉树后庭花》,杜牧原本想自我堕落的心,又触动了一下。他想:“我想报国却没有机会,才来这里转转,而这些明明身居要位的官员,却一心想着听曲玩乐,实在是令人心痛。” 于是,他便作了这首《夜泊秦淮》来讽刺当朝的统治者,结果一不小心,还成了经典之作。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感觉实在是太苦闷了。 诗词大家为何很忌讳“后庭花”当然,诗词大家们忌讳后庭花,并不是因为它这个名字容易引人遐想,而是因为”后庭花“自带”特效“。 “后庭花”源自陈叔宝谱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
陈叔宝不愧是风流倜傥的帝王,这诗词读起来第一感觉就充满了享受与靡乐之声。 尤其是那一句”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即便是现在我读起来,都能想象出一个娇艳欲滴的歌女在唱歌时的妩媚神态,更别提身临其境了。 陈叔宝每天就听着这《玉树后庭花》,不知不觉中就被隋朝所灭,自己也成为了阶下之囚,为天下笑。 鉴于《玉树后庭花》威力巨大,不少的诗词大家都借用“玉树后庭花”来讽刺统治阶级的腐朽。李商隐曾作了一首《隋宫》,其中便用得了一句“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句诗也相当的扎心,还引出了一个典故: 当年隋炀帝在灭亡之前,曾跑到江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据说,一天晚上,隋炀帝在江都行宫中喝酒喝多了,在迷迷糊糊中便睡着了。 隋炀帝睡着之后,在梦中竟然遇到了陈叔宝。仇敌见面本应分外眼红才是,可惜这俩人不单单没打没骂,陈叔宝还请隋炀帝喝酒,俩人还顺便观看了陈丽华表演的《玉树后庭花》。 如果隋炀帝死后,在地下重新遇到了陈叔宝,杨广还是不要再提梦中发生的事了。 经过这些诗词大家的加工,“后庭花”正式成为了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因此,不是万不得已之下,人们都不太爱用这三个字。 后记“后庭花”原本是出自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这首词堪称经典,整首词读下来艳而不俗,将妖姬、美景融为一体。 陈叔宝这个“万事皆能,唯独不善于为君”的人,他就这么将国家玩没了。于是,一提到“后庭花”就让人们自然想到了“靡靡之音”。 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诗词大咖用“后庭花”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其他的人一般都比较忌讳它。 |
|
来自: 朝_五_晚_九 > 《文学艺术奇珍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