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是无目的的快乐

 赵东华 2021-04-16

2021-04-15 16:04

32000年前,远古人类在法国肖维岩洞(Grotte Chauvet)内用红赭石和黑色颜料作雕刻及绘画,他们画了马、画了犀牛、画了狮子,画了水牛、画了猛犸象,还画了打猎归来的人们。这是便人类最初的绘画艺术,也是各项艺术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这类石洞壁画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中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等各地均有出现。这说明,对于视觉“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自然天性,也是审美初觉醒时第一反应能想到做到的创作。

眼睛是心灵窗户这一说法不准确,应该是:眼睛是心灵的第一扇门。

绘画艺术真正兴起当然是伟大的文艺复兴,此时的中国同期是明朝。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生活愈发富足,美术三杰带领着欧洲人民进入了视觉艺术的梦幻花园,给全世界带来了思想和人性的解放。而明朝也同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以张宏为首的晚明吴派,蓝瑛称为武林派等,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各个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山水、花鸟尤为精彩。东西方的美术转折,将整个人类拉进了对视觉艺术充满憧憬的状态。由此,人们对视觉审美创新的研究和期待进入了新时期。

一转眼《工厂大门》打开,《火车进站》了。从这个时刻一直到《阿凡达》,人类对于视觉的理解每一天都在被颠覆。电影这个新兴 的“第七艺术”,成为工业和科技的代表。当然,其呈现形式也是视觉的表达。人们这才知道,“视”和“听”可以同时享用。从胶片到数字,从定格到3D,从外星人角度看,人类的创新潜力和速度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没准过不了几年,视听之外就能加上一个“感”,毕竟体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普及它只欠降低成本的问题。

为什么?

为什么人类对视觉美的追求几百年甚至几万年乐此不疲?

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快乐。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但我这个人很简单,更倾向于这种:美不是什么刚需,不能带来生存的满足,就像快乐也带不来实际好处一样,都是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能称得上“目的”的事,都生死攸关。相比起“美有一种属性,是自由。一旦美被赋予了目的,美的自由便失去了。当美失去了自由,它的快乐也一同失去。”这种解释,我更相信美没那么复杂,美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

2021年了,追求美的方式太多太多,服装、雕塑、烹饪、沙画、泼墨、涂鸦,甚至染发、纹身,个性的表达与释放在各种约束下显得格外“自由”。压力同经济快车并驾齐驱的今天,美的追求与自由一同落在了后面。时间成本的一丁点增高都能打消一个放松的念头。也算现代人的可悲了。好在时间成本这个东西是不断压缩的,压缩成了随叫随到。

魔棱(重庆)

魔棱(北京)

魔棱(苏州)

魔棱(西安)

今天,美变得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随手拿起。点开电影、叫个外卖、拿起一本书,拿起一支万花筒。赏心悦目,告慰心灵;解乏释压,拯救心情。亦或者,治愈童年。

让美变得简单的不是艺术家,是每个人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