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用地对城市更新至关重要,合法用地比例是纳入更新计划的重要门槛之一。合法用地比例等于拆除范围内权属清晰的合法土地面积占拆除范围用地面积的比例。 根据《深圳市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管理规定》(深规划资源规〔2019〕4号),进行城市更新的拆除范围用地面积应大于10000平方米,一般城市更新单元的合法用地比例应不低于60%。 业主或开发商在划定拆除重建类更新单元时难免存在合法用地比例不够的情况,那么到底哪些是合法用地呢? 合法用地可分为五类:国有用地、城中村用地、旧屋村用地、已纳入房地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有关用地、经处理的历史遗留违法用地(两规或新三规)。 (1)合法国有用地 合法国有土地是指具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土地,包括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用地和已办理房地产权登记的用地。该类型用地有房地产权证书,权属清晰易辨,多为原特区内商业用地、旧工业用地。持有红本房产证的商品房小区用地一般也为合法土地。 (2)城中村用地 城中村用地不是指平常生活中所说的房租便宜环境差的“城中村”所占用的土地,而是指深圳城市化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和继受单位保留使用的非农建设用地的建成区域,或者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可落实并核销非农建设用地、征地返还用地指标的用地。主要包括: 1.原特区内(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划给农村集体股份公司的用地红线 1984年后,数十万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深圳特区,促使大量原村民使用集体土地建设私房出租。为规范原特区内原村民建设行为,减少违法占地,1986年6月27日,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深圳特区内农村规划工作的通知》(深府办[1986]411号),对农村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和清理,并由原市国土局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开展了农村合法建设用地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即原特区内划给农村集体股份公司的用地红线。 实践中特区内部分城中村所持有的“用地红线”为加盖国土部门红线图章的用地范围及坐标图,或者注明权属和界址点坐标的其他证明文件等。在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建筑物信息核查时,可在内部国土信息登记系统中进行查实和确认。 2.宝安、龙岗两区1993年和2004年以后划定的非农建设用地 非农建设用地,是指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政府为满足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其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深圳市宝安、龙岗区规划、国土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深府[1993]283号文”)、《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管理办法》(简称“深府[2004]102号文”)及其他规定在宝安、龙岗所划定的非农建设用地。 非农建设用地按照用地性质划分为工商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划定标准为:按照各行政村在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公安部门登记的户数和常住人口数,工商用地100平方米/人;居住用地100平方米/户,建设面积不超过480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200平方米/户。 非农建设用地参与城市更新各区均已出台管理暂行办法,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开发商若与村股份公司合作城市更新项目,首先要核实村股份公司是否合法取得并持续拥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原核准的非农建设用地用途、面积等,最低也要保证合法用地比例达标。 3.征地返还用地 征地返还用地,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政府征收原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后,为促进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返还给其的建设用地。包括已落实的征地返还用地以及依据相关文件确定以土地安置方式解决征地遗留问题而进行的土地安置。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至1988年,征地多是以货币补偿为主。但由于土地开发价值提高和原村民可开发用地的日益减少,原村民越来越倾向于征地置换补偿。1989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征地工作的若干规定》,提出了深圳经济特区征地拆迁补偿办法,并首次提出,可根据土地被征用村庄的大小、征地数量,优先免地价划拨一块土地,供被征地单位兴建经营性的商业、服务楼宇,以发展生产。1993年7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征地管理规定》,提出“市、县国土部门在实施征地时,应对被征地单位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所需的用地做出统筹安排,一般可按不超过所征用土地面积的10%留出土地,由被征地单位按规定统一安排使用。”这些文件为征地返还用地提供了依据。 2000年到2002年,广东省、深圳市先后废止旧规出台新规,取消征地返还用地的补偿,明确补偿方式为货币补偿。2004年之后,征地补偿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为主。2015年9月10日,深圳市出台《关于征地安置补偿和土地置换的若干规定(试行)》(深府〔2015〕81号),2016年6月,深圳市规土委颁布实施《<关于征地安置补偿和土地置换的若干规定(试行)>实施细则》,规定了“征地安置补偿,是指在征收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安置和补偿问题”。 (3)旧屋村用地 旧屋村,是指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在在1992年6月18日市政府《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实施前(以下简称《规定》实施前),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六区(含新区)在《深圳市宝安、龙岗区规划、国土管理暂行办法》(深府[1993]283号)实施前(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前),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形成、且现状主要为原农村旧(祖)屋等建(构)筑物的集中分布区域。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建(构)筑物、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纳入旧屋村范围: ◎《规定》或者《办法》实施前已经建设的旧(祖)屋(含因年久失修等原因坍塌或者废弃但墙基尚存的情形); ◎《规定》或者《办法》实施前已经建设的旧(祖)屋,在2009年6月2日之前进行重建、加建、改建、扩建,不涉及扩大建筑基底范围,且重建、加建、改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不超过480平方米的; ◎《规定》或者《办法》实施前已经建设的为旧屋村生活服务的教育(幼儿园、托儿所、村小学等)、医疗卫生(卫生所、公厕等)、交通(村道、街巷、胡同等)、民俗活动(礼堂、祠堂等)、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村委会、农贸市场等)等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仍用于公共服务功能的; ◎《规定》或者《办法》实施前已经建设的风水塘、球场、活动广场、晒谷场等公共空间及其他零散用地,原则上总量不得超过旧屋村范围总用地面积的10%且总面积不得大于3000平方米; ◎《规定》或者《办法》实施前已经建设的,依照《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私房若干规定》等规定已办理房产证的私房。 (4)已纳入房地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有关用地 按照《关于印发深圳市处理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若干规定的通知》深府(2004)193号、《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府(2010)66号文件,地上建筑物已取得规划确认文件和土地权属证明文件的用地;或符合补办规划确认文件和土地权属证明文件要求的用地。 房地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有关用地包含: ◎深圳市1982年7月前建成或竣工的房地产; ◎特区内1982.8-1988.1前建成或竣工的房地产; ◎宝安、龙岗两区1993.7.14前建成或竣工的房地产; ◎2004年11月12日深府(2004)193号文实施之前,已批准预售且已实际销售,未经批准改变用途、加建、超建的房地产; ◎依照当时房改政策批准房改或者市、区住房主管部门出售,未完善相关手续的政策性住房; ◎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或者房地产代用证,但未完善用地或者建设手续的房地产。 (5)经处理的历史遗留违法用地 经处理的历史遗留违法用地根据处理文件的不同分为两类: ◎经2001年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私房若干规定》和《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若干规定》(俗称“两规”)处理的违法私房和生产经营性用房土地。历史遗留违法私房和生产经营性用房是指《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的决定》公布实施以前,即1999年3月5日以前违反规划、土地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建的私房和生产经营性用房。符合“两规”处理条件的房屋经过规土委、建设、公安消防等政府部门处理,并根据房屋具体情况补交地价与罚款后确认产权,发放房地产证书。实际操作中,两规处理的用地需凭《处理决定书》和房地产证纳入合法用地。 ◎按照2018年9月12日市政府发布文件《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产业类和公共配套类违法建筑的处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12号)(俗称“新三规”)。处理对象为2009年6月2日之前建成的产业类和公配类历史违建,不包括私宅类历史违建。因此,笔者认为“新三规”简易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用地非常值得关注,且有可能会成为部分合法用地比例不足的城市更新项目的突破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