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花开,春带雨

 杏坛归客 2021-04-16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清明一过,春天也过了大半。和很多春花一样,梨花也是在清明前后进入盛花期,花色如雪,香味浓郁。《遵生八笺》说“梨之妙者,花不作气,醉月欹风,含烟带雨,潇洒风神,莫可与并。”因其淡雅出尘,梨花被古人称为“淡客”。
  梨树在我国分布广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 “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橘、櫾(you)。”这里的“洞庭之山”,据考证是湖南省岳阳君山。《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阴则生之楂梨”,《礼记》中也有“凡食齐视春时……梨、姜、桂”,这都是古籍中较早关于梨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梨花开始出现在诗词中。南北朝的王融与刘绘曾唱和池上梨花。“翻阶没细草,集水间疏萍。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露庭晚翻积,风闺夜入多。萦丛似乱蝶,拂烛状联蛾。”王融以“流雪”形容梨花之白,刘绘以“乱蝶”比拟梨花轻盈的舞姿,写出闺阁女子月夜赏花的欢愉。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梨花花期在唐宋时与清明、寒食、上巳相连,在诗词中,梨花便和这些节日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洛阳三月梨花飞”,在唐代,每逢洛阳梨花盛开,文人雅士便聚在梨树下高谈畅饮,美其名曰为梨花“洗妆”。汝阳侯穆清叔诗中描述了这一习俗,“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清香来玉树,白议泛金瓯。”微风中花香袭人,兴浓酒酣之际,人们以梨花为头饰,尽情欢畅。除了欣赏春日美景,清明还是人们扫坟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崔道融《寒食夜》“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盛开的梨花成为游子思乡之情的催化剂,无法和亲人相聚,只能一人对月望乡。
 
  “斩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梨花洁白无暇,总能让人联想到雪。南北朝时诗人就开始以雪写梨花。南梁萧子显在《燕歌行》中说“洛阳梨花落如雪”,范云的《别诗》中也写到“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唐代岑参也写过“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的诗句,玉树琼枝,春意盎然。而他最著名的诗句还当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的壮美雪景被比拟为梨花盛开,萧瑟寒冷的景致中注入一股融融春意,勾画出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奇美景象。从此,梨花与雪的联系更为紧密,影响了后来很多诗人的创作。宋代黄庭坚《压沙寺梨花》“压沙寺後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雪有梨花的白,却没有梨花的香,所以清代李渔盛赞梨花“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以少香者,而梨花兼擅其美。”
  历代的花鸟画家,对梨花也青睐有加。被誉为中国花鸟折枝画鼻祖的边鸾就曾做《折枝梨花》,陆游看到欣然赋诗称赞,“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可惜画卷早已遗失,人们也只能从诗中想想象画作的风采。
 
  宋代流传下来比较著名的梨花图当属《梨花鹦鹉图》,作者不详。画中梨花满枝,花间一只羽毛艳丽的鹦鹉,探头探脑,似欲觅食。画面生动有趣,雪白的梨花和艳丽的鹦鹉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宋人高超的绘画技巧。  
《梨花图卷》钱选(元)
  花鸟大家钱选的《梨花图卷》是他折枝花卉作品的代表作。梨花设色淡雅,自然生动,无论花叶的轮廓还是叶脉,都描绘得非常精细。画后有作者自题诗一首:“寂寞阑干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闭门夜雨空愁思,不似金波欲暗时。”这幅作品,诗与画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梨花的文化内涵。
 
  《梨花山鹊图》也是元代梨花画作的代表作品。梨树枝干曲折苍老,梨花娇嫩鲜润,老枝新花,春意盎然,一只羽毛黑白分明的山鹊栖于枝上,扭头回望,形象优美可爱。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梨花花期短暂,梨又与“离”谐音双关,春归人去起相思,梨花成为凄婉春怨诗的主角。戴叔伦《春怨》“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离别后女子落泪如梨花春雨,罗裙泪痕累累,可见思念之情。“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民间女子相思总有相见之时,一入宫门深似海,迟暮美人纵然住在“金屋”,依旧是庭院空寂,重门深掩,落花满地,难掩凄凉寂寞之意。刘方平的这首诗也成为宫怨诗的代表之作。
  人不负春春自负,只在梨花春雨处。花开花落,春去春回都是自然运行的法则,只要我们珍惜春光,不负韶华,总能在希望中迎来收获。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