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桂探胜 | 湘漓分水识始皇

 雷声 2021-04-16

雷声视角      

      桂北兴安,层峦叠嶂,河川纵横。谚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其南部蜿蜒青翠的海阳山下是清澈的海阳河(湘江上游),河水由南向北潺潺流去,奔洞庭,入长江,归东海。

       西北,雄踞着五岭的又一山脉——越城岭,其主峰猫儿山孕育了风情万种的漓江。漓水过灵川,走桂林,下梧州,注珠江,入南海。

       千万年来,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各行其道,老死不相往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改变了历史——其下令开凿的人工运河灵渠建成。在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神奇土地兴安,湘漓二水亲密联姻,珠江、长江两大水系血肉相连。

        郭沫若这样评价灵渠——

       “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中秋日,细雨蒙蒙,畅游兴安灵渠,追寻秦汉雄风,别有一番情趣——

       细柔飘零的雨丝,听任风梭挥洒,种下匝密紊乱的雨脚,将原本就奇美秀丽的桂北山水、岭南风物,织入更加空蒙灵秀的画境。雨雾中,远远近近的景物隐退淡出,似乎什么也看不真切,又仿佛什么都看得更远,历史的陈旧画卷,岭南的古老文化,异常清晰地展现于眼前。

       漫步岸边,放眼灵渠:没有高峡大坝的气势,没有京杭运河的悠长,没有巴蜀栈道的险峻,普通的就如同南方山乡随处可见的水坝,不宽不遄的河流,浅浅斜卧的石坝,杨柳夹岸的渠堤,似乎缺少让人驰骋想象的浪漫与空间。  

       灵渠貌不惊人,却有着惊人的身世。它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并称

为我国先秦时期三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灵渠,距桂林约66公里,因是秦始皇时期开凿的,又称秦凿渠。

       如果说,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纯粹出于水利和经济的考虑,那么灵渠的开凿完全是军事目的。

      透过蒙蒙雨幕,凝视滔滔渠水,耳边惊雷炸响,战马嘶啸,鼓角争鸣,两千多年前历史的片段经烟雨洗印,清晰地浮现眼前——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以后,始皇嬴政为统一中国,征服和开发岭南地区,又派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进攻南方百越,史称“秦戍五岭”。秦兵轻取浙闽,却受挫两广:陆路不通,大军所至,粮秣不继,军需延滞。

       公元前219年,始皇赢政命监御史禄在兴安率领士卒,征召百姓,开凿运河,沟通湘漓,进军两广。

      王者的利剑带着桀骜不驯的霸气,闪着逼人的寒光一指之处,开凿之声顿时不绝于耳。

      原来,湘漓二水均发源于兴安,上游之间仅隔一座狭长的越城岭,其最窄处仅1.6公里,只须开凿越城岭,船只便可自湘水进入漓江支流始安水,然后顺流入漓江。经过测量,史禄发现漓江上游始安水河床比湘江上游海阳河高出6米,船只难以进入漓江。

      觅得一处仅高1.5米的河槽,史禄筑了一条2.24米高的拦河坝,俗称“天平坝”,拦河蓄水,抬高湘水上游海阳河的水位,又开凿了34公里长的运河,使湘江船只“爬坡”而过。

       历时五年,灵渠修成,长江、珠江水系联姻。中原军需粮草源源不断地自长江进入洞庭湖,并逆湘水至其上游海阳河,然后从分水塘进入灵渠,至灵河口转入漓江,直达西江、珠江,而至广州;最终秦军杀死西瓯君译吁宋,统并百越,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

       沿着绿荫小道,来到湘漓分水处——分水塘。分水塘的水潭中有一人工小岛,状若犁铧,铧嘴长70米,最宽处23米,高6米。铧嘴的尾端紧连大小天平,两者如人字形的大雁,伏于江中,由长块青石坚砌而成,石中凿榫相扣,其间灌入铁浆相连,固若金汤,是灵渠最为壮观之所在。奔涌而来的湘水被铧嘴劈开,三七分派:向北,七分江水由大天平至4公里长的北渠入湘江;向南,三分江水由小天平至30公里长的南渠注入漓江。一座大坝像天平平衡着湘水的涨落,发挥着分水、堵水、泄水、引水的功能,且拦且引,且堵且疏。南北两渠建有18道(唐代增建至36道)通航陡门(船闸),令桀骜不驯的湘江听从了嬴政的调度,爬山越岭“跑”来同漓江“握手言欢”,把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连为一体,使兴安成为“南通海域,北进中原”的水上交通枢纽。秦军舟船畅通无阻,粮草援兵及时补给,保证了征战和统一岭南广大地区的胜利。

       乘船登岛,脱鞋下水,踩在千年石坝之上,感受先祖两千多年前创造的奇迹。水,悠悠地从脚下淌流;心,随水缓缓流动。我仿佛听到秦军几十万将士开山凿石发出的阵阵铿锵,仿佛听到秦军一路披荆斩棘的声声铁蹄,仿佛听到秦军浩浩船队通过灵渠时传出的悠悠韶乐……


       久远的历史,恢弘的画面,引来不少风流志士、达官显贵前来兴安寻古探幽,涉足灵渠。或登山高歌、畅志抒怀;或田园荷锄、吟诗雅趣。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董传策、徐霞客、袁枚……都曾留下诗词歌斌。

       唐代胡曾所作《灵渠》是现存最早的灵渠诗词:“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

       最著名的灵渠诗词恐怕要数明代大学士解缙所作《兴安渠》:“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明代诗人俞安期《舟过灵渠即景》描写了灵渠南渠的美景:“秦渠曲曲学三巴,离立千峰插地斜。宛转中间穿流去,孤舟常绕碧莲花。” 而“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的诗句则是明代诗人严震直对灵渠秦堤美丽风光的生动描述。

  “水到漓江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把灵渠两岸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面对精当的铧嘴,范成大写下这样的赞美诗篇:“导江自海阳,至县迺弥迤。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人谋兑天造,史禄所经始。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紫藤缠老苍,白石熘清泚。是闻可作社,牲酒百世祀。修废者谁欤?配以临川李。”

       分水塘里的铧嘴将湘水一劈为二,七分北上湘江,三分南下漓江,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明进士鲁铎出使安南途经广西时,写有一首《分水岭》诗作,道出了百川奔海,殊途同归的意境:“一道原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1963年3月28日,郭沫若游灵渠后感慨万千:“斩山开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郭老诗兴大发,先作《满江红·灵渠》,介绍灵渠结构、功用及历史价值——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噼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又作七律一首盛赞始皇嬴政: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铧嘴噼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


        翦伯赞同月也游灵渠,作七律一首:

        “一统中原迈禹汤,雄才今日识始皇。帆樯北持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死去三君真典范,飞来一石太荒唐。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古老的运河,诗意的运河!古老的运河,智慧的运河!

       两千多年前,古巴比仑王国在两河流域修建一批灌渠,如今早已湮没于黄沙大漠之中;古罗马帝国在地中海沿岸修筑一批引水渠,现在只残存几段遗址。嬴政下令修建贯通南北大地血脉的灵渠,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后,历二千二百余年,至今依然坚固存在,碧水长流不断,造福子孙后代!

       在兴安县城入口处,赫然耸立着始皇帝嬴政雄伟的塑像。这是兴安人对大秦帝国、对秦始皇的敬仰化成的图腾。

      南渠,亦称秦堤,是灵渠工程最艰巨的一部分,也是灵渠最美的地方,沿途有四贤祠、飞来石、三将军墓、万里桥等古迹。明代诗人严震直曾用“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的诗句赞美南渠之美。 

      徜徉在杨柳夹岸的秦堤,轻盈的诗意和深沉的史实始终飘忽在心房的窗边,时而是烟雨霏霏,时而是历史迷离;时而是天平滚水领唱淋漓天地的雨声,时而又是潇潇秋雨伴奏远来秦渠的水音。自然美的色块和历史美的条缕,都交织在绵绵细雨之中,让人在淋漓温润、神清意爽中获得超凡脱俗的美感。

       踏上万里桥,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万里桥建于公元825年,由唐朝李渤修建,据说因从长安行船到此恰好一万里而得名。

       俯瞰桥下,盈盈灵渠水缓缓穿桥而过,漾着烟波向苍茫的南边流去。

       侧耳聆听,依稀听到两千年的舟楫之声,喧嚣熙攘着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灵渠的流水恰似那流动的历史,浇灌着壮乡春暮、瑶家秋晨,滋润了岭南画角、洞庭烟霞。

       雨幕中,我仿佛看到渠边泊着一条瘦船。登船远航,吟古时船歌,拨历史漂萍,溯灵渠源头。去为凿渠的工匠和士卒喊几声号子,送几瓢水几箪饭;去为重修灵渠的马援捐募些银两,以留住一代名将心爱的汗青马;去为鱼孟威和李渤植陡门疏渠道出谋划策,添几块唐砖宋石;去为南北交融、民族团结的风帆拉拉纤,为华夏复兴、社会进步的航船摇摇橹;荡入浩淼的历史长河,溅起一波又一波亮丽的浪花。

       肃立“三将军墓”前,悲壮苍凉之感顿生。“三将军墓”是后人为纪念秦时指挥灵渠施工的巧匠刘、张、李三公的功德而建的。

      在唐代,漓江的上游称为零水,这渠水自然叫“零渠”。后来,人们将“零”改成了“灵”。一字之改,渠水顿生灵气,有了像三将军以及无数无名修渠者所拥有的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精神。千百年来,这种伟大的灵渠魂,由湘江流入长江,从灵渠汇入珠江,传遍神州大地……

      是这样么,灵渠?

      灵渠不语。

      它安详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她清流涌动,款款自上游流来,柔柔朝湘江漓水涌去,直行也好,曲拐也罢,宛若长袖轻舞,长歌低吟,在人类的祈盼里盘旋出无尽的诗情画意……

       2005年,兴安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殊荣。

       中央电视台颁奖词是——

       连接湘江漓水的咽喉要害,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神奇土地。一条灵渠成就了中国统一大业,更显示先人们开山引河的智慧。守望陡门的陡军把骠悍的秦地风俗植入楚越之间,所以这里人的性格也刚也柔。古树参天,古巷幽深,水街水清,灵渠有灵,兴安,两大水系钟灵毓秀的地方。

       灵渠,你是人杰地灵的“灵”,

       灵渠,你是钟灵毓秀的“灵”,

       灵渠,你是灵魂不灭的“灵”!   

(2010年11月1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作者简介:

        雷声,年逾花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