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雷声 2021-04-16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鲍国安    雷声

撰文/制作:雷声

出密州城(今山东诸城),南行20里,有山一座,名曰常山。
常山高不过 300米,方圆也只有10余里,山势平夷,数峰相连,在北方实属平常之山。因近海多风,沟渎不留,率常苦旱,民众登山祈雨,常祈常应,感其可信而恃,遂成常德之山,并建神祠于山顶沟通与上天的联系,故名常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斯是常山,惟德常馨。四方民众用虔诚的祈祷不断叠加心灵的高度,终于把常山叠成了密州的文化地标,也迎来了他们的父母官——大文豪苏轼。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可悲的是,当时几乎所有上层士大夫都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反对派给王安石扣了三顶“政治帽子”: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在儒学传统中是大逆不道的。然而,王安石却针锋相对地认领了这三顶“政治帽子”,以坚如磐石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对帝国的改革。
为父守孝三年期满,苏轼返京。面对王安石的变法,他持什么态度呢?
用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王朝云的话来说,苏轼是“满肚子不合时宜”。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的更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全面推行变法,苏轼同年五月就作《议学校贡举状》反对变法;熙宁四年二月,苏轼又作洋洋万言的《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宋神宗的改革决心都几为苏轼的笔头所动摇。
此时,王安石仍能忍耐苏轼。直到苏轼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越过了政治争论,属于离间君臣的“政治阴招”之时,王安石才下决心把这面反变法旗帜罢出朝廷。
熙宁四年七月,苏轼自请外放,离开朝廷,通判杭州,以避开汴京的政争漩涡。三年后,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杭州通判任期届满,苏轼本有机会重回京城汴梁,但他找了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改任密州知州:当时,弟弟苏辙正在济南做官,离密州不远,他想和弟弟离的近一些。
雨久不至,则有旱灾;久旱不去,则生蝗灾;蝗灾不灭,则民无可食,盗贼蜂起,狱讼盈门。对一心想“致君尧舜”的苏轼而言,刚到密州就被残酷的现实将了一军。
地上没有天上求,常山祈雨成了密州百姓的救命稻草。祈雨灵不灵,先看其诚,再看其德。可以说,祈雨考验着常山的“可信而恃”,考验着苏轼的为政之德。
烧纸,跪经,浇佛,风舞,祝文......无一不极尽虔诚。
每次祈雨,苏轼都亲率州县官员,和百姓一起用悲惨千呼万唤唤醒神灵的悲悯。
烈日之下,众人的泪水、汗水终于换来救命的雨水。    
知密州两年多,苏轼率众六次祈雨,撰写六篇祭祀祝文,一步步拉近了与常山的心灵距离。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苏轼率部属前往常山祭神,归程途中转道常山东南的黄茅岗习射会猎。百姓闻之,倾城观猎,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围猎场上,气势磅礴!

       你看那,皂旗猎猎,马车开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
你看那,太守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好一个威武的装扮,气宇轩昂,何等豪迈!
你看那,千骑呼啸,席卷平冈,只见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紧张而热烈。健马奔跑,如龙一般,带着阵阵疾风;苍鹰为了追逐狡兔掠地疾飞,几乎擦到了草尖。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势如破竹,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弘场面,何等雄壮!    
你看那,百姓助兴,太守兴起。只见一只猛虎向苏轼的坐骑扑过来,说时迟,那时快,苏轼拈弓搭箭,瞄准那只大虫的前额,只听嗖的一声,猛虎应声倒下。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面对这场景,苏轼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
此时此刻,苏轼想到了自幼文武双全的孙权,感到自己此时的风采一点儿也不输三国的孙仲谋。
此时此刻,苏轼想到,自己应当用射虎的本事战场杀敌,报效国家。此时,堂堂大宋正在被西夏这个蕞尔小国欺辱。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熙宁四年占抚宁诸城。
谁说文人不能征战?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乱世,西凉主簿谢艾就曾“白马轺车破麻胡”,打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谬见,谢艾如韩信再生,曾三次大败胡族大军。临阵时,谢艾虽然“乘轺车,戴白窥”,一副儒生打扮,但并不妨碍他战场杀敌,屡建奇功。
此时此刻,苏轼想到的是“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苏轼要效仿谢艾奔赴西北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苏轼此时此刻谪居密州,虽有杀敌心,却无用武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此时此刻,苏轼想到了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名的故事。他期盼着有朝一日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自己!他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黄茅岗习射会猎所获甚多,苏轼十分振奋喜悦。兴奋之余,他作了一首诗《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意犹未尽,苏轼又写下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兴国安邦之志。苏轼也许没有想到,这首词是他给中国文学史献上的一份厚重大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轼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对诗书礼乐是行家里手,诗词歌赋是家常便饭,绝不会把他和弯弓射大雕的壮志联系在一起。这一次常山习射会猎,是苏轼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苏轼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词人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苏轼十分惜重。他曾致书好友鲜于侁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词风之外别立格局了。
至此,苏轼豪放词风始成。    
宋词,在苏轼之前都是婉约词,但没有“婉约”之称,因为人们觉得词本来就是在花间月下、倚红偎翠之间歌咏的。直到苏轼开创出豪放词之前的词才被称为婉约词,可以说,词至苏轼,其体使尊。
词本来就是和歌而唱的。李清照曾经批评苏轼词是“句逗不齐之诗”,“往往不协音律”,意思是不符合词的本色。《后山诗话》作者陈师道也讥笑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苏轼的词当真不能歌吗?
当然不是,苏轼词亦可歌,只是换了一种格调。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作出之后,苏轼招来了多名山东大汉,让他们“抵掌顿足而歌之”,与世俗常见的十七八岁女孩儿手中的红牙板不同,苏轼选用的伴奏是“吹笛击鼓”,其效果是“颇壮观也”。
壮观之歌,难道不是歌吗?
苏轼,开豪放一派。他的词作极具男性风格,大气磅礴,意气奋发,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激发了词人少年时期就有的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虽是“聊发”,虽是“鬓微霜”,但仍掩不住苏轼满卷的狂气: 
——狂见装备齐全。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一牵一擎,好一个出猎的雄姿;一锦一貂,好一个威武的装扮,气宇轩昂,何等豪迈!  
——狂见随从众多。成千骑士,浩浩荡荡,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势如破竹,令人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弘场面,何等雄壮!  

——狂见倾城观猎。苏轼勤政爱民,每到一处,皆为百姓拥护爱戴。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一片盛情,气势磅礴,何等豪情!         

——狂见杀虎建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首用典故,表达自己为报全城士民盛意,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苏轼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苏轼“狂”劲和豪兴。  

——狂见老当益壮。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奔赴边疆抗敌。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词人满怀雄心壮志,显示了宝刀未老、老当益壮的英风与豪气。  

——狂见沙场报国。宋人远没有唐人的尚武精神,但在苏轼、岳飞、辛弃疾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虽然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韧性。词人虽屡屡被贬,却仍把国家命运摆在首位,弯弓射狼竟能如同满月,足见其豪情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囊括了苏轼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充满阳刚之美,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自称“老夫”的苏轼刚满40岁。要知道,中国古代读书人中进士的,平均年龄都在三十五六岁,40岁的官员正值年富力强之时。苏轼却自称“老夫”,或许隐含着宦海沉浮,身心疲惫之意。即使这样,也难挡苏轼牵黄擎苍、意气风发的万丈豪情,这狂气如雄雄烈火吞噬着连绵常山。你看——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是谁?苏轼以孙权自喻也;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云中太守是谁?苏轼以守边战绩卓著的魏尚自喻也;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西凉簿是谁?苏轼以前凉善能用兵的谢艾自喻也。
狂!确实如少年狂!但细细想想,这个狂不能简单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膨胀,毕竟当年苏轼中举后,仁宗皇帝欣喜地告诉皇后替子孙觅得了宰相之才;毕竟神宗皇帝读到苏轼在密州写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也叹息苏轼始终都是忠君爱国的!这与自喻管仲、隐居古隆中的诸葛亮相比,狂得何其相似!但诸葛亮有刘备三顾茅庐,苏轼何时才能等来“持节云中”的冯唐呢?
一切都是酒精惹得祸,以至胸胆开张,诱使苏轼吐露了压抑很久的心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原来苏轼其志不在围猎常山,而是围猎西北边陲的豺狼!
处江湖之远,则思庙堂之高。苏轼针对王安石变法“不合时宜”的看法,仿佛滚落的一块块巨石,一次次堵塞了自己的回京之路。而酒劲过后,一群人的狂欢,等来的却是一个人的惆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苏轼早已找好了台阶——“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少年狂,终于还原了“老夫”的模样。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奔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场面热烈,音节嘹亮,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表现出苏轼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表现了词人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2020年10月17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朗诵者简介:

鲍国安,1946年6月4日出生于天津,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因品学兼优而留校任教。1994年因出演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而获得获"飞天"、"金鹰"男主角双奖。1997年在电影《鸦片战争》饰演林则徐 ,2001年领衔主演《真心》饰吴登云 ,2004年在《如此多娇》饰演林然 ,2006年在《少林寺传奇》饰方丈 ,2011年在电视剧《风和日丽》中饰演尹泽桂 。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