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中村拆迁户的AB面

 地盘说房 2021-04-16

 地盘说
读下去,这是几个真实的故事。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时光的年轮转个不停,继续上演着都市里的恩怨与轮回。

✍️ 撰文 | 叶知秋 ☞ 《地盘》特邀撰稿人

2016年郑州那一轮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拆迁潮,已经过去四年了。
多数人的印象里,这是一个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藏满了城市对漂泊者的包容,还诞生了许多飞来横财、拆迁暴富的事。
时下,虽然郑州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城中村的城市,但那些隐匿在那里的往事,换着其他方式被续写着。

  1  

往事

去年年初,孙丽家的回迁房交付了。此外,金水北区美盛教育港湾的热土上,孙丽还有另外5套待分配的安置房。

孙丽是二三十年前嫁到陈砦的。
2017年8月,75000发雷管同时在陈砦爆破,30多栋楼应声倒下,场面如同刚打过仗的战场,习惯居住于此的人们被迫收起行囊,离开陈砦,这里的感情和故事,一同埋进了挖土机扬起的尘埃里。

©一声巨响宣告陈寨成为历史

不由得令人想起孙丽过去的30年,从一个外地姑娘到坐拥郑州主城6套拆迁房的角色转变,以及她那稍显悲剧的前半生。
故事要从孙丽的上一辈讲起。
孙丽的姑姑、姑父在郑州落户,隐约是七八十年前的事了,两人赶上郑州第一波发展大潮,因为工作的关系最先落户郑州。
不像现在郑州送钱送户口,当年郑州户口的含金量还很高,多少人挤破头想要。办一个郑州户口的代价不低,需要近10000元。
家里许多亲戚都想靠着孙丽姑姑的帮衬,在这儿上学、落户,最终留下,谋一个好前途,或者干脆就在这儿成家。

©户口曾是融入城市的第一步

听上辈人说,30年前郑州国企尤为吃香,大家抢着要进去。当时找对象机关单位的都得靠边儿站,最好的归宿是国企职工,特别是铁路、棉纺厂职工。
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过去铁路被尊称为铁老大,成为铁路工人被看作当时最好的出路。那是“铁老大”和棉纺厂最辉煌的时刻。
可是,不是谁都能有幸被国企职工、或郑州本地人看得上。那个年代,外地人除非有好工作,或一技之长,否则很难找对象。要想留下,只能屈就于当时并不吃香的郑州农村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中村。

©城中村曾是许多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当年城中村的地位与现在简直天差地别,村里人找对象也不容易。
从豫南小镇来郑州打拼的孙丽和她的姐姐,就是当年这批外地人中的两位,她嫁到了金水区陈砦,她的姐姐嫁到了二七区侯寨。

  2  

风水轮流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风水轮流转了。

伴随郑州的腾飞,都市村庄的拆迁,过去找不到对象的困难户,摇身一变,一跃都成了身价千万的暴发户。
陈砦的拆迁补偿标准是,产权调换和户口调换。每一个陈砦户口可以获得36m²的住房,金水北美景美境旁边,是陈砦村民户口调换的福利房,陈砦的安置房大部分位于美盛教育港湾。

©陈砦新区实景

拆迁户的红利时代,随随便便坐拥主城6套房,令太多人羡慕了。陈砦的土地被美盛、美景拿了去,她嫁到侯寨的姐姐,现在也是拆迁户,侯寨,正在被绿地、康桥开发。
当年人人艳羡的国企职工,要么被下岗潮击败,要么住着单位分配的福利房,本本分分地工作等待拿退休金。
如果这就是故事的全部,那听起来也挺不错,拆迁暴富的确是令人开心的事,但这背后掩盖了多少辛酸和泪水,并无人知晓、无人关心。

©城市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即便现在户籍观念很轻,但资源依然优先配给城市。当年的户籍观念就重多了,农村和城市户口有天壤之别,最好的资源都是城市优先,那时的物种远比现在匮乏太多,城市户口才能吃得上商品粮,农村户口只能吃自家地里种的粮食。
所以,有本事拿下郑州城市户口的人就不会稀罕农村户口。
孙丽刚来郑州时,找对象碰过几次壁,郑州本地人看不上她。为了留下,经人介绍才嫁到陈砦,后来有了一个女儿。却不料,这个男人没多久就原形毕露,不务正业,酗酒,喝多了还家暴,太渣了。
可孙丽是个传统的女人,没想过离婚解脱。为了这个家不解散,孙丽担起家庭重担,一个人外出谋生。在北环二手车交易市场一带,卖过盒饭,当过机动车收费管理员。烈日炎炎下,她的皮肤晒得黝黑。正是应了那句,成年人的世界每一天都像上战场。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故事

命运对孙丽,更是不公。辛苦挣的钱不仅要被不争气的老公夺去,不给钱就挨打,但这些委屈,为了孩子她都忍了。
随着郑州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地人踊跃来郑州谋生,房租低廉的城中村成了香饽饽,成为郑漂的聚集地,孙丽不再靠收停车费挣钱,而是当上包租婆,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后来孩子大了,母女二人买了商品房搬出去,终于告别苦难的生活。可不幸也接踵而至,孩子被查出患有抑郁症,不出门,不跟人说话,她尤其讨厌那个所谓的父亲。

©城市很大未来太远

别人家的女儿都是父亲的心头爱,她却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里,或者说,那根本就不配叫完整的家。
有人说,孙丽和女儿现在摆脱贫困,住上光鲜亮丽的商品房,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经济上也有结余的小康生活很幸运,但这样的命运,冷暖自知,旁人很难公允地评判。

  3  

城中村B面

不可逆转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带来郑州版图不断扩大,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城中村地位也日益显赫,这里的人也骄傲于被贴上“拆迁户”的标签。

前些年,房价突飞猛进、日益飙升,许多适龄人都希望能跟拆二代结婚,少为房子奋斗几十年,以此提升幸福感;身价倍增的拆二代也很挑剔、很排外,打着跟拆迁户家的孩子,“拆+拆”,强强联合,富上加富的盘算。

©郑州的城中村诞生了多少拆二代

孙丽这样血淋淋的例子,也没能挡住那几年社会风气对拆迁户的偏爱。
本地人小溪在2014年本科刚毕业时,郑州柳林村有一个男生追求她,专科文凭是买来的,家庭条件本就不错,家里的房子也盖了10多层,等着拆迁暴富。
为了接送小溪上下班,他买了一辆BBA级的豪车,风光一时无两。但小溪的父母极力反对两人在一起,宁愿她找个外地穷小子,也不要她跟拆二代有瓜葛。
这源于小溪有个须水镇的拆二代表哥,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喜欢在街头打麻将,对老婆也丝毫不关心。表嫂快生产时,还整天指挥她干各种重活,打牌输了就大发雷霆,让她去送钱。

©麻将摊似乎是多数城中村村民的消遣方式

有一次,待产的表嫂因为干活肚子突然疼起来,小溪表哥依然专心致志玩牌,除了撂下一句让她自己打车去医院看看之外,不再有多余的关心。
小溪说,看着真叫人心寒,父母对这样的拆二代更是反感。
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小溪跟柳林拆二代还是断了来往,因为她渐渐发觉,两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学历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她觉得,余生很长,没话说是很可怕的事。
当然,城中村不止一面。不是所有拆迁户都不靠谱,有些嫁给拆二代的女孩,也拥有幸福生活,毕竟婚姻也是需要缘分与经营的。

©人如沙丘聚散倏忽间

80后的书瑞,就是个例外。
一个长相普通的外地姑娘。老公是郑东新区十几套房子的拆二代,两个人相识于一场朋友聚会。老公还是国内某重点98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年薪几十万,而她只有专科学历。
当初男方父母极力反对两人在一起,奈何不了男方执意非她不娶。书瑞的高情商、强大的御夫之术,让老公服服帖帖,现在两人有两个孩子,家庭生活美满。
再比如瑶瑶,郑州城市职工家庭出身,嫁了一个郑州南郊的拆二代,老实本分,虽然俩人认识不到2个月就闪婚了,比较仓促,因为男方家的房子面临拆迁,多一个户口就意味着多出不止一套房子。

©曾经的繁华拆迁后满地狼藉

当初仓促闪婚的瑶瑶,虽然也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婆媳矛盾而烦心。但现在一家人的生活也算幸福美满,儿女双全,几个人拿着拆迁过渡费在外面租房子住,还刚刚买了一套130m²的老破小,日子虽变得吃紧,但想想未来属于他们的500安置房,日子还是有盼头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城中村就是一个江湖,虽然它已经成为过去,但属于这里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

©美盛教育港湾配建的庙李村安置房

人与人的相遇就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一切故事早就编排好了,谁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摆布。能做的,就是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别忘了好好爱生活、爱自己。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时光的年轮转个不停,继续上演着都市里的恩怨与轮回。

微电影《遇见春天》演绎了一对情侣在郑州城中村生活的经历,反映出一系列年轻人为梦想奋斗,在面对就业、爱情的压力与无奈时的内心边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