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心肌病一例治验-摘

 柴桂苓 2021-04-16

李某,女,26岁,1982年6月7日入院,住院号23695。患者于1年前(妊娠4个月时)发现阵发性头痛、眼花、血压高(最高达170/110mmHg)、两下肢轻度浮肿,无呕吐、抽搐等症状,未进行治疗。产后49天,自感心悸、气短、胸闷来院求治,门诊检查:血压130/90mmHg,一般情况可,心界向左侧扩大,心尖部可闻及第四心音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劳损。疑为产后心肌病。以静脉点滴能量合剂及口服维生素类药物治疗,住院14天好转出院。出院后1个月,心悸气短加重,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再入院治疗。

查体: 血压120/80mmHg,无发绀、黄疸,胸廓对称,两肺叩清音,呼吸音清晰,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有抬举性搏动,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X线:示心脏向两侧扩大,心胸比例0.61。超声心动图:左室内径收缩末期73毫米,舒张期78毫米,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低下,收缩期增厚亦明显降低,左房内径增大为37毫米,二尖瓣前后叶开放幅度亦降低。心电图:左室肥厚劳损,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入院诊断: 产后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地戈辛、氨茶硷、极化液、利尿剂等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8月19日邀中医会诊。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倦怠无力动则甚,大便溏薄,白带稀薄而多,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时有结代。中医谓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处方: 人参10克(另煎兑入)、黄芪30克、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桂枝6克、陈皮10克、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生龙牡各15克、炙甘草10、三七粉3克(冲),日1剂。上方服用3周后,心慌气短诸症缓解,但心前区突然出现阵发性刺痛,每日发作3~5次,每次5~10分钟,无恶心,呕吐等症。

再诊: 患者主诉心前区痛如针刺,心悸气短,失眠梦多,舌淡黯苔薄白,脉象细涩。此气阴两虚,血阻心脉之故,拟以益气养阴,活血止痛之法。处方: 沙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参30克、赤芍10g、桂枝6克、当归10克、生龙牡各15克,炙甘草10克、三七粉3克(冲)。服药5剂后,心前区痛大减,因心电图有频发室性早搏,考虑为洋地黄中毒(日服量为0.25亳克),故停服,仍继中药治疗。

三诊: 患者心悸气短,腹胀便溏,日行3~4次,白带增多,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遂拟参苓白术散加味,以其益气健脾化湿、并佐以活血。处方: 党参10克,茯苓10克、 白术15克、扁豆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丹参30克、三七粉3克(冲),共服42剂。11月10日X线检查:心脏外形与6月18日拍片相比明显缩小,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与6月10日相比均无改变,考虑临床症状改善,于1982年11月30日出院。

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处方仍以参苓白术散随症出入,坚持服药达13个月之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能胜任家务劳动。1983年12月19日复查: 心脏外形缩小,心胸比例正常; 超声心动图:左室及左房内径明显缩小并恢复正常(分别为48毫米及20毫米),室壁运动幅度增强,二尖瓣前后叶开放幅度增大,心电图正常。


目前认为,凡妊娠末明,或产后3个月内出现心力衰竭者,经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如能除外各种已知的心脏病,就可诊断本病。本例病始于妊娠4个月,出现头晕、眼花、血压偏高,分娩40天后,突然出现胸痛,心慌气短,3个月后心脏呈持续性进行性增大及心力衰竭。此符合产后心肌病的诊断。

产后心肌病的确切病因未明,致病因素较多,不易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治疗本病主要针对充血性心力衰渴,采用洋地黄类药物及血管扩张剂等。至于预后,若心脏持续增大,或心电图不正常,或伴有轻度心功能不全者,预后差。本例患者心脏持续性进行性增大,并伴有心力衰竭,而且对小剂量地戈辛不能耐受,故以中医辨证施治。初以双补心脾,继以益气养阴,再贯以益气健脾化湿,三法均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初获疗效。中医谓:“脾生血,心主血”,患者临床表现始终以脾虚为主,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血虚则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气为血之帅,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动力低下,故心血瘀阻而心痛,而心衰。而心脏持续性进行性增大,说明病在心本在脾(病因有营养缺乏之说),所以培补后天之本,为其治疗关键。脾健→血充→气足,而气血运行自能周流而无阻。治疗时,医者、患者均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本例服用中药达18个月之久,方见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