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南京中央大学旧址

 木香草堂 2021-04-16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经常会有人问道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不是没有,中国曾经有全亚洲最好的大学,就在南京。她叫做“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学旧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使用。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华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是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时于1902年创立的。国立中央大学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峰,为当仁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即使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中央大学有所不及。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大门(现为东南大学正门),门楼由杨廷宝设计,建于1933年。门楼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外形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简洁大方。它与大礼堂、图书馆等建筑群的风格一致。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门楼上的“东南大学” 四个大字采用的是我国东晋时期书法家“书圣” 王羲之的字, 撷取自王羲之的名帖《圣教序》。 由于这座校门采用的是新古典的设计风格, 追求构图规整、 经典, 加之历史悠久, 出自名家之手, 周围环境幽静典雅, 她在 2010 年被网民评为南京市最美的校门。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门背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进门后就是宽阔的中央大道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校园中心干道,两旁林立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这梧桐代表了一座名校的历史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道尽头是大礼堂。中央大学的建筑都是在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建造的,先期建成的有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科学馆等。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又新建了校园南大门、大礼堂、生物馆等建筑,形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基本上呈对称布局,从南大门至大礼堂形成一条中轴线,其它建筑物依次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1930328日动工兴建的,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年至1931年,朱家骅(1930-1931年在任)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利用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的拨款。此后,由建筑系卢毓骏教授主持续建,19314月底竣工。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由英国公和打洋行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建筑物占地面积2026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正门朝南,门厅立面上部为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学大礼堂,是东大的象征。东南大学大礼堂和清华大学大礼堂,南北呼应,都因为西式风格名扬天下。东大礼堂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于1931年竣工。门厅立面由四根圆形的爱奥尼式列柱托着一个扁形三角顶,组成了一个古罗马式的建筑造型,在园拱顶之上,中间又突出一个八角亭式的宝塔顶,有如古中华的建筑风格,它很自然地与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加上现代建筑的圆形穹顶,可谓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高34米,外部如球体状,用青铜薄板覆盖,自然锈蚀的铜绿形成一层保护膜,在灰白色的建筑主体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

  球体顶部建有八边形采光窗。大礼堂内设有观众席三层,2300座席;观众厅南面为宽大的门厅,北部为巨型讲台。厅外部四周有水磨石回廊。(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宝顶。杨廷宝生前曾立下规定,南京工学院所有的建筑不得超过大礼堂旗杆顶。现在也被突破了,好在都在校园的边角地带。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1994年台湾中大校友余纪忠捐资赠修葺纪念碑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1930年(民国)当时的校长张乃燕立奠基碑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央大学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65年,在大礼堂东西两翼加建三层教学楼两座,与大礼堂对称。扩建的教学楼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建筑物占地面积848平方米,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现在大礼堂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近年来,东南大学又对大礼堂和两翼教学楼进行了修缮和改建。这座矗立在校园中心的大礼堂,以其雄伟庄严和别具一格的造型,在众多的校园建筑中独具特色,成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礼堂的东翼春晖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春晖堂东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3155日是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纪念日,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会议在大礼堂正式开幕。447位国民会议代表、44位国民党党政要员,以及近千名新闻记者和各方面人士参加了开幕式。蒋介石在开幕式上致词,张学良因支持蒋介石打败阎锡山和冯玉祥而被视为这次会议的上宾。从58日至17日,国民会议共举行了8次全体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实业建没程序案》、《政治总报告决议案》、《剿灭 赤  匪  报告案》等几十项议案。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学大礼堂是当时南京最大的礼堂,所以,政府的很多大型性会议就会来借用中央大学礼堂。比如,“五五宪法草案”就是在这里通过的。但频繁的政治会议,破坏了平静的校园环境,学术圣地也开始变得车马喧嚣,市气逼人。为此,中央大学出台了大礼堂借用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举办各类政治会议。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从1931年5月5日在其中召开了国民政府时期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历经抗战八年和75年来的风风雨雨和自然磨损,它依旧傲然挺立于学校的中央,特别是由台湾余纪忠老学长资助105万美金,大礼堂于2002年百年校庆前经过修整,更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美丽活力来迎接下一个百年的芬芳桃李。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礼堂的西翼日新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东大的许多纪念性书、刊、信封、明信片或影像资料等等,大都以大礼堂的图像为封面或背景,每一位东大的学子,在这所大学所有的建筑中,印象最深的当莫过于大礼堂了。即使不是东大学子,凡到东大观光的,也都要一睹大礼堂的风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日新堂西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礼堂背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前的涌泉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它的设计构思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础,旨在与中心区建筑风格相呼应,体现和谐完美。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这汪喷泉叫做涌泉,名字来源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时刻提醒东大人,感念父母养育,不忘社会扶助,铭记恩师培育。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涌泉的正南方是百年校庆的碑记,是我校著名的学者王步高教授撰写。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池东南角的建筑是中大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南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大门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西南角的建筑是孟芳图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西北角是吴健雄纪念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东北角是健雄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一侧,有一株绿荫如盖、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堪称“健雄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这是一株墨西哥落羽杉(简称墨杉),胸径超过1.2米,高30多米,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株墨杉。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这株老杉作为父本,在1973年经由中山植物园陈永辉、王名全、吴寿彭等几位植物育种专家之手,与作为母本的植物园里的落羽杉进行杂交,诞生了一个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中山杉。这种中山杉继承了母亲的高挑身材,又有父亲半常绿的优点,于1997年成为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旁的首选树种。1973年至1980年,通过杂交培育,这株老杉一共诞生了282株苗。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历史悠久,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曾是两江师范学堂的主楼。那时条件艰苦,这座楼只有两层,却同时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年郎怀着报国之志在这里潜心苦读,直到1923年,口子楼不幸遭遇一场熊熊大火,烧毁殆尽。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22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药部拟在中国科学力量最强的大学建造一座科学馆,请美国国际教育 会东方部主任孟禄博士为代表,会同协和医院韦尔逊教授到有关大学调查。调查结果认为东南大学科研力量居全国之首。1923年,东南大学主楼口字房遭火灾。经校董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几方面协商,决定在口字房旧址建造科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科学馆于1924年动工。因江浙战争和校长易人的影响,利学馆至1927年才落成。落成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捐助仪器设备费5万美元。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科学馆占地面积1748平方米,建筑面积5343平方米。上海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中部四层,两翼三层,地下室一层。坡屋顶,屋顶建有老虎窗。入口处建有高大雨篷,雨篷用西方古典风格的立柱支撑。大门为拱券形,大楼中部设有东西向的内廊。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52年院系调整后,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东南大学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来的无线电工程系)所在地。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西南角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西侧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健雄院西北侧。新建的科学馆成为了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数十年来,师生中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亦曾就读于此。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北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北面中部为圆弧,这是因为室内是座很大的阶梯教室。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当时该系设有电机制造、荷电铁道、无 线电三个组。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陈章先生来中央 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1936年起担任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了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工科系科,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将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 系。陈章教授任电信工程系主任,该系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53 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又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的电信系并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1956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又分出电真空专业, 成立我校电子工程系。2006318日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经过长期的努力,全院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横向联合、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全校之首,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 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可谓人才济济、成果斐然。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东北角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东侧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东侧面门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经常会有人问道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不是没有,中国曾经有全亚洲最好的大学,就在南京。她叫做“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学旧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使用。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华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是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时于1902年创立的。国立中央大学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峰,为当仁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即使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中央大学有所不及。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大门(现为东南大学正门),门楼由杨廷宝设计,建于1933年。门楼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外形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简洁大方。它与大礼堂、图书馆等建筑群的风格一致。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门楼上的“东南大学” 四个大字采用的是我国东晋时期书法家“书圣” 王羲之的字, 撷取自王羲之的名帖《圣教序》。 由于这座校门采用的是新古典的设计风格, 追求构图规整、 经典, 加之历史悠久, 出自名家之手, 周围环境幽静典雅, 她在 2010 年被网民评为南京市最美的校门。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门背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进门后就是宽阔的中央大道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校园中心干道,两旁林立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这梧桐代表了一座名校的历史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道尽头是大礼堂。中央大学的建筑都是在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建造的,先期建成的有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科学馆等。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又新建了校园南大门、大礼堂、生物馆等建筑,形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基本上呈对称布局,从南大门至大礼堂形成一条中轴线,其它建筑物依次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1930328日动工兴建的,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年至1931年,朱家骅(1930-1931年在任)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利用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的拨款。此后,由建筑系卢毓骏教授主持续建,19314月底竣工。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由英国公和打洋行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建筑物占地面积2026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正门朝南,门厅立面上部为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学大礼堂,是东大的象征。东南大学大礼堂和清华大学大礼堂,南北呼应,都因为西式风格名扬天下。东大礼堂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于1931年竣工。门厅立面由四根圆形的爱奥尼式列柱托着一个扁形三角顶,组成了一个古罗马式的建筑造型,在园拱顶之上,中间又突出一个八角亭式的宝塔顶,有如古中华的建筑风格,它很自然地与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加上现代建筑的圆形穹顶,可谓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高34米,外部如球体状,用青铜薄板覆盖,自然锈蚀的铜绿形成一层保护膜,在灰白色的建筑主体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

  球体顶部建有八边形采光窗。大礼堂内设有观众席三层,2300座席;观众厅南面为宽大的门厅,北部为巨型讲台。厅外部四周有水磨石回廊。(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宝顶。杨廷宝生前曾立下规定,南京工学院所有的建筑不得超过大礼堂旗杆顶。现在也被突破了,好在都在校园的边角地带。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1994年台湾中大校友余纪忠捐资赠修葺纪念碑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1930年(民国)当时的校长张乃燕立奠基碑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央大学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65年,在大礼堂东西两翼加建三层教学楼两座,与大礼堂对称。扩建的教学楼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建筑物占地面积848平方米,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现在大礼堂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近年来,东南大学又对大礼堂和两翼教学楼进行了修缮和改建。这座矗立在校园中心的大礼堂,以其雄伟庄严和别具一格的造型,在众多的校园建筑中独具特色,成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礼堂的东翼春晖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春晖堂东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31年5月5日是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纪念日,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会议在大礼堂正式开幕。447位国民会议代表、44位国民党党政要员,以及近千名新闻记者和各方面人士参加了开幕式。蒋介石在开幕式上致词,张学良因支持蒋介石打败阎锡山和冯玉祥而被视为这次会议的上宾。从5月8日至17日,国民会议共举行了8次全体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实业建没程序案》、《政治总报告决议案》、《剿灭 赤  匪  报告案》等几十项议案。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中央大学大礼堂是当时南京最大的礼堂,所以,政府的很多大型性会议就会来借用中央大学礼堂。比如,“五五宪法草案”就是在这里通过的。但频繁的政治会议,破坏了平静的校园环境,学术圣地也开始变得车马喧嚣,市气逼人。为此,中央大学出台了大礼堂借用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举办各类政治会议。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从1931年5月5日在其中召开了国民政府时期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历经抗战八年和75年来的风风雨雨和自然磨损,它依旧傲然挺立于学校的中央,特别是由台湾余纪忠老学长资助105万美金,大礼堂于2002年百年校庆前经过修整,更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美丽活力来迎接下一个百年的芬芳桃李。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礼堂的西翼日新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东大的许多纪念性书、刊、信封、明信片或影像资料等等,大都以大礼堂的图像为封面或背景,每一位东大的学子,在这所大学所有的建筑中,印象最深的当莫过于大礼堂了。即使不是东大学子,凡到东大观光的,也都要一睹大礼堂的风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日新堂西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大礼堂背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大礼堂前的涌泉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它的设计构思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础,旨在与中心区建筑风格相呼应,体现和谐完美。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这汪喷泉叫做涌泉,名字来源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时刻提醒东大人,感念父母养育,不忘社会扶助,铭记恩师培育。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涌泉的正南方是百年校庆的碑记,是我校著名的学者王步高教授撰写。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池东南角的建筑是中大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南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大门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西南角的建筑是孟芳图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西北角是吴健雄纪念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中心广场喷泉东北角是健雄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一侧,有一株绿荫如盖、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堪称“健雄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这是一株墨西哥落羽杉(简称墨杉),胸径超过1.2米,高30多米,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株墨杉。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这株老杉作为父本,在1973年经由中山植物园陈永辉、王名全、吴寿彭等几位植物育种专家之手,与作为母本的植物园里的落羽杉进行杂交,诞生了一个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中山杉。这种中山杉继承了母亲的高挑身材,又有父亲半常绿的优点,于1997年成为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旁的首选树种。从1973年至1980年,通过杂交培育,这株老杉一共诞生了282株苗。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历史悠久,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曾是两江师范学堂的主楼。那时条件艰苦,这座楼只有两层,却同时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年郎怀着报国之志在这里潜心苦读,直到1923年,口子楼不幸遭遇一场熊熊大火,烧毁殆尽。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22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药部拟在中国科学力量最强的大学建造一座科学馆,请美国国际教育 会东方部主任孟禄博士为代表,会同协和医院韦尔逊教授到有关大学调查。调查结果认为东南大学科研力量居全国之首。1923年,东南大学主楼口字房遭火灾。经校董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几方面协商,决定在口字房旧址建造科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科学馆于1924年动工。因江浙战争和校长易人的影响,利学馆至1927年才落成。落成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捐助仪器设备费5万美元。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科学馆占地面积1748平方米,建筑面积5343平方米。上海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中部四层,两翼三层,地下室一层。坡屋顶,屋顶建有老虎窗。入口处建有高大雨篷,雨篷用西方古典风格的立柱支撑。大门为拱券形,大楼中部设有东西向的内廊。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52年院系调整后,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东南大学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来的无线电工程系)所在地。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西南角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西侧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健雄院西北侧。新建的科学馆成为了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数十年来,师生中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亦曾就读于此。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北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北面中部为圆弧,这是因为室内是座很大的阶梯教室。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当时该系设有电机制造、荷电铁道、无 线电三个组。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陈章先生来中央 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1936年起担任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了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工科系科,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将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 系。陈章教授任电信工程系主任,该系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1953 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又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的电信系并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1956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又分出电真空专业, 成立我校电子工程系。2006年3月18日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经过长期的努力,全院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横向联合、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全校之首,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 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可谓人才济济、成果斐然。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东北角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东侧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一)大礼堂健雄院东侧面门

  中央大学旧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481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设国子监。1902年,张之洞在明国子监旧址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后多次分合更名,1921年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在中央大学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直至现在。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水池西侧是南高路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路的南边是图书馆北边是吴健雄纪念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吴健雄纪念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1999年,为纪念东南大学的杰出校友、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伟大的一生及辉煌的科学业绩,使她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风范能长驻天地,激励后学,我校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其母校――东南大学校园内建造吴健雄纪念馆。这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华人科学家纪念馆。该馆总投资约2000万元,整体4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129平方米。纪念馆造型庄重朴实、简洁明快。纪念馆不仅展示了吴建雄的生平业绩,而且陈列了由吴健雄亲属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赠的大批遗物。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2000年7月中旬,袁家骝访问我校,确定了吴健雄纪念馆的选址、设计方案及纪念馆建设的相关问题,并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对纪念馆的选址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审定。2000年11月5日,首届“吴健雄袁家骝科学讲座”在我校开幕,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博士来到我校作了首场演讲。袁家骝先生也不顾年事已高,辗转万里,出席了这次科学讲座开幕式,并与丁肇中博士审阅了纪念馆设计图纸及效果图并实地察看了正在建设中的吴健雄纪念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2001年6月6日,在东大99周年校庆之日,吴健雄纪念馆举行了封顶仪式。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衡高上将为吴健雄纪念馆封顶发令。2002年5月31日,在这位女科学家诞辰9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吴健雄(1912.5.31-1997.2.16),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吴健雄是美国物理学会(APS)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也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是世界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吴健雄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于1940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毕业、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吴健雄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吴健雄主要学术工作是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即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结合μ子、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从而验证“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该成果奠定了吴健雄作为世界一流实验物理学家的地位,许多著名科学家都为她没有因该项成就同杨振宁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疑惑不平,但吴健雄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纪念馆内部一至三层为展厅,四层为办公及研究用房,地下一层设160座演讲厅、珍品保管及设备用房,平面的四分之一圆形空间为全钢结构,设两层空中展廊,采用钢结构玻璃楼面,由屋面钢梁吊起,空间效果令人满意,通达三层的共享中庭,采光顶与透明玻璃幕墙合二为一,形成竖向的通透空间,巧妙的将南面的老图书馆与大礼堂引入建筑,产生新老建筑的交流,天光倾泻而下,照在全白色背景衬托下的由吴为山先生所作的吴健雄先生的雕塑上,形成强力的纪念性。(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吴健雄纪念馆的陈列和展览,占纪念馆三层楼面。大略地说,一楼主展厅是《声望篇》;二楼主展厅是《成就篇》;三楼主展厅是《历程篇》;一楼大厅中央,是雕塑家吴为山为吴健雄创作的汉白玉塑像,二、三两层楼的弧形走廊,是吴健雄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全部展示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共展出222件展品,包括吴健雄的生平业绩、遗物,也包括吴健雄生前所获得的奖章、奖状、证书、聘书,有关文件、书籍,朋友及要人赠送的书画、办公室陈设物品、实验仪器模型,以及她所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吴健雄先生用过的工作室(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吴健雄先生用过的部分实验仪器的模型(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水池西南方向是老图书馆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独立建馆,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该建筑被称为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北立面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1919-1925年,郭秉文任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期间,得知原江苏督军李纯自杀前所立遗嘱,将遗产的一部分捐给南开大学建造八里台校舍。干是,他便劝说继任督军齐燮元独资捐建国立东南大学图书馆,将好事办在生前,获得齐燮元的首肯。图书馆由外国人帕斯长尔(Jousseume Poscal)设计,1922年1月4日与体育馆同时举行奠基典礼,1924年建成。建馆及配套设备共花费16万元。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东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东北角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图书馆落成后,以齐燮元之父齐孟芳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并请张謇题写馆名。图书馆平面呈倒“T”字形,地丘二层,局部地下一层,正中为主要入口门厅,前部两层为办公和阅览室,后部为书库。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采用标准的爱奥尼亚式柱廊、山花、檐部等西方古典形式构图,并用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整个建筑造型十分严谨,比例匀称,细部装饰精美,是南京地区最为地道的爱奥尼亚式建筑。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东翼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老照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1933年10月进行了扩建。扩建工程由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朱彬、杨廷宝三位建筑师设计,张裕泰营造厂承建,总建筑面积3813平方米,其中扩建面积1305平方米。在原馆两侧加建阅览室,背后扩建书库,使平面成“日”字形,留有内部小院两个,以利通风采光。扩建设计注意新旧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扩建后,容量较前大4倍,书库较前大1.5倍,曾经藏书达到40余万册。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图书馆平面呈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取横三、纵三式,门廊立爱奥尼柱,门额上金书“图书馆”三字。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经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等历史发展阶段。现为学校的行政办公用房,学校的书记、校长们就在这里办公。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檐下、窗框、门头右浮雕装饰。造型严谨,比例匀称,线脚考究,做工十分地道。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进入图书馆门厅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门厅高大宽阔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有四个方立柱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门厅的天花板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中间是楼梯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楼梯的墙壁上有一幅大礼堂浮雕画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楼梯上面的天窗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楼梯的扶手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图书馆一楼的走廊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图书馆前有一件宝物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明代国子监留下的螭首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四牌楼校区曾经是明朝南京国子监的一部分。所谓“太学令名标”其中的太学就是指国子监。现在,学校内外还留有一些跟国子监有关的痕迹和遗物。如成贤街,时人认为读书人经国子监深造,即成为“贤人”,可入仕为官,故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谓之成贤街;四牌楼,是因成贤街南口和东西两侧各有牌坊1座,国子监南门外还有一座大牌坊,所以俗称这里为为“四牌楼”。这龙头就是国子监四个角落上的兽首,七十年代这只龙 头 当年被工人从 珍  珠 河挖  出,学校将此置于图书馆前,可谓寓意深“百年文枢江左”,其实从600年前的明朝开始,我校所在地就是中国的文化教育的中枢。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也就是我们这座校园里编抄成书的。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1924年郭秉文所撰“孟芳图书馆记”石碑立于门廊左侧(西侧)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记”石碑记载了图书馆的建造史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在郭秉文写的《孟芳图书馆记》中,称其重视教育,并非过誉之辞。除了资助建设孟芳图书馆,齐燮元还在南京创办了一所贫儿院,专收家境困难的孩子入学。1921年,这所贫儿院有430名男生、320名女生,是当时南京规模最大的国民小学,比当时南京最大的国民小学都要大。这些学生不用交学费,不用交住宿费,学校还发给他们衣服和零花钱。学校所有的花费,一开始是齐燮元自掏腰包,后来才改为省财政拨款。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孟芳图书馆记”石碑的英文记录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图书馆前有两尊雕像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两尊雕像,是担任过南京工学院院长的两位先师:建筑师杨廷宝和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韩。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杨廷宝(1901.10~1982.12),河南南阳人,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6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司,为建筑设计主要负责人,直到1949年。1940年,受刘敦桢之邀,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专任建筑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兼系主任,1959年至1968年任副院长,1972年至1979年任革委会主任,1979年至1982年任副院长、江苏省副省长。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钱钟韩(1911.6~2002.2),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其父钱基厚,是钱钟书的生父钱基博的孪生弟弟。1933年以全校第一名和历年平均成绩最优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现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同年又以总分第一名考取江苏省第一届公费留学,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当研究生。1937年1~6月到瑞典ASEA电气公司实习。1937年回国后,历任浙江、昆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副院长(1952~1968、1979~1980)、院长(1980~1983);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自动控制学科博士生导师,1988年起任东南大学名誉校长。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1991年,中央大学建筑群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中央大学旧址(含梅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南京中央大学旧址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中央大学南京旧址主要包括四牌楼旧址、丁家桥旧址等。四牌楼旧址位于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现为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保存建筑有:原中央大学体育馆、图书馆、江南院、金陵院、中大院、大礼堂、南校门、生物馆、科学馆、梅庵等。1922-1933年先后建成。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右边是东南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东南大学图书馆。我校各校区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共5.7万多平方米,总阅览座位5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337余万册,中文现刊3600多种,外文现刊901种,中外文电子图书81.2万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3万余种,各类数据库170个。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馆名是由我国著名国画大事刘海粟题写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图书馆东南角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图书馆南侧面是档案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图书馆西南角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二)图书馆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中央大学南京旧址主要包括四牌楼旧址、丁家桥旧址等。四牌楼旧址位于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现为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

  保存建筑有:原中央大学体育馆、图书馆、江南院、金陵院、中大院、大礼堂、南校门、生物馆、科学馆、梅庵等。1922-1933年先后建成。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前面(东面)是前工院。中大院、前工院和中山院在图书馆东面形成一个半开敞的绿色庭院,大块的草坪,满眼翠绿;中间有宽敞的柏油马路,高大的梧桐树在路旁,整洁、典雅,颇有高等学府的气氛。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前面(北面)是中大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前面(南面)是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中大院楼。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创建国立东南大学,聘威尔逊作校舍规划,现存建筑主要为20~30年代依据规划所建。建筑群南北向对称布局,属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多用爱奥尼柱装饰门厅,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中山院楼。中央大学的校园建筑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建筑史上折衷主义复古思潮的影响,用西洋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去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形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以此来显示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这座鼎名叫百年鼎,百年鼎是东南大学百年辉煌和百年变迁的证明。鼎后面是前工院楼。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作为原国立中央大学衍生的这九所高校,其历史均可溯源到上世纪开始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在2002年这9所高校同时迎来建校100周年,故江苏省政府赠送给每个学校一个铜鼎作为纪念。由一所大学衍生出九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其气度和辉煌,正如这巍巍百年鼎,不言而明。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1947年时国立中央大学已经有文、理、工、法、农、师范、医共7个学院37个系,为当时中国学科最全,实力最雄厚的综合院校。(同期国立大学院系设置统计:中央大学7院37系;北京大学6院26系;清华大学5院23系;复旦大学5院28系;浙江大学6院28系;中山大学7院27系)。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国立中央大学也汇集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专家和学者,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地质专家竺可桢,教育家陶行知、著名诗人徐志摩等人物在此任教。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位列亚洲第一。然而随着1949年民国政府的垮台,其命运也发生了变化。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1952年新政府将其院系与其他院校的部分系进行了调整合并,当时的主要院系分到了现在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独成立高校。 其中,文学院和理学院并入当时的金陵大学,后来成为南京大学;工学院主要院系继续留在中央大学原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后来发展为东南大学,水利系单独成立河海大学;化工系成立工业大学;师范学院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农学院成立南京农业大学等等。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虽然院系分立,但是传承中央大学衣钵的各高校依然实力雄厚。目前南京大学排名6名左右,东南大学排名20左右,南京师范、河海大学、南京农业都是国内211重点高校。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的主要建筑主要建立于1921年,目前仍然保存完好,民国风范犹存。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除了对这些建筑进行维修改造外,又建起了校园南大门、大礼堂、生物馆、牙科医院等建筑,形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山院,初建于1922年,原为南高附中教学楼,楼高三层,教室18间。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中央大学期间,以学校历史上曾名第四中山大学,命名该楼为中山院,属文学院,外国语文系是文学院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此办公,学生在此上课。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1952年为建筑系系馆,1958年作教学楼。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7433平方米,与东南院有平台连通。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正后属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58年为学校教学楼,1982年拆除重建,1983年落成,现为东南大学主要教学楼之一。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山院西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现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电化教育中心设此。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进入中山院门厅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楼梯前有一座孙中山半身塑像。孙中山与东南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南京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中心,也是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此次由孙穗芳博士捐赠的铜像将长立于东大“中山院”内,让东大学子更加亲近观瞻先生,亲身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体验其天下为公、博爱的精神。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希望广大学子以中山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国家。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该铜像基座高122公分,铜像高约60公分。这是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在南京捐赠的第3座铜像,也是孙博士先后捐赠中的第90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与中山院相连的东南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东南院曾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所在地。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将社会科学院改称法学院。1932年至1937年间,中大法学院即设于此,为二层楼房。因学校曾名东南大学,且该楼地处校部东南隅,遂以东南院名之。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东南院老照片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与中山院连通的平台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东南院西南角。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工学院成立后,东南院作教学用房。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现在的东南院面积2799平方米。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前工院,顾名思义,此楼系以前的工学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前工院西北角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前工院南侧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前工院,初建于1929年中央大学期间,时为两层教学楼。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友个学院中之最大者,乃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1952年院系调整,于四牌楼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以后遂命名该楼为前工院。1987年拆除重建,面积10700平方米,系主要教学楼之一。本院工科,历史悠久,自1916年南高首设工科以来,数十年内,人才辈出。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前工院门厅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前面(正北方)是了赫赫有名的中大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大院南面东侧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1958年是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的生物馆扩建两翼(改名中大院),东翼。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大院南面西侧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中大院,原名生物馆。建于1929年,由李宗侃建筑师设计,上海金祥记营造厂承建。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49平方米(包括1957年由杨廷宝设计后加建的两翼绘图教室面积)。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自南高至中大,为生物学系办公楼,我国生物学鼻祖秉志教授曾在此楼办公。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院办公楼所在地。1957年扩建两翼1728平方米。以学校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遂又更名为中大院。现为建筑学院所在地。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造型为西方三古建筑风格,楼前矗立四根爱奥尼柱,与上部山花联成一体,和图书馆相仿,且两楼东西呼应,相得益彰。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门柱上,建筑系铜质字匾。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进入门厅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东南大学有关建筑方面的牌牌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迎面是一座浮雕,以中大院门廊为背景,三位建筑宗师意气风发,羽扇纶巾。这是他们的巅峰合影,也是他们一生过从亲密的写照。恐怕在全国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把这样的三位巨匠同时站在一起。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自左往右:童寯、杨廷宝、刘敦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大院一楼内走廊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拐角处有二个木制模型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故宫角楼模型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1930年代,杨廷宝先生任职于北平基泰工程司期间主持制作的故宫角楼模型。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1930年代,杨廷宝先生任职于北平基泰工程司期间主持制作的清官式歇山大木建筑副阶转角部分模型。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大院西北角,西翼是1958年扩建的。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大院北侧面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三)中大院、中山院中大院北立面中间是实墙,只有高高在上的四扇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