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方城

 zqbxi 2021-04-17

楚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


中国古代曾实行过分封制,方国众多,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有筑长城的习惯。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为了防止郑、秦等国侵入,公元前7世纪在如今的南阳市方城县北边修筑了长城叫做方城,(方城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别名裕州)位置在方城县独树乡黄家外大关口。旧县志所称方城山,即指此。大关口西有伏牛山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和香布袋山诸峰;其东有黄石山西麓之擂鼓台、北岭头和尖山诸峰,两山耸立夹峙,形成隘道,称为"大关口"。

楚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因为关于楚方城的历史记载过于简略,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大夫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以来,秦汉北魏及历代关于楚方城地望,形成了楚方城在南阳市方城县、叶县、南召县等多地说,及荆阮、冥阨、连堤的楚方城边塞说,与楚方城岗阜说、列城说、山体说、故城说、万城说、山寨说等众说不一的多说,南朝刘宋人郭仲产记襄阳的《襄阳记》记载了楚方城位于"苦菜、於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关于楚方城的说法虽多,因楚方城位于群山之巅的山险之地人迹罕至,即使史家记载多是以管窥豹,看到楚方城组成部分的一个点或一个面,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难以综合完整反映楚方城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全貌?难以看到楚方城全貌。

南阳市方城县,古为裕州西周至春秋属缯国;秦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北魏始县方城县。方城县只有北魏(386-534年)以后名方城县的历史,缺少公元前656年至北魏1042年间与方城有关的历史证据。从《方城县志》记载看,关于方城县名的来历明代时即无可考的证据。《左传》记载鲁襄公六年"莒人灭鄫"是公元前567年,被莒所灭后缯国之地,不可能归楚国。缯国灭亡的历史证明,晚于公元前656年《左传》记载"楚方城"89年的古属缯国今方城县,与历史记载的"楚方城"无关。

南阳方城县误称为"楚方城"的原因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关。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南朝刘宋人郭仲产记襄阳的《襄阳记》时张冠李戴,把襄阳的"方城"在《水经·潕水》条注为:"潕水东北径于东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径方城"之后,古为缯国历为裕州的方城县始名方城县。因为方城县名之故,从此远离汉水300里的方城县被误传为"楚方城"。把河南的黄城山、花山、潕水说成是苦菜、于东的方城说均不足为凭。要说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南召县的楚长城遗迹,是中国最早的楚长城是公元前656年以前的楚国楚方城,仅凭汉江汉水这一关,无论如何河南所有地方的都过不去?

2014年卧马先生首次在汉水东岸的老河口市北方发现三尖山、偃寨山、大山寨、朱连山、二劈山、杏山之间三十多里山峰上大量的城寨及石磊城墙遗迹后,历时四年多次实地考察,2015年5月3日发表"楚长城圈定楚国和丹阳只能在老河口",从楚方城邓州杏山楚长城、朱连山楚长城,和老河口袁冲、洪山嘴境内的大山寨楚长城、三尖山、王寨等"楚方城"所圈定的地理位置,可以准确清楚的看到早期楚国丹阳地望和楚国的疆域范围。引起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重视并全文转载,引起山西长城网、河南大河网等中国长城研究界关注。2016年10月1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责成《十堰晚报》记者当代徐霞客的税晓洁到老河口专程考察航拍分布湖北河南省界三十多里峰岭上的楚方城寨视频资料。楚国荆山山顶之上建筑的圆形古寨城防,从历史、形状及用途上都与历史记载的楚国北境"荆阮塞"吻合,当是名副其实的"荆阮"楚塞。准确的找到符合"荆阮塞"的偃寨大山寨山顶上正圆形椭圆形的寨城确址。老河口袁冲乡二劈山鸿磐寨,有洞有庭有方形城寨,是名副其实的方城洞庭山。准确找到符合"冥阨塞"的山顶有洞窟并且是四周有寨门的二劈山方形城寨确址。在与丹江以山之隔的朱连山北隔堤寺,准确找到筑有大量寨墙的城址及符合朱连山的连山、隔堤寺村的隔堤至堤,且在与楚国荆山和四河淤的荆山淤地之内,非常符合《吕氏春秋·下贤》的"荆於连堤"连堤记载的"连堤"之地等一系列"楚方城"证据,并且按照楚方城各遗址所在地位置走向,还原绘制《楚方城综合防御体系布防分布军事地图》。

在三尖山至二劈山之间众多城寨遗址的群山下,发现历属襄阳的老河口陈家岗、七里岩、苏家河至洪山咀近40里汉水江段,发现汉江沿山而行,多悬崖绝壁,如天然的石头长城。在七里岩以东的茯苓沟、艾家沟、四河淤、清泉沟、小清河一线正好对应所发现的楚方城在苦菜、於东、清溪之间的确址。查实南朝刘宋人郭仲产写《襄阳记》时的襄阳乔治雍州郡治在时为酂城的老河口历史证据。进一步证明汉水之滨的襄阳老河口符合楚方城遗址地望。

从楚方城以城池为主的军事防御目的,楚方城所在的城池位置关系,楚方城遗址之南才是楚方城军事防御的主体。山、水、城、池地理与历史都与楚方城记载相符的大量证据证明,公元前656年《左传》所记载的"楚方城",不可能在远离汉水300多里的南阳市方城县的缯国,只能在汉江以东,楚方城以南,具有实际城池防御功能的老河口市以北的湖北与河南省界。

楚方城的研究发现的意义:可澄清千百年来历史上关于"楚方城"的山险说、水险说、城险说、为塞说、为寨说、万城说等与"楚方城"记载不符的楚方城地望,消弭各种难以解释的楚方城之疑,纠正自北魏以方城县为楚方城之误,彻底结束方城县、叶县、南召等多地上演多年的"楚方城"之争。

(一)楚方城为塞之说

"楚方城"为塞,古人早有持此观点者。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楚方城既然不是长城,那么这里的塞也只具有一般的意义。

《淮南子·地形篇》"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肴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高诱注:荆阮、方城在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引韦昭注:"方城,楚北之厄塞也。"

《读史方舆纪要稿本》"或曰:楚置城于山上以为要隘。"

南阳盆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引熊刚大曰:

"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故诸葛武侯以为用武之国。"

张衡赋曰:"而其地势,则武关阙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以为隍,廓方城以为墉,汤谷涌其后,育水荡其胸。"

南阳盆地之北为伏牛山脉,山岭重叠,只有叶县一带,地势低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楚北争中原和中原诸侯南下的必经之路。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夏四月葬康公,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至于西门之外。公还及方城。"

《国语·齐语》记齐桓公征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

《国语·鲁语》:"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

《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

方城之地,地势险峻,《大明一统志》卷三十称其为"沧浪为隍,方城为墉。"又"大乘峙前,方城镇后。"因此楚确有在此修塞以扼南北的需要。方城塞建于何时,史籍没有记载,但通过分析也可以有所推断。

《春秋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申国灭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

《春秋》僖公七年"七年……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左传》记"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

僖公七年为公元前653年,此时申国已经不存在了,由此也可以推断楚灭申也应在灭邓前后。因此楚方城塞修建的上限应为公元前678年。

《春秋左传》文公三年"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而还。"

古语"门"于某某意为攻打某处的城门。门于方城,意为攻打方城的城门,方城塞此时已经存在了。文公三年为公元前624年,此年当为其修建的下限。方城塞位于何处,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水经注》卷三十一引郭仲产"苦莱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至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莱,即黄城山也。"

《叶县志》(同治志)"黄城山在县西南四十八里,又称作黄石山。"

今考古工作者在黄城山下发现古城址一座,俗名"大关口"。

《方城县志》(民国三十一年)"仙翁关:即大小关口在黄石山西当南阳叶县之要冲,明初立关南阳拔军防守。"

据此大关口当为明代或明以前的遗址,是否为郭仲产所说的方城,无法考证。但此处又曾发现战国时遗物,又《方城县志》载明裕州均田碑记:"在裕州境山旁有楚壁垒斥堠。"据此楚似曾在此设塞防守,但是否称为方城已无从可考。

(二)楚方城为山之说

水经注·卷三十一郭仲产曰:苦莱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莱,即黄城山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

春秋经传集解 杜注云: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

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有卷城。勘校记:杜预曰方城山在县南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接:殿本考证谓推寻文义,当云[左传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杜预曰方城山在县南],今此之误倒。

水经注·卷二十一醴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叶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越以方城以为城者也。

水经注·卷三十一汉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苦莱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莱,即黄城山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

括地志辑校·卷四方城山: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左传云楚大夫屈完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杜注云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注:正义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外谓许州、豫州等,言魏兵在大梁之下,楚方城之兵不得伐越也。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叶县:有方城山即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也。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比阳县:方城山自比阳县相比连百里号曰方城。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 方城县:有方城山一名黄城山。

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二叶县,(西北至州[汝州]一百一十里)本楚之叶县,黄城山,一名苦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即长沮桀溺耦耕处。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竹山县:方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顶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方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沮、溺耦耕处。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

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 叶县:有方城山强水昆阳城光武败王寻之所。

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 方城县:有方城山衡山堵水。

元丰九域志·新定九域志卷 方城山:左传:方城以为城,是也。

元丰九域志卷第一·四京方城县:二乡,青台、许封、罗渠、新寨四镇,有方城山、衡山、堵水。

元丰九域志卷第一·四京叶县:……石塘河、汝坟二镇,有方城山、石塘、澧水。

大明一统志·卷之三十在裕州东北四十里左传楚屈完对齐桓公曰方城以为城即此今竹山县亦有方城然杜预注云山在叶县南则此山是。

大明一统志·卷之三十方城山:今竹山县亦有方城然杜倾注云山在叶县南则此山是。

读史方舆纪要稿本·河南六方城山州东北四十里左传楚方城以为城是……或曰,楚置城于山上以为要隘。其山连接南阳唐县叶县之境数百里亦曰长城山,杜顶曰,方城在叶南。

读史方舆纪要稿本·河南六黄城山在县北十里,一名苦莱山,一名长城山或以为即方城山,非也。林氏曰叶在方城外。

叶县志(同治)黄城山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与裕洲方城山昆连。杜预注在叶县西南四十八里即此山也。

方城县志(民国三十一年) 方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太平御览·卷四十二·地部七苦莱山:郡国志曰苦莱山即黄城山也自叶至沘阳南北相毗连亘百里亦曰长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之所尸子云楚狂接与耕于方城即此山也春秋曰方城以为城是也。

对此表有几点要予以说明:

1.《括地志》及《史记·正义〉》所记方城山在叶县南十八里,而现今实际应为四十八里,古人为技术所限,所记里数往往于实地不符,但又疑为脱漏"四"字。

2.《水经注》卷三十一"故《地理志》曰:南阳、叶县方城邑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此也。"按《叶县志》"黄柏山一名黄城山在县北十里。今山下村落尚名问津村也。"此处郦道元似将叶县西南的黄城山与县北的黄柏山相混淆。

方城指方城山或指方城塞之说,其实并无矛盾,具体何指则要具体分析。

指山者,如《淮南子·兵略训》"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

指塞者,如《春秋左传》文公三年"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