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来自一个中国人 很少有人知道,称霸影史的《泰坦尼克号》,最初的灵感来自一个中国人的经历。 大家印象最深、最催泪的一幕,一定是罗丝和杰克永别……罗丝万念俱灰,孤独地躺在海上的一块木板上,等来了救援队。 然而,在真实的巨轮沉没之夜,没有美丽的罗丝。躺在这块木板上被救援队发现的,是一个叫方荣山的中国人。 这也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这部电影的起源。 《泰坦尼克号》剧照 在这场被反复提到的世纪灾难中,有6个中国人幸存了下来。其中5名幸运地登上了救生艇,方荣山是唯一一个跳海之后还被救援的。 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时的西方没有人关心。在他们眼里,三等舱的“下等华人”竟然幸存了6人之多,一定是用了不光彩的手段。 直到近年,一位叫罗飞的英国导演在上海组建了一只团队,调查走访了幸存者的后人,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The Six》(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试图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 在昨天,《六人》终于上映。100多年过去,这几位中国人的遭遇重见天日。无关种族与性别,他们的人生,不过是前路渺茫,依然隐忍前行。 01 最后一个被救起的人 自己是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方荣山连儿子方国民都没有说。 方国民还是从自己的表弟那里得知,自己的父亲曾登上过一艘很有名的大船,那艘船撞上了冰山,他死里逃生...... 1912年,广东人方荣山和其他7个中国人Lee Bing、Ali Lam、Chang Chip、Choong Foo、Lee Ling、Ling Lee和Len Lam一同在英国登上了泰坦尼克号。 此时,他还不叫方荣山,登船记录上,他的名字是Fang Lang。 他们都是英国唐纳德公司雇佣的香港海员,公司为他们购买一张三等舱的团体票。
20世纪初的香港海员基本来自广东、宁波、海南等沿海城市,因战乱逃到香港求生。当时没有中国轮船,所以他们只能给外国轮船做事。 中国人在船上只能打最低级的工、做西方人不愿干的活,但工资却只有其他人的五分之一。 虽然去美国也是继续在船上打工,但方荣山还带了西装领带等正装。 因为他与同登上船的Len Lam、Lee Ling是好友,其中Len Lam是预计要在美国结婚的,方荣山是伴郎。 三个人并不打算一辈子当海员,他们计划将来要去俄亥俄州做生意,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只有方荣山等到了这一天。 《泰坦尼克号》剧照 灾难到来之际,8个中国人从三等舱跑了出来。其中4人坐上了没满座的C号救生艇,另外一人在船头坐上了救生船。 而方荣山和朋友们只能选择坠入大海。 直到唯一一艘折返的14号救生艇在木板上发现了方荣山。 “当时我们都以为他死了。”救生艇上的乘客夏洛特·科列说:“我们朝他大喊,但他一点反应都没有。” 《泰坦尼克号》剧照 当救生艇指挥官哈罗德·罗威与乘客们把他拖上船后,他很快恢复了体力。当发现身边的船员因劳累过度快要晕倒时,他主动接过船桨划起船来。罗威说:“他看起来像个英雄!” 方荣山是泰坦尼克号乘客中,最后一位被救起的人。 02 虽被获救 却不被允许登陆 这些被救回来的中国人,说幸也不幸。 虽然方荣山被短暂地称为英雄,但最后他还是和他的同胞一起,被打上了“卑劣”的标签。 当时的美国,排华运动甚嚣尘上。在利用完华工建造太平洋铁路后,美国不再需要大量他们,于是通过塑造“华人是劣等民族”、“华人抢占了美国人的工作”的印象,逼走华人。 《排华法案》的施行,更让这股民间情绪演变为官方政策。 1912年4月22日,《申报》报道了船上的这几个中国人,称他们偷偷躲在救生艇底,后来被人发现。 这个说法来自泰坦尼克号的老板——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主席J·布鲁斯·伊斯梅。他曾说泰坦尼克号绝不会沉没,并把船上救生艇从48个减少到16个。 伊斯梅与C号救生艇上的中国人同船,他说自己在下船时,发现有4个黄皮肤的亚洲人躲在座位下。 J·布鲁斯·伊斯梅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中国男人假扮成了女人,所以才能上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的三等舱乘客获救比例,只有不到1/6,有些国家的乘客全部遇难。8个中国人却有6个活了下来,还全是男人——在西方人眼里,不是因为他们勇敢或幸运,而是因为卑鄙。 于是舆论大肆攻击这些华人的贪生怕死,赞扬白人水手的勇敢。 美国对华协会特别理事亨利·福特告诉《纽约时报》:“在中国,救人的顺序以男人为先、儿童次之、妇女最后。因为在中国,男人的地位很高,孩子失去亲人可以找人领养,女人没了丈夫则注定潦倒一生。” 他看上去像是为中国人的获救做辩解,实际却肯定了“中国人夺走了妇孺们的救生机会。” 那事实是怎样呢?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的调查员以1:1的比例还原了C号救生艇,在乘坐了记录上所有的人员之后,根本不可能存在“藏了4人且没被发现”的情况。 而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分为“仅限妇孺乘坐”和“优先妇孺乘坐”两种。后者在没有妇孺等待上船之后,是完全可以搭乘男性的。这几名中国人和和同为男性的伊梅斯乘坐的是一艘救生艇,根本不存在抢占妇女儿童的逃生名额这件事。 实际上,在这场灾难的700多名生还者中,有一半都是男性。尤其是头等舱,生还率62%,远远高于二等舱和三等舱。 西方媒体口中的“女士和小孩优先”,不过是美化了实质上的阶级优先。 《泰坦尼克号》剧照 但这些住在三等舱的中国人,并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在《排华法案》之下,他们不被允许登上美国大陆。 被救回的当晚,他们被晾在在救生船上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直接被带到了纽约的9号码头,登上了安妮塔号水果运输船,前往古巴继续打工。 即便刚刚经历了海难,他们也没有喘口气的机会。 03 最亲近的人 最说不出口 那些年千辛万苦去美国的华人,往往都希望通过打工、积攒一定的启动金做小生意、培养子女,然后在美国立足。 最后一个被救起来的方荣山,也是6个中国人中唯一被追溯到后半生、且实现了梦想的。 在来到美国30多年后,他终于获得合法身份。并在60多岁娶妻,妻子是只有20多岁的同乡人亚凤。 方荣山与妻子亚凤 在儿子眼里,自己的父亲坚韧不屈,面对侮辱自己民族的美国人,一把年纪也敢挥舞拳头。 但最亲近的两个人,都不知道方荣山是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 方荣山的儿子和孙女 那方荣山告诉了谁? 一是表侄。 他在晚年时,曾作担保把自己的表兄弟一家移民到美国。 他给自己的亲眷办了一场接风宴,正是在那场宴会上,或许是为了拉近感情,他告诉自己的表侄,“我经历了一场海难......” 二是老家的亲属。 在他漂洋过海寄回家乡的信件里,提到过此事。小辈甚至能背出他写的一首诗: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或许对方荣山来说,在美国,自己的获救始终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唯有对着大洋彼岸不了解历史的孩子们,才能坦然承认这段经历。 至于其他几位获救的中国人,有的两年后因病在英国离世;有的在二战后被英国强行遣返;有的移民去了加拿大,却依然被当地的《排华法案》所歧视。 他们是否有后人、后人在哪里,已经无法确认。 他们的美国梦,因泰坦尼克号而受挫,而后随着四面八方的压力烟消云散。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把这六个人称为 “困境中求生的强者”,在异国他乡,他们的人生异常艰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只是其中最不值一提的一环,如此却依然逆风前行。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场“平反”来得晚了,好在终于还是有人正视了这段历史,将它从尘封的船舱中挖出来,呈在世人面前。 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至少方荣山的后辈们,都能堂堂正正地对待这段家族历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