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系辞上传》译注(2)

 律师戈哥 2021-04-17
 (2019-05-22 17:16:27)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ji1)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代表天的数字有五个,代表地的数字有五个,五个方位各有相应的数字并且各有与其配合的数字。天数相加之和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之和为三十,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这些数字是形成事物千变万化、其行为如同鬼神般变幻莫测的原因所在。丰大满盈的数字是五十,实际应用的数字是四十九,将筹策一分为二用来模拟天地两仪,从其中一堆筹策中抽出一根,与前面一起分别用来模拟天、地、人三才,然后每次抽出四根筹策,代表四季,最后将剩余的零散筹策归在一起,用来模拟闰月。由于五年中有两个闰月,因此在筹策操演时将余下的筹策夹在手指之间,一共夹了两次,然后搁置一边。乾卦代表二百一十六根筹策,坤卦代表一百四十四根筹策,总共三百六十根筹策,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两篇所代表的筹策总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量。所以,用四根筹策运营而形成爻,总共需要运作十八次才能得出完整卦象。用八卦来预测事物只是初步成果,若将其引导延伸到其他事物,达到触类旁通并发扬光大,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便全部包含在里面了。道的神妙和德的施行彰显成效后,于是便可用来应对各种事情,也可用来求助神灵的护佑。孔子说:“懂得事物变易演化规律的人,大概知道神的作为吧?”

注释〗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位,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句话描述的就是九宫格的数字分布状况。东面是三,西面为七,南面为九,北面为一,中央为五。也就是说五个天数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然后有四个地数与天数相配合,东南是四,西南为二,东北为八,西北为六。由于四个角只需四个数,因此地数十没有使用。九宫格的口诀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八六肩齐,四二足立,五居中地。九宫格的特点是纵、横、斜线三个数字相加均为十五。体现出天地万物平衡、和谐、协调的意境。九宫格中除中央五之外的八个数字,就是后天八卦图的卦画序号,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八艮九离。

自“大衍之数五十”开始的这段话,实际上所指的是揲蓍布卦法,也叫揲蓍成卦法、大衍法等,它建立在宇宙起源,特别是人类所在的地球形成、万物产生、日月运行、四季变化和历法实践等模型基础之上的占筮方法,成为了传统经典的占卦之法。衍(yan3),丰饶,盛多之意。揲(she2,又读die2),用蓍草占卦;取;积等。归奇(ji1)于扐(le4),奇, 馀数,零数;扐,手指之间,古代筮法,把四十九根蓍草分作两堆,每次取四根,剩余的挂在手指之间。当期(ji1)之日的“期”,同“朞”、“稘”,一周年。酬酢(zuo4),宾主相互敬酒,客还敬主人叫做“酢”,主人再次敬客叫做“酬”;应酬;应对;唱和。四营而成易,“四营”是指每次抽出四根筹策进行运营操作,或者说为四根筹策为一组进行运营操作,而非指运营四次;此处的“易”是变易的意思,引申为爻,系辞上传前面说到“爻者,言乎变者也”,也就是说爻用来反映事物的变化状态,占卦时要运营操作三次才产生一个爻,一个卦六个爻,因此需要运营操作十八次,也就是后句“十有八变而成卦”的意思。由此也验证了将“四营”解释成运营操作四次不妥。可与(yu4)佑神矣,与,参加,参与。佑神,应当为“佑于神”的省略,人求助神佑,而非人去佑神。

大衍之数五十,汉代《易纬·乾凿度》记载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通行说法认为这是传抄中遗漏“有五”所致,因为五十五是有依据的,正好与天地之数总和五十五相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遗漏,但因理由不够充分不被多数易学者认同。我学习了何祁湘先生的博客载文《<周易>乾坤之策数考》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后面这种观点从历法实践角度来描述大衍之数自有其道理。经过人们长期实践观察,太阳一回归年为365.25天,月亮每月有四个象,分别是朔、上弦、旺、下弦,每象平均七天多一点,这也是一周七天的来历,每月月亮运行周期约29.5天多一点。由此可推算出太阳运行一年正好经历了五十象(49.55象),这个数字与文中提到的大衍之数五十相同,应当不仅仅是巧合。如果按照阴历年计算,那么全年月亮经历了四十八象。按太阳运行轨迹为基准的历法称为阳历,按月亮运行轨迹为基准的历法称为阴历,而古人实际应用的历法综合了阴阳两种历法的特征。太阳年五十象,太阴年四十八象,两者平均为四十九象。这个数字与文中“其用四十有九”相吻合,不应当认为仅仅是巧合。可以理解为,古人以四十九象作为一年的历法基准,然后采用每五年设两个闰月的办法,来调节月份与时令节气的实际差异,如此便可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了,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文中对数字的来历并未交代。何祁湘先生《<周易>乾坤之策数考》的观点可作为参考依据,或者可把它视作验证乾坤之策的实例。夏至这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古人通过对夏至日观察发现,夏至白天时长为二百一十六策,黑夜时长为一百四十四策。两者之比是三比二,与阳爻九与阴爻六之比结果相同。当时古人是否已经掌握地球自转一天为三百六十度不得而知,但客观上系辞上传涉及的数据与现代科学观察的结果完全一致,只是数量单位“策”与“度”的区别。但是,系辞上传并没有用三百六十筹策来说明地球一天的运行情况,而是用它来描述一年的天数,并且这个天数并不精准。是系辞传作者牵强附会,还是另有原因,有待研究确认。乾卦有六个爻,平均每个阳爻为三十六策;坤卦有六个爻,平均每个阴爻为二十四策。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总共有一百九二个阳爻、一百九十二个阴爻,于是筹策总数为192(36+24)=11520。爻就是变化的意思,爻的总筹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可以理解为易经中的爻可以变化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现象或状态,从而引申出了万事万物的概念。

【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

易经反映的圣人之道包括四个方面:关注语言的人崇尚它的卦爻辞,关注行动的人崇尚它的变化,关注制作器具的人崇尚它的卦象,关注卜筮的人崇尚它的占验。因此君子如果即将有所作为,即将付诸行动的话,就会用言语求问于易经,易经就会像接受命令一般给予响应,无论是远的事,近的事,隐幽的事,还是深奥的事,都能告知即将到来的事物。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微的事物,谁能做到如此?三五相乘的数理变化,横斜纵向的数字相加,呈现出通达变化,最终形成天下绚烂多彩;穷极数理,于是确定了天下的物象。如果不是天下最完美的变易,谁能做到如此?易经本身没有思虑,没有作为,沉寂安静一动不动,人们只要与其有感应就能通达天下的事理。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东西,谁能做到如此?

注释〗

遂,副词,终于,竟;就,于是。天下之故的“故”,事,引申为事理。古今学者历来对“叁伍以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认为叁伍是指叁伍相乘其积为十五,这种表达方式比较符合古人习惯,例如二八女多娇,是指十六岁的女子。这个十五有特殊意义,它与九宫格的数理有关。九宫格的横向、斜向、纵向三个数相加结果都是十五,这与“错综其数”吻合,错是交错,指横向、纵向、斜向相互交错;综,聚总,集合,也就是三个数相加的意思。九宫格与后天八卦画关系密切,后天八卦的序号,与九宫格的数字、方位完全对应。后天八卦侧重于易经在人文政治和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从表面上看,是易经四方面圣人之道在起作用,实质上其背后蕴藏着九宫格的数理规律。在古代圣贤的长期研究实践中,易经所包含的圣人之道四方面内容与九宫格数理规律的匹配达到了天衣无缝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叁伍以变”虽然只提到三、五两个数字,实际上反映了九宫格全部数字的相互关系和复杂变化。这些数字的错综关系和复杂变化,间接地反映了天下万物的错综关系和复杂变化。如果仅仅把“叁伍以变”理解为围绕三与五的变化来看待,显然是过于简单了,与客观事实不符。

【原文】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

译文〗

易经是圣人能够穷尽艰深而钻研微奥的载体和手段。只有艰深,所以才能够通达天下的思想精神;只有微奥,所以才能够成就天下的各种事务;只有神妙,所以才能够做到不用快速动作却能做到神速,不用行走却能到达地方。孔子说:“易经具备四方面的圣人之道,说的就是这些特征。”

注释〗

也许有人疑惑,这段文章只说了易经具有深、几、神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为什么说易经讲述了圣人之道四个方面的内容呢?其实,孔子所言四方面内容是就前一段文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而言的,而本段文章的深、几、神是易作者针对圣人之道四方面内容所作的概括性描述,也就是说圣人之道四方面内容的共同特征是艰深、微奥和神妙。孔子对此说高度肯定,因此才会发表这样的认同意见。

【原文】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译文〗

孔子说:“易经是干什么用的?易经可用来开发事物用途,成就天下事务,统括天下运行规律,如此而已。”因此圣人用它来通达天下的精神思想,用来确定天下各行各业,用来判断解释天下的疑问疑惑。因此蓍草的特征是圆通而且神妙,八卦的特征是方正并且智慧,六爻的含义是变易并且告知人们变化情况。圣人用易经的这种功能来洗涤心灵,退身藏居于隐秘之所,无论吉凶如何与百姓患难与共。神妙用来预知未来,智慧用来容纳过往,谁能够做到这样呢?这正是古代圣明睿智、神妙英武者经久不衰的原因啊。

注释〗

冒,“帽”的古字,帽子;覆盖,蒙蔽;统括,总领等。贡,告。聪明,聪是听觉好,明是视觉好,“聪明”在古代是词组,在现代是一个词语,两者意思相近,但有所区别。杀,可作两种解释:一是读音shai4,凋落,凋零;减少,减省;衰败,衰微。不杀,引申为经久不衰,可理解为古代圣贤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没有衰落,也可理解为古之圣贤历代皆有层出不穷。二是读音 sha1,与“伐”意思相近,伐有夸耀之意,不杀即不自我夸耀。两者皆可,本人倾向于前者。

【原文】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译文〗

因此,明白了天地运行规律,又考察了社会民生状况,于是发明出神妙事物,用来引导百姓去使用。圣人用它进行斋戒修身养性,是为了使德行神圣而光明啊。所以,关门在家静处称其为坤,开门外出行动称其为乾,一关一开称之为变,有往有来不困穷称之为通,能显示出来的称之为象,有形态状貌的称之为器,制订后应用它称之为法则,适宜用来指导进出百姓都在使用它称之为神妙。因此,易经中有太极,太极衍生出天地两仪,两仪衍生出四种景象,四象衍生出八个经卦,八卦可用来判定吉凶,吉凶指导人生催生出重大事业。

注释〗

前,引导。户,单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原文】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ze2)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i3)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译文〗

所以,法则景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通达没有比四季更大的,悬挂的景象显著明亮没有比太阳月亮更大的,崇尚攀高没有比富有尊贵更大的。备齐物品供人使用,设立事业制成器具,为天下人谋利益,没有比圣人更大的;探究深奥求索隐秘,钩连深处到达远方,用来判定天下的吉凶状况,使天下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没有比蓍草龟壳更大的。因此,天生神妙之物,圣人以它为法则;天地呈现变化,圣人向它效仿;天悬挂景象彰显吉凶,圣人从中获取卦象;黄河出现河图,洛水出现洛书,圣人把它作为法则。易经有蓍龟、天地变化、天垂象和河图洛书等四个获取卦象的来源,用它来显示事物奥秘;将卦爻辞系挂在卦上,用它来告知人们有关内容;卦爻辞能确定吉凶状况,用它来对事情进行裁断。

注释〗

立功之“功”,事情,工作;事业,功业等。立功是设立工匠事业的意思,与现代立功为建立功勋的意思有所不同。赜(ze2),幽深,深奥。亹亹(wei3),勤勉不倦的样子;运行不息的样子;深远的样子,古代汉语词典取此意。易有四象,特指前面提到的四种情况,分别指用蓍草龟壳占卜、天地呈现变化、天垂象和河图洛书等。这四种情形或现象成为获取卦象的来源或载体。可见,取象的方法很多,并非只有占卜一种方式。

《传习录》第二四七章写到,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朱子,朱熹;程传,指程颐蓍《周易程氏传》。王阳明从圣贤的高度和境界来看待卜筮,他认为卜筮只不过是人们用来寻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手段、方式和途径而已,可以涵盖应用于诸多领域,主要目的是致良知,明白事理,解决问题,指导人们正确行动。如果仅仅将卜筮视为占卦获得吉凶结果,而不把修身养德作为目的,那么卜筮就沦为小技艺了。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译文〗

易经说:“来自老天护佑,吉祥无不适宜。”孔子说:“佑就是帮助的意思,老天所帮助的对象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人愿意帮助的对象是讲诚信的人。履行诚信并想着按自然规律做事,又能用来崇尚贤良。这才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原因。”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那么难道圣人的思想就不能表现出来了吗?孔子说:“圣人建立物象以求完全表达思想,设立卦画以求完全辨别真伪,系挂文辞在卦画上以求把语言完全表达出来,通过变化使事物通达以求把有利因素完全发挥出来,通过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将易经的神妙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注释〗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大有卦上九的爻辞,也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的爻辞。但是老天的护佑是有条件的,并非什么人什么事都给予护佑,孔子这段话便是就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说明。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句话反映了古时圣人对形象思维方法的自觉主动的运用,目的在于寓理于象,以象说理。形象思维本来就是未产生语言文字之前上古人类的思维方式,只不过是有了语言文字之后,人们逐渐用抽象思维取代了形象思维,以至于将原本的形象思维淡忘了。因此,圣人以建立具体物象的形象思维方式表达思想,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统一,可以有效地弥补仅仅以语言文字作为介质的抽象思维的不足。这也是我的《周易详解》“卦象寓义”部分设置的初衷和特色所在。

【原文】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乾卦坤卦大概蕴藏着易经主要思想吧?乾卦坤卦排成序列,而易经的主要思想就确立在其中了。乾坤毁灭了,易经的主要思想也就无从体现了。易经主要思想体现不出来,那么乾坤的功用也就可能接近停息了。因此,超越事物形态之上的称之为道,体现在事物形态之下的称之为器,根据道的演化状况作出裁定判断称之为变,推动道使之实行称之为通,高举道的精神并将其用在天下百姓身上称之为事业。

注释〗

邪(ye2),古同“耶”。错,通“措”,放,放置,引申为用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非常有名,它提出了道的概念。因此,易经被视为道家文化的源头,一些人便误以为易经是道家的东西。其实儒家、释家也是讲道的,道不是道家的专利。通俗地讲,道就是不移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天体日月星辰和自然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因此,道的内涵外延涵盖了整个宇宙,而易经是提示宇宙周期性变化的大规律,因而易经与道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相同的概念,道便是易,易便是道。易道与儒、道、释三家之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范围上,易道大于儒、道、释三家之道;在时间上,易道先于儒、道、释三家之道,同时在内涵上,易道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融入于儒、道、释三家的道之中,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原文】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译文〗

因此,关于卦象,是有的圣人因为发现了天下事物的深奥道理,从而模拟出它的形状容貌,像原物一样适宜,所以称之为卦象。有的圣人因为发现了天下事物的运动规律,从而通过观察实践使其融会贯通,由此形成并推行典籍礼法制度,将文辞系挂在卦上用来判断吉凶,所以称之为爻。穷极天下深奥道理在于卦;鼓励天下积极行动在于卦爻辞;为化解困厄而裁断吉凶在于变化;推崇易经使其风行传播在于通达;使易经发挥神妙而光明的功用在于特定的人;默默地成人之美,不说话便能体现诚信,在于合乎道德的行为。

注释〗

诸,“之于”的合词。形容,形状和容貎。象其物宜,象,模拟,描摹;相像,相似等。此句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模拟事物的样貌;另一种是指模拟出来的状貌与原物几乎一模一样。本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前者与“拟诸其形容”意思重复,实际意义不大;反过来说,假如前者是作者的原意,那么句式应当类似于前句,写成“象诸其物宜”更加合理,而事实上并无“诸”字。如果作后者理解则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更加合乎情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指特定的人,有人将其译成圣人,没有错但不是最佳,将易经神妙光明功能发扬光大的人应当包括圣人、贤达在内的一大批易学者。默而成之,成什么没有说,有人解释为成卦象,也可以但不是最好。从后句信、德行来看,省略的主体应当指类似君子的群体,如果解释为成卦象,从前后内容逻辑关系上看似乎不相协调,因此本人将其译作成人之美、成全他人或成就事物,意韵更加连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