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很好”的背后,是“救救我”:微笑抑郁症,笑容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板桥胡同37号 2021-04-17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但愿每一个扬起笑脸的人们,是真的开心,真的幸福,真的懂得爱自己,爱世界。




没想到,喜剧大咖马丽,也曾得过抑郁症!
图片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

真的,越来越多人成为“微笑病人”。

据马丽的描述,得病期间她不想跟别人说话,表演时可以努力把快乐带给别人,然而私底下,她痛苦得死。

那种状态就是,活着很没意思。

还好,最痛苦的时候过去了,如今的马丽涅槃重生。

正因为有这么一段特殊的经历,在她的心里,总觉得要替和自己一样的“抑郁症患者”发声:

他们在外人看来,永远笑脸相迎,甚至笑得没心没肺。

然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正在与内心那个痛苦不堪的自己做抗争。

他们,就是“微笑抑郁症”病人。

图片

图片

1

有的人看上去“很好”
私下却“很不开心”

看过《脱口秀大秀》的观众们,应该都知道北大学霸“李雪琴”。

图片

这个外表大大咧咧,喜欢哈哈笑的女孩,也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她,很长时间里都是妈妈的精神支柱。

为了照顾妈妈的感受和情绪,她努力学习,乖巧听话,即便被骂被打,都会强忍着眼泪,不让妈妈担心难过。

对她而言,只有自己好,妈妈才会好。

结果,压抑的情绪,慢慢侵蚀她的内心。

大三那一年,她得了抑郁症,却不告诉任何人。

别人看她依旧满脸阳光和笑意,却不知道,绝望早已把她压得喘不过气。

好几次,她都动了自杀的念头。
图片

在别人看不到的黑暗角落,她才卸下伪装已久的“微笑”面具,时不时在崩溃边缘游走。

想起作家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

“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就算是整天嘻嘻哈哈、从事喜剧类工作的人们,也有得抑郁症的可能。

有关数据显示:71%受抑郁情绪困扰的人,都会试图隐藏病情。

他们大多是在社群中有一定地位和名望,被赋予高期待高要求,从小被教导要听话懂事,不能轻易暴露真实的负面情绪。

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特别看重“面子”的社会环境中。

要他们承认面对自己的脆弱和无助,比登天还难。

明明前一秒痛苦得放弃生活、放弃一切,迫于社会期待和压力,他后一秒会迅速戴上面具,继续强颜欢笑。

“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是“微笑抑郁症患者”的座右铭。

图片

图片

2

“假笑”病人们最后都怎么了

前阵子,接待过一位男性抑郁症患者。

光看他的言行谈吐,很难将他和精神病联系在一起。

不管聊什么,他都侃侃而谈,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尤为享受。

然而,有一天他过来,突然崩溃大哭,口口声声喊着“我死了算了”。

安抚过后慢慢开导才发现,原来他失恋了,对方觉得他很伪善,不够真诚,所以不想和他继续走下去。

“我什么事情都听她的,为什么她就是不理解我?”

当着我的面,他说出了心里话。可他却问,“从来没有人见过我这一面,我是不是有问题?”

看到他那样,的确很揪心!

坦白说,许多“微笑抑郁症”患者,别说外人看不穿他们,就连他们,有时候也意识不到自己已病入膏肓。

图片

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

意思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类标签后,他就努力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假笑”病人们,即便不快乐,也会不停暗示自己:我很好,不过就是有点小失落,睡一觉就好。

生病了,不吃药光靠“阿Q精神自疗”,只会把人折磨出更多的问题。

还记得那两位在广西涠洲岛失联的女孩吗?

图片

一开始得知她们只身前往异地,家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口咬定她们是被蛊惑迷了心窍,却不知道,女孩们自杀时的决绝。

正值花样年华的她们,在别人眼里有着无限美好的前程,平时活泼又开朗,绝对不可能抑郁。

就在女孩们真实内心世界的慢慢曝光,人们才意识到:

太习惯于隐藏抑郁情绪的她们,随时都会被小小的一根稻草压垮。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悄无声息。

“微笑抑郁症患者”的崩溃,常常是毁灭性的暴击。

他们的快乐,并不真实。只是伪装久了,连自己都误以为是。

一旦崩溃来临,暴击突击,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迈过去就是万丈深渊。

图片

图片

3

识别“微笑抑郁症”
需要这三步

英国诺丁汉有个叫Maisie的16岁女孩,曾在一张纸条上写下“I am fine(我很好)”的文字。

图片

直到乖巧听话的她因抑郁症自杀后,家人才发现,那张字条写的根本是“help me(救救我)”。

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能意识到她的“呼救声”,能识别到她微笑面具下的痛苦,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虽然这种病的隐蔽性很高,但留意这三个细节,还是有识别的可能:

第一,读懂他们的语言,是否习惯使用“单数第一人称”。

英国雷丁大学心理博士研究员Mohammed Al-Mosaiwi团队在收集多个“心理健康”网络论坛和6400名用户的所有文字数据后分析发现:

抑郁症患者或有抑郁倾向的人们,会使用更多的“单数第一人称”。比如我、我自己。

这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关注到自身的问题上,难以和外界的事物产生更深更广的连接。

身边一位得抑郁症的同事就是这样。

每次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聚在一起聊天,他话题的关注点总在自己身上。

明明部门绩效高低都是大家共同做出来的结果,他总会说“我这一次实在是做得太糟糕了”、“我连客户的单都拿不下来”……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很谦虚、自责。

知道他情况的人,才知道他容易把问题归咎到自己身上,常常陷入“自我苦恼”的处境里。

当一个人,总在群体环境中说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情况,从不关注别人,那么就要留意他私下的生活状态,辨别是否有抑郁倾向。

第二,关注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否习惯“绝对化思维”。

在Mohammed Al-Mosaiwi团队的研究中,大家发现抑郁群体相比其他人来说,更会以“非黑即白”的两极视角看待和理解世界。

即看问题的思维很绝对化。

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中,男主就是典型的“微笑抑郁症患者”。

图片

每天都习惯对着客户弓背哈腰,笑脸相迎,不管别人做什么,他都不停忍让。

直到有一天,他绝望了,想到死。

在妻子的关怀和药物治疗下,情况始终没有好转,于是他对自己的不满愈发严重,总在自责:

“我不够努力,一定是不够努力,我才会这样的。”

图片

有抑郁倾向的人,他理解中的世界规则特别单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要认定了,很难变通。

绝对化思维,很容易会让患者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不自觉地陷入自我防御中。

所以那些很习惯用“绝对、一定、完全、不可能”绝对化思维看待问题的人,请多多留意和关注。

第三,了解他的人际关系,是否过分“利他主义”。

“微笑抑郁症患者”,不喜欢和外界有任何冲突,也不愿意让身边和自己有关的人感到不适。

别人看他是“好好先生”、“便利贴女孩”,而他也活得很没有自我。

就像李雪琴那样,明明生着病,却还想着不能让别人看到她的丧。

就算表达出来是一种丧的感觉,也要不断“鼓励”别人,希望别人快乐。

图片

一个人活得没有自我,事事都以别人为优先,善待了身边所有人,唯独不懂得善待自己,是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

特别喜欢《光圈》里一句歌词

一句振作,心就掉落黑洞;一句加油,心就蔓生更多愧疚;不要对我说抱歉,只要拥抱我久一点。

其实,“微笑抑郁症患者”同样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关爱。

他们不擅长暴露自己的脆弱,那么就请多一些接纳和读懂;

他们不懂得爱自己,那么就肯定他、鼓励他、珍惜他。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隐藏在面具下的真实面孔,他们才会有被真正救赎的机会。

但愿每一个扬起笑脸的人们,是真的开心,真的幸福,真的懂得爱自己,爱世界。

本文来源: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