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桂园产城五周年:产城融合走到末路?|房地产|地产商|万科

 灯下悦读 2021-04-18

  

  

导语:3月25日,碧桂园发布2020年全年业绩报告,表现不俗。全年实现总收入4628.6亿元,实现毛利1009.1亿元,实现净利润约541.2亿元。报告期内,碧桂园净借贷比率为55.6%,已连续多年低于70%。

  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效率不言而喻。手机下单后,系统进行订单排程、库存检查等工作,确认后自动生成任务工单,包括分拣、搬运、激光雕刻等在内的十几道工序实现了无人操作,仅用5分钟,一个精美的相框出炉。

  这是赛意信息工业互联网示范线的操作流程。创立于2005年的赛意信息,从顺德起步,目前是在全国拥有十多个分子公司和交付基地的上市企业。2021年3月,赛意信息研发总部入驻碧桂园产城运营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

  

  赛意信息只是进驻顺德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的企业之一。碧桂园集团佛肇区域发布的2020年佛肇产城招商业绩显示,2020年1-11月,碧桂园佛肇区域在佛山实现写字楼签约面积11.39万㎡,占全市签约面积的36%,引进企业154家。

  

碧桂园产城留下了30个“炸弹”?

  一切都看似正在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然而,最近,不好的消息传来。公号“产城观察网”的文章称,碧桂园产城解散已经不是新闻了。亿翰智库产城运营事业部研究总监黄新云在文中分析认为,碧桂园产城留下了30个“炸弹”。

  2016年,碧桂园集团正式提出产城融合战略,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先后在全国布局24个产城项目。预计2021年,碧桂园在佛山布局的5大产业园区,企业年均创造产值达20亿,将带动6000多名人才就业。

  身处碧桂园集团“大本营”,碧桂园佛肇区域产城率先在佛山顺德、禅城、三水、南海布局落地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世纪滨江、佛山双子星城、广佛上城、广佛里智慧慢城五大产城项目,总用地面积超千亩,总产业载体超百万方。

  五年前,当碧桂园宣布全面进军产业地产时,其目标是在国内布局100个项目。实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北部湾、中部城市群、成渝经济圈的全布局。彼时,全国的地产商都在谋求转型,产业地产成为他们的首选。

  

  而园区荟(ID:biaozhunpark)根据碧桂园产城官网的资料统计,目前碧桂园产城在全国的12个城市中,布局了24个产城项目,仅完成其目标的五分之一。目前开发总面积达到2530.83万平方米,约为3.79万亩,71%的项目为写字楼业态。

  科技小镇是碧桂园进军产业地产的开端,其首个项目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就坐落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主要是为了承接深圳外溢创新产业以及不断扩张的购房需求。当时的计划是在深圳周边的临深片区打造10个类似的综合产业项目。

  得益于一直以来深耕三四线城市,碧桂园对其产城融合的经验非常自信。作为碧桂园产城融合战略的载体,“科技小镇”一般选址一线城市周边和强二线城市的30-80公里重要区域,占地2-5平方公里,最大的特色是生态、智慧、创新。

  对于科技小镇的目标收益,碧桂园认为,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的经济效益:第一个是成为经济周期的对冲机制和稳定器,第二个是成为优质土地和优惠政策的重要来源,第三个就是成为中周期利润的重要来源,第四就是成为相关业务的重要来源。

  

  从最初的100个产城项目目标,到如今的业内人士文章所称的30个(编者注:碧桂园产城项目实则为24个)“炸弹”,碧桂园产城到底经历了什么?

  

地产商的产业地产模式集体沦陷?

  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商陆续加入产业地产转型探索的阵营,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华夏幸福算是较早进入产业地产的地产商。2017年,万科收购普洛斯、泰禾入股北科建,招商蛇口联姻武钢,地产商大力布局产业地产的趋势日趋明显。

  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很多地产商顺势进入了特色小镇的开发与运营。不过,大浪淘沙,2018-2019年万科解散产城团队,华夏幸福撤销产业小镇并入产业新城集团。向产业地产转型并不容易。

  随着摊子的越铺越大,以及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压制,地产商尤其是头部地产商的现金流极度紧张,产城业务逻辑与高周转企业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城业务周期过长、严重沉淀现金流,与高周转基因的开发商并不匹配。

  华夏幸福年初的困境即使如此。进入2021年以来,华夏幸福先后新增3次债务未能如约偿还的情况,本息金额累计高达近200亿元,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券、债务融资等债务形式。到期需偿还融资本息金额已蹿升至700亿。

  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亿达中国。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同为民营企业,成立时间超20年,都曾急速扩张,走出住宅和园区并举的模式,而且房产销售是他们共同且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旦销售回血受阻,产城危机随之而来。

  不过,相比华夏幸福和亿达中国,碧桂园的现金流情况则要好很多。

  3月25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2020年全年业绩报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5706.6亿元,同比增长3.3%。全年实现总收入4628.6亿元,实现毛利1009.1亿元,实现净利润约541.2亿元,表现不俗。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有息负债总额从3696亿元下降至3265亿元,相较上年底下降了11.7%。报告期内,碧桂园净借贷比率为55.6%,连续多年低于70%,公司杠杆持续处于行业低位。截至2020年底,集团可动用现金余额达1836.2亿元。

  目前,碧桂园已获穆迪和惠誉两家权威机构的投资级评级,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屈指可数。碧桂园良好的企业信用水平赢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期末平均融资成本为5.56%,相较2019年底下降了78个基点,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明显优于华夏幸福和亿达中国的数据,难以明了碧桂园产城解散的真正原因,或许,这真的只是个传言。

  

从碧桂园产城看产城运营商如何解困

  目前地产商的产城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隶属于地产集团下,作为地产集团拿地抓手或产品价值提升角色;一类是与地产集团平行,作为独立业务板块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主要承担资源整合者角色,即地产集团亦是资源整合方向,较为典型的是碧桂园产城;还有一类是构建控股不控权的相对独立主体,仅对发展进行战略管控,谋求中长期多元化发展,如金地集团旗下的威新产业。

  亿翰智库产城运营事业部研究总监黄新云分析说,碧桂园做产城从来思路不是下场干产业,而是资源整合,这是个好思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共同发展,收益分享,其实是挺好的思路。”黄新云说。

  

  他以潼湖科技小镇为例分析,潼湖项目产业运营都是由中城新产业负责的,其中更是不惜分给中城新产业一些股权,产业方面整合了思科采用的是下3个亿订单方式做的资本招商。而碧桂园自身主要做的住宅开发建设。

  在后期这个模式再做了升级,即碧桂园产城变为独立板块,地产也只从项目中获取固定比例利润,而自身拥有了一定比例的收益留成,这样有利于发展自身团队,从一个内部服务的乙方角色,逐步转化为甲方角色。

  在黄新云看来,碧桂园产城还有一个不错的思路是“灵活的产业招商补贴”。产业在碧桂园产城项目上可以获取3重补贴,一重来自政府即从政府端获取产业承诺的补贴;两重来自碧桂园,即资产增值差价和现金流补贴。

  

  碧桂园产城战略中的“标杆产品”+“现金流产品”并存思路也被黄新云认为是不错的思路。他表示,现金流产品支撑短期发展,标杆产品立足长远支撑长期发展。其实产城运营商都这样干,关键在于标杆项目是否足够标杆。

  对于地产商而言,产业应该选择高增速产业,从中国产业增长总体数据来看,每年平均增长大致是5%左右,其中传统制造业增长仅为1-2%,真正实现高增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地产与产业双轮驱动是未来方向。产业绝不能是长期不盈利,进而成为地产板块的拖油瓶。产业+地产的过程中,前期可以以地产补贴产业,支持产业前期的发展,中长期必须要使得产业板块具备“投-融-管-退”的全周期闭环。

  从这些点来说,地产商的产城融合未必到了末路,扛过去或许就是另一片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