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已经强弩之末 乡土农村复兴漫长 当下的中国,城市乡村双输 城乡结合部就像当下的春天 蓄能已久,春心萌动 本篇解读城乡融合新产业: 乡居创意办公 楼市不倒,百业难兴。 高房价挡住的不只是外来的活力的注入,(这个活力包括人、财、技术要素)因为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最终会由企业承担,综合成本超过那个临界值,企业就会失去利润,过了抢救期就会挂掉,加上疫情呀、欧美搞事情啊这些稻草,所以大批中小企业倒闭,(资源垄断型、有好爸爸型的企业除外)承担8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完蛋了,城市还会好么? 科技进步重新定义城市 生存方式决定组织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狩猎文明时代,人类靠氏族部落组织生产,获得资源的半径以人赤脚奔跑半天为半径。 农耕文明时代,人类以村落为基本生存单位,限村域获得生产资料。 做为农业的副业和补充,手工业城市初型出现,最早的城和市是两码事,城的定义是指军事防御堡垒,市的定义是交易市场。 工商业文明时代,人类发明了公司这个东东,以城市地理半径组织生产。 文明的演进源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过程,就是人类获取资源半径扩大的过程。 现在是后工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交通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流、信息流,对城市地理半径的依赖正在迅速减弱,城市的边界正在模糊和破溃,城市正在被重新定义。 如今的好多好多事,不是非得在城里才能办成了。如果乡下有具备城市生存功能,还有城里稀缺的自然资源,那你这城市还牛什么呢?谁还稀罕进来呢? 边远乡村荒漠化 从乡村到城市,人类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如果将这一过程比做一小时,城市生活仅仅只有4分钟,中国则更短,只有短短的一分半钟。(这句引自纪录片《中国村落》) 有资料说,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2%,到70年代末也只有15%,如今的数字叫60%,真是这样吗?这个数字的巨变主要来自统计方式的变化,以前按户口,现在按常住人口。比如一个农民工进城务工300天,农忙和过年回村两个月,统计局就把他当成城市人口了,可他的老婆孩子还在农村,他老得干不动了,他还得回乡下去。
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机遇 生物进化学上有个词叫偏途顶级,说的事新物种的产生和进化,大概率出现在两种环境的结合部地带,比如水陆结合处,比如丘陵平原结合部,比如热带和温带过度地带。因为这些地带兼具两种以上物候地理生存条件,那一种都不占绝对优势,多因素融合就很可能演变出新物种。 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而言,与当下的中国而言,城乡结合部正是这种灰色的、多因素交叉整合的、鸡尾酒一样的勾兑地带。 环境决定产业论 研究城市发展的学术界有个共识:环境吸引人才定居,人才决定产业,产业繁荣城市。比如无锡市长杜小刚就把这句写进了政府工作规划,强调以打造宜居环境为手段促进城市发展。 不过,我觉得如何理解宜居环境这几个字很重要,宜居环境远远不只是花大钱搞园林城市,应该包括生活成本、职业收入、和生活舒适度的全部因素。少干多挣、多挣少花;环境优雅、生活悠闲;生老病死不焦虑,吃喝拉撒挺方便;地理人文两繁荣,宜居宜业美滋滋。如此,才叫完整概念的环境决定产业论好吧! 脑力劳动者会率先下乡吗? 在上海的写字楼里,我是有的独立办公室的,然鹅,大桌子、皮椅子,好烟好茶伺候着,我却经常一条线也画不出来,就像一个便秘的人坐在黄金马桶上。 每每去了青山绿水的项目地考察,就智商变高,思路蹭蹭地往外冒。回上海时莘庄立交上一看见林立的高楼,就条件反射般引起一种类似胸闷的抑郁感。 好多设计公司里,空间局促,很多电脑密集挤在一起,总让人联想起养鸡场里狭一排排的小笼子,里边排列等着下蛋的鸡。 创意创作类办公生产的是灵感,灵感这玩意儿不同于下蛋,喂饱了就肯定有,也不是瘦女人乳沟,挤一挤好歹总有一点,它更类似憋屁,似有还无,不好控制,急需时不一定放得出来,不经意间还猝不及防。 办公室能不能放到乡下去呢,我觉得至少部分行业是可以的,本文所列案例全是乡居办公场景,奢侈的自然,宽大的空间,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愉悦的身心,更惬意工作和生活。 乡村振兴只能围着农业转吗? 切! 为什么叫乡村振兴,而不叫农村振兴? 为什么叫城乡融合,而不叫城农融合? 为什么国土资源部改名为自然资源部? 为什么平面规划改为空间规划? 以宜居环境的角度思考乡村,以产业成本产出的角度考量土地。 大佬们赚钱从来不是靠勤奋节约,而是前瞻性的投资布局。 最后,用两山理论提出地浙江安吉人的话来结束这篇: 养猪养鸡不如养一个上海佬。 嗨,我是张弛, 感谢你看完。 作者张弛 非著名建筑师 老牌民工队长 钟情小房子 胜过喜欢小女人 以布道的心传播对美的感动 创意集成建筑 关注房事 思考生活 上海迷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
来自: 江南一鱼6jvvqc >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