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碳中和:“碳中和”彻底火了,哪些企业将吃尽红利?

 zhzpig 2021-04-18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进入2021年,环境保护问题、“碳中和”被社会高度聚焦。


为什么我们此刻讨论碳中和?

在2021年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包括十四五规划、气候雄心峰会、世界经济论坛,唯一没有缺席的话题,那就是“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碳中和,其中“碳”指二氧化碳,达峰即达到峰值,中和则指一定时间段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相互抵消,也就是说我排放了多少,就必须要吸收多少。

能源、工业和交通三个领域,合计碳排放占比就超过了90%。新能源、新技术的引入,是传统产业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

就像云计算帮助传统企业向SaaS转型一样,新能源在帮助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在科技特训营的直播课程《未来交通和能源环保》中,王煜全对今天的能源市场以及未来新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深度解读。


1. 清洁能源时代已经近在眼前。电动车带来的,是一个更大的储能产业。

光伏的电力有着波动性、不稳定性、随机性等特点,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力储能系统就至关重要。

大量的电池制造商在扩产,今天的电池大部分是给车用的, 未来可能很多储能电池就给太阳能电站用了。而储能产业,是一个比电动车更大的市场。

光伏一旦与储能结合,太阳能的可利用特点和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可使得光伏在未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个巨大的储能市场也将是光伏和锂电池龙头们未来的必争之地。

从数据上看,截至2019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为2.1GW,同比增长300%,发展十分迅速。由此可见,在碳中和目标下快速扩张的万亿级的储能产业,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技术路线上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三元电池取代磷酸铁锂是大势所趋。不过在储能系统的从出货量占比上来看,2019 年国内锂电池出货量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达 96%。虽然三元电池在能量密度高于磷酸铁锂,但这不是目前电化学储能的优先考虑因素。

关于磷酸铁锂与三元电池之争,他们各自的未来应用潜力,也已经在科技特训营里进行了分享。

图片



2. 不谈产业化时点的技术都是耍流氓。电化学储能要支持到底,千万不要分散精力,自己拆自己台。

碳中和概念非常火,投资市场也纷纷跟风出现了一批“氢能概念股”、“水电概念股”、“风电概念股”,甚至还有“核电概念股”。

趋势投资时代,一个产业繁荣,并不意味着所有跟风者都受益。看懂产业,找到产业核心的投资标的,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氢能是科学理论层面看似非常美好。氢气为能量来源,排出物是水。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也与中国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契合。

但是,对于氢能源汽车,我们一向的态度是坚决反对。

不管发不发展氢能源技术,电动车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氢能源撑死是大车厂的储备技术,或者做一些大型交通工具的试点。

虽然氢能源电池一开始的时候只比锂电池技术产业化慢了一点儿,但随着锂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各类高校、研究院、企业研发部门的资源都向提升锂电池的性能倾斜,氢能源技术的发展就会大大落后了。就算出现一两家all in氢能的汽车公司,整个产业也不会为止做配套了。

今天一连串氢能源的问题都在提醒我们,中国好不容易扶植起来一个电动车产业,必须要持续扶植,集中所有的产业力量和资源,加大投入、不断取得突破。政策上千万不要搞什么氢能源,自己拆自己台。


3. 你在拼命扩产上量的时候,不要忽视了突然冒出来的新技术,对现有技术进行降维打击。

欧盟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碳达峰,美国、日本在2007年、2012年相继实现碳达峰,中国要在2030年碳达峰,从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比发达国家少了20至40年,也无法通过将工业制造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模式实现碳排放降低。

所以中国只有“华山一条路”——能源结构转型。从煤炭这样的化石能源,向光伏、风电非化石能源转移。这也是中国优势的体现:通过扩产来上量,实现降价。

中国进入一个加速规模建设期。光伏产业的主要玩家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保利协鑫都在纷纷投入巨额光伏产线,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光伏产业需求,加速建设。从晶硅的提纯到硅片的制造,到完整的光伏组件产品的制造都在上量。

但是除了能源结构以外,靠提升科技水平来降低成本的,更值得关注。 

如今大型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时间最长四小时,比尔盖茨投资的Form Energy研发的电池技术能够把放电时间延长到几天,预计在2025年实现量产。

美国硅晶制造商1366和太阳能薄膜First Solar正开展合作,研发全新的硅片产品,极大提高太阳能能量的吸收效率。如果能够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在成本优势和性能表现上大大超过今天的单晶硅。

2019年,新兴的能源环保产业获得了360亿美元的VC投资,其中有50%流入了美国。从今年开始,资本的投入还会不断加速。

图片



4. 监管的规范性,决定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持续繁荣。

2021年1月1日,我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交易,主要交易产品就是碳排放配额。

2021年年中,中国将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助力中国加速实现碳中和。

碳交易,是将碳排放配额作为一种商品,建立相应的市场进行交易来买进卖出,以此来控制碳排放。

碳排放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碳排放额和CCER(自愿减排量)。

碳排放额由政府发放给企业,企业用不完的额度可以在市场上买卖;CCER来自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比如光伏发电站实现的减排量用来交易,1单位CCER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

从国外的经验看,碳排放交易确实是可以变成一个商业行为的。 

在国外已经有了很成熟的碳交易模式,比如像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高排放企业购买配额产生成本,而低排放企业则出售配额则可获得收益,这个市场就可以活跃起来。

要让碳排放交易能够持续繁荣,最重要的是监管到位。第三方监管者有各种手段让碳排放严格执行,彻底杜绝企业偷偷排放的行为。

此外,碳排放交易还需要严格的制度。比如一家企业一旦承诺我的排放总量以后,以后逐年只能递减,不能增加。制度的制定只有严格实施才会有效。

图片



5. 拜登上台,大资本进入中国,中国将迎来能源技术变革的洗礼。

拜登主张: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确保美国在2035年前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这其中蕴含着中国机会:污染治理会迅速产业化,大资本必将涌入中国,新技术、新产业将迅速发展。

而在污染治理上,国外在污染治理上其实经验更丰富,中国的污染治理有很多不错的企业,能够与更多的外资企业合作一起来开拓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其中一个可以预见的产业就是电池回收。当动力电池使用寿命耗尽时,就会进入报废阶段。妥善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虽然国内也有一批初创的电池回收企业,但整个产业还没有完全规模化。在政府补贴扶持动力电池回收的政策、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整个产业链会得到完善。

全球化时代,更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国际有一批环保企业会来, 甚至会带着国际资本来,这是碳中和浪潮中的全球化机遇,中国也要做好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的洗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