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挣 扎——《西京故事》读后

 新用户7771xieo 2021-04-18

挣 扎——《西京故事》读后

作者 ▏ 刘小革

城乡差别在这里凸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较量,进城农民在这里挣扎。这是小说《西京故事》给予我最强烈的感受。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有多少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怀揣各种梦想,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结果肯定是多元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他们的命运都有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会一帆风顺,必然经历各种痛苦和艰辛,有许多故事发生。

关注小人物的人生悲欢,是陕西作家陈彦一贯的创作态度。他的《西京故事》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在这部书中,作家满怀悲悯之情讲述农民罗天福一家在都市泥沼之中苦苦挣扎,求生存,求发展的经历。透过他们一家的种种遭遇,我们看到的绝不只是这一个家庭的命运,而是众多进城农民生活在城市底层的状况。

曾经的民办教师和村支书的罗天福,在他偏僻的家乡塔云山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这种尊敬,不仅因为他是家乡最有学问的人,更因为他家竟然养育出了两个大学生。女儿罗甲秀与儿子罗甲成先后都考入了西京城最好的大学。

然而,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羡慕、赞扬和祝贺,给罗天福带来的心灵愉悦与自豪感,很快就被现实困境所淹没。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就是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老家塔云山的土地上,无论如何用锄头是刨不出这笔巨额款的。因此,儿子考上大学后,年过半百的罗天福,不得不将80多岁的老母亲留在乡下,自己和妻子陪同儿女到西京,想凭着打千层饼的手艺在城市的夹缝里挤出一条活路,用以支撑孩子们的学费。

然而,他想不到,从进城的那天起,他就陷入了城市的泥潭,陷入了城乡巨大的物质差别和城乡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之中。

罗天福是一个坚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人物。他认定的道理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忠孝,仁义、诚信。他原本可以用老辈人留下的两棵老紫薇树换来几十甚至上百万元钱,轻松地供养儿女上学。但他认为卖紫薇树就是出卖老祖宗,老紫薇树就是他罗家的老祖宗,是罗家的灵魂,绝对不能用来换钱。因此,他宁可将年迈的老母亲留在山村看守着老紫薇树,而自己去西京这个前途未卜的城市为儿女挣读书钱。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依然严格遵循仁义诚信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当然没有错。可是,他哪里能料到,这个城市是不讲道德的,是任意践踏道德的!

可悲的是他又只认道德不懂法律,不懂得在现代城市的环境里,应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当他无端被人打断腰,严重影响到他谋生时,本来是至少需要十几万元的赔偿费。而且责任方是国有企业,也完全能够支付。但他却以“仁”待人,大发慈悲,无原则的宽容,只要了5000元赔偿,这让责任方也感到不可思议。

可反过来,别人对他可没那么仁义。他儿子为保护姐姐不受人欺负误伤了对方,而且仅仅是一点小伤,从法律的角度看也应该算是正当防卫。他却认为只要动了手,就是儿子的错,就应赔偿别人。从没想过应依靠法律来解决这样的纠纷。这种城乡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不管有理无理,总是被欺负。而且又因为他内心坚守仁义诚信的道德标准,虽然贫穷,却心存高洁。

因此,对女房东污蔑他偷了一双拖鞋他也会如受酷刑般难受,内心充满煎熬。更因此当躲在暗处的竞争对手用最下流的手段对他在品行上进行恶毒诽谤,说他的千层饼含罂粟壳时,他更痛苦得如万箭穿心,痛心自己坚守的诚信如此不堪一击。

他实在不能理解,自己本本分分,处处与人为善,怎么会有人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深仇大恨,要将自己置于死地呢?他完全不知所措,彻底被击垮。如果他能依靠法律,这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折磨原本是多少可以减轻一些的。

从罗天福身上我们看到,城乡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才是横亘在进城农民面前最大的鸿沟。另外,进城农民不讲卫生,在集居随地大小便等陋习也是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也是造成城市人嫌弃农民的原因。

再说罗天福的一双儿女,都是学习的尖子。但在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就逼得他们几乎随时可能精神崩溃。好在姐姐罗甲秀能正视自己客观的社会地位,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原生家庭的贫穷。她在精神上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文化,善良、孝顺、自强。同时她又在努力适应城市的现代文明,因此她并不因为贫穷而自卑,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改变着人生。

她比弟弟早两年考进大学,靠当家教,甚至捡垃圾来挣生活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而最可贵的是在毕业就失业的残酷现实面前,她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创业,把父亲传给的千层饼打造成为了一个品牌——“罗家千层饼”,在西京开成了连锁店,还解决了和她一样的一些农村同学的就业。很显然,她是农村孩子进城市后自强不息最终融入城市的典型。

但是,并非所有进城的农家孩子都有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有很多的是如弟弟罗甲成那样脆弱。

罗甲成一向引为自豪的就是学习优秀,在大学也总是考全班第一。但是,他很快就感受到,在大学同学中,分数高低根本不重要,金钱才是维护人格尊严的法宝。同学中除了班长童薇薇外,没有人因为他考试第一就高看他、尊重他。最刺激他自尊的是他和同学们的经济条件存在天壤之别,这样的差距,不是靠分数能抹平的。因此,强烈的自卑心理在他内心迅速滋长,而内心的自卑又外化为表面的极度自尊。他努力维护这可怜的自尊,有意疏远同学,将周围的同学都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就更增加了与同学们的隔阂。

因为自卑,就特别敏感,随时随地认为城里同学对他十分蔑视。为维护所谓自尊,他发现姐姐拾垃圾后,不但不为姐姐的自强而感动,反而认为姐姐给他丢脸了,威胁姐姐如果再拾垃圾他就退学。

同室的富二代同学丢了一万元,他就感觉所有人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他,他受不了这样的侮辱,急切希望能找出真正的小偷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偏偏人家又说不查了,一万元在人家那里,根本不不值一提,随便一顿饭都不止这个数。而在他家,一万元要靠父母多少个日子起早贪黑,打出多少个千层饼才能挣出来啊!他心里实在难以平衡,仇富心理一天天增长。

而当他回家看到父亲对城里人的种种发难折磨甚至侮辱忍气吞声时,又不懂得这都是为了他们,非但不感恩父母,反而认为父亲太没有骨气,丧失了人格,从而看不起父亲,因此他与家庭也格格不入。于是,罗甲成的唯一的精神支撑就只剩下班长童薇薇了。

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生,是很多同学追求的对象,但她都拒绝了,反而是对罗甲成一直是很友好。罗甲成就把这种友谊错当成了可以追求的爱情,天真地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就有追求童薇薇的资本。

实际上,童薇薇对他的感情单纯是那种从她父亲童教授那里承袭的对有才华的贫困学生的人道关怀。这种人道关怀虽然是真诚善良的,但说到底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童薇薇不可能对罗甲成产生男女之情。况且罗甲成除了学习成绩好,也的确不具备让一个优秀女生爱慕的诸多品质。因此,童薇薇为避免罗甲成误会,无奈只好表明了对他的态度。

罗甲成知道真相后,如天塌地陷,彻底崩溃了。恰好这时他姐姐以优异成绩毕业却因没有人脉而在城里找不到工作,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罗甲成从小树立的读书能改变命运的美梦破灭了!正应了那句 “理想是丰富的,现实是骨感的。”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他选择逃避,躲进了煤矿深井,想用自然界的黑暗来掩饰现实的黑暗。

罗甲成的遭遇让读者联想到当年的马加爵事件,城乡差别造成的心理变态,是很容易让人走向极端的。还好,罗甲成没有,他最终被家人的爱所挽救。

这种爱,也来自于社会。作者描写了一段平时看不起他的同学们在他失踪后的心理。每一个同学都是真心地担心他走上自杀的绝路,都在真诚地反思,都认为自己对罗甲成出走负有不可推推卸的责任。而童薇薇更是自责加痛苦,她觉得是自己亲手把罗甲成推上了绝路。所以,当罗甲成被他父亲找回来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冲上去拥抱他,向他真心道歉,童薇薇更是激动得泣不成声。

小说的结尾是罗甲成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前面的道路,是要向姐姐那样,不是对城市怀敌视心态,而是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城市环境,与城市达成和解,最终在城市站稳脚跟。而他们的父亲,拖着被城市从身体和精神上打垮的双重伤痛,回到老家塔云山,继续守护的两棵老紫薇树,守护心中的传统文化。

作者还塑造了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是这些人,构成了罗天福一家在城市的生存环境。与他们关系最直接的是房东,女房东郑阳娇刁钻蛮横,是对罗天福最大的伤害者。而男房东西门锁虽然通情达理,却对老婆的凶狠也无可奈何。幸而有神秘的欧阳老人总是在关键时候给罗天福心灵上极大的抚慰,最后才知他本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当代城市文化的践行者。还有街道和社区领导,派出所干警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助罗天福度过难关。

因此,我们也看到,城市对农民,并不完全是鄙视和冷漠,也有包容和温情。

掩卷静思,作者似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农民进城后怎样才能克服城乡经济和文化差异带来痛苦,经过苦苦挣扎达到的涅槃,达到人格的升华与再造,最后能融入城市?

读者无论是进城的农村人,还是原生的城市人,在城乡大融合中,自己该怎么做呢?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