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南容三复白圭(11-6)

 经义工坊 2021-04-18

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永远无法收回,一旦说错更是难以挽回。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三复:反复诵读。三,指其多。
白圭:一种珍贵的晶莹之玉。这里指《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可以磨掉,言论中的错误却无法挽回,告诫人们言语表达一定要谨慎。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我国自古有许多关于谨慎言语的格言,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生活中人际交往如此,治国理政更是如此,特别是遇到重大事情,代表一个国家讲话的时候,一句错话,轻则两国交恶,重则两国交兵,后果不堪设想。

南容是孔子的弟子。《大戴礼·卫将军文子》记载:“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不离仁义,对于《诗经》“白圭之玷,尚可磨也”诗句牢记于心,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多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就是宫绍(南容)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孝经》曰:“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作为君子应该做到所言合于大道,所行皆是利他,为人处世受到尊重,行为可以效法,仪容符合规矩,抉择不违礼法,以此作为百姓的楷模。所以百姓敬畏而又爱戴他,并把他当做学习的榜样。所以君子能以德化人,政令通行无阻。这就如《诗经·曹风·鸠》所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是为政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言思可道”就是所言之“道”必须符合“仁义”,君子言传身教,百姓自然受到感召,进而不言而教、不令而行。孔子将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是因为南容有仁厚、谨慎的德行,可以为侄女找到一个放心的归宿,让侄女一生幸福。这既是对南容的高度信任和赞许,更是孔子对谨慎言语这一品行的极力推崇,以此期望并推动为政者尊礼守礼、克己复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