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挖空练习:沈括、田昼(含解析)

 wenxuefeng360 2021-04-18

【原题呈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4分)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4分)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3分)

图片
图片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沐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制,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沈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写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的仪式举行祭礼,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俗商贩,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和天文仪器,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来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参杂使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部分,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戎有问题提出,就回头叫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鬼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路坦直曲折的状况,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作《使契丹图抄》上。被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调色板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沈)括字存中,以(因为)父任(父荫)为(担任)沭阳主簿。县依(靠着)沭水,乃(是)职方氏所书(写)“浸曰沂、沭”者,故迹(以前的河道)漫为污泽,括新(重新修筑)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上等田地)七千顷。擢进士第,编校(编辑校对)昭文书籍,为(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按照旧例),三岁(年)郊丘之制,有司(有关部门)按籍(典籍)而行,藏其(典籍)副(副本),吏沿以(来)干利(谋取私利)。括考(考订)礼沿革,为(写)书曰《南郊式》。即(就)诏令点检事务,执(按照)新式从事,所省(节省费用)万计,神宗称善(好)。迁(升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天文历算官员)皆市井庸贩(庸俗商贩),法象图器(天文现象、天文图像、天文仪器),大抵(大都)漫不知。括始(开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上献)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采用施行)。加(加官)史馆检讨。辽萧禧来理(处理)河东黄嵬地,留馆(馆舍)不肯辞,曰:“必(一定)得请而后反(返回)。”帝遣括往聘(古时国与国遣使访问)。括诣(到)枢密院阅(查阅)故牍(以前档案),得顷岁(昔年)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边界),今所争盖(表推测)三十里远,表(上表)论之。帝以(在)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召见答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探究)本末(原委),几(几乎)误国事。”命以(把)画图(地图)示(给……看)禧,禧议始(才)屈(感到理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朝廷),契丹相(宰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预先)使吏士诵(记熟)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回头)吏举(列举)以答。他日(另一天)复(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无法)应,谩(轻蔑,没有礼貌)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轻易)绝(断绝)好(友好关系)乎?”括曰:“师(军队)直(正义)为壮(强大),曲(理屈)为老(衰弱)。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重大信约),以(用)威用(役使)其民(百姓),非(不是)我朝之不利也。”凡(总共)六会(会谈),契丹知不可夺(改变),遂舍(放弃)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才)还在道图(画)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人心)之向背为(作)《使契丹图抄》上之拜(被授予)翰林学士权(代理)三司使。括博学(学识广博)善(擅长)文(写文章),于(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通晓),皆有所论著。又纪(记录)平日与宾客言者为(写)《笔谈》,多载朝廷故实(典故、事实)、旧(旧臣)出处(情况),传(流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正确标点为: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C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和“加”意思不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一直沿用至今”不当。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不代表有沿用至今的意思)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4分)
(1)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共4分。“以”“召对”“本末”“几”各1分)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4分)
(2)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自己的百姓,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共4分。“大信”“威”“用”“非”各1分)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3分)
14.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
②不惧威胁,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
③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共3分,每点1分)
【原题呈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颍昌,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颍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辈: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B.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C.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D.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B.赐对,赐有赏赐之意,对则指应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
C.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简就成了书札或信笺的代称;折简在文中指裁纸写信。
D.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常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
B.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高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
C.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深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
D.田昼崇尚气节,体恤百姓。宰相笼络,他不屈不从;发生瘟疫,他带医为民疗治;白日飞升看似荒诞,却体现了百姓的感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5分)


(2)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3分)


14.为什么田昼得知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却“喜甚”?(3分)
 
【调色板解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志完是邹浩的字)者,教授(文学常识:学管,负责教学)颍昌,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因为)得承君,故(所以)遇事辄(就)自激励(用承君激励自己)(12A)。元符(年号)间,承君监(监管)京城门。一日报(报告)上召志完,承君为(替)之喜(12B。又一日,报志完赐对(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承君益(更加)喜(12B)。监门法(依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授予官职)言官,承君始(开始)望(盼望)志完矣,志完遣(派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10 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12B)为(为了)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对)志完,志完折简(写信)谢(道歉)承君,辞(言辞)甚苦,因(于是)约相见。承君曰:“斯(这)尚(还)有所畏(敬畏),未可绝(绝交)也。”趣(通促,赶紧)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赞同)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对待)群臣,未尝假以声色(和颜悦色),独于某若(好像)喜(欢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全,都)言,意欲使上益(更加)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好处)也。”承君许(赞同)之。既而(不久)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一天天)变更(变化),承君谢病(称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14)(12C不是当面说,而是对着自己的子侄辈说)。”又一日,志完以(用)书约承君会(于)颍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12C),亟(赶紧)往,志完具(详细)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鲁莽)矣。上初不怒也,某因(于是)奏曰:'臣即(就要)死,不复望清光(代指皇帝)矣。’下殿拜辞(告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面色凝重的样子)若(好像)有所思也。明日(第二天)得罪(获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假如)志完隐默(沉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出汗),五日死矣,岂(难道)独(只有)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因为)此举自满(通懑,苦闷,愤懑),士所当为者,未止(只)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于是)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使……屈服)(12D)除(授予官职)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每天)自挟(带着)医,户(每户)问病者,药之良勤(12D)。一日小病不出,正昼(白天),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12D),死矣。或(有人)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辈: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B.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C.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D.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解析】先找不同点,一处在“除”和“言”之间需不需要分开,一处在“见”和“承君”需不需要分开,“言官”是“除”的宾语,因此不能分开;“承君”是“见”的宾语,因此不能分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B.赐对,赐有赏赐之意,对则指应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赐对,是指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C.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简就成了书札或信笺的代称;折简在文中指裁纸写信。
D.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常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
B.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高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
C.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深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当面不对,是在子侄面前说的)
D.田昼崇尚气节,体恤百姓。宰相笼络,他不屈不从;发生瘟疫,他带医为民疗治;白日飞升看似荒诞,却体现了百姓的感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者何如?今君何官?”(5分)
【答案】(1)(田昼)急忙去会见邹志完,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5分。“趣”“平生”“许”“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愿君无以此举自,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3分)
【答案】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3分。每句1分)
14.为什么田昼得知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却“喜甚”?(3分)
【答案】.因为邹浩正直、忠诚,尽到了言官的职责。(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前文可以看出,废立皇后的事发生之后,田昼说:“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由此可知,如果这一次邹浩再不进言,田昼就要跟他的绝交,因为邹浩身为言官,向皇帝谏言就是他的职责,而他因为胆怯,一直不说,邹浩对此感到非常的失望,后来,邹浩谏言但是获罪,因此他很高兴,因为朋友尽到了身为言官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