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p2

恩和,几乎每家木刻楞门口都挂着一块椭圆形木招牌。上面刻着“喀秋莎之家”、“瓦西里之家”等等俄罗斯姓名。这便是恩和的俄罗斯家庭旅馆。 除了家庭旅馆,还有实力更强一些、条件可能更优越一些的宾馆,例如村口的“奔鸟如家”和村后哈乌尔河桥边的“乡村俱乐部”。 p3 
p4

p5
 但,来到恩和,就是要体验一下俄罗斯家庭文化的。个人以为,住在家庭旅馆才是靠谱的。 根据网上和博友的介绍,有几家是比较有名的。其中一家叫“果佩珍”。 我们决定先到果佩珍家看看。绕着村里几圈,问了好些个人,好容易才摸到她家。后来看牌子才知道我们为何找不到了。她家的牌子不叫果佩珍,电话也不一样了。这里替她更正一下:是“玛璐夏之家”。 p6 进去看了一下,虽然她家硬件条件不是太好,但因为她特殊的故事,我还是决定住她家。但可惜的是,她家房间供暖出了问题——这对于我是首要条件,因为老人不能冻着。
p7 (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整洁) p8 (这就是饱经风霜的果佩珍老人)
p9 (老人的儿媳和孙子)
p10 (屋内陈设)
p11 (屋里一角)
惜别果佩珍家,陆陆续续又看了几家。村子里正大兴土木,翻新和建造家庭旅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无意间,来到村后小桥边教堂前的一家。透过木栅拉门,一座蓝与白勾勒出的漂亮院落一下吸引住了我:阳光把木质屋体晒成了金黄古铜色;一张长条木桌让人有坐在那里晒太阳喝茶的冲动;二层木楼上面的蓝色小窗;被小碎花点缀的窗口,以及从屋后探出头来的教堂尖顶......一切都如童话般叫人不得不喜欢。 就这样与柳芭家一见钟情了!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两位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在喝茶聊天。其中一位明显俄罗斯脸庞的便是柳芭,另一位是她嫂子。后来得知,嫂子也开着一家客栈,叫“知青旅馆”。她是呼和浩特人,是恩和插队知青,在此安家落户30多年了。 熟悉了以后,柳芭告诉我,这天中午是她难得的清闲时刻,和嫂子拉拉呱、喝喝茶。柳芭家在额尔古纳市。除了经营家庭旅馆,一年之中大半时间是在俄罗斯做旅游生意:带团、导游、翻译、票务......柳芭告诉我,在那里,很苦。和一位俄罗斯老太太一起挤在一间狭小的小屋里。“放着家里一大套房住不上!”柳芭常常自嘲。 每年8~~10月回到恩和,接待游客,还要修缮出新房屋。只有过年的那一个月可以休息一下。随即,又是周而复始地奔波操劳...... p26  
后院、菜园子,收拾得妥妥贴贴利利落落—— p28 
p29

p30
 p31

房间更没得说,干净、整洁。床单绝对有一股太阳的味道—— p32
 p33 
炉子烧着后,火墙可以同时温暖两间房子—— p34

连细节都是如此讲究—— p35
 说到讲究,特别审美方面,真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关。即便在二战、卫国战争期间,吃不上面包、喝不上牛奶,俄罗斯人依然会在自家窗台摆上一盆鲜花......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吧! 或者说是一种习惯吧。走过很多地方,住过不少客栈。但,没有几家如柳芭家这般讲究。 p36 
p37 院里还有一个俄式桑拿房
p38

更难得厨房一尘不染、整齐有序—— p39 
p40
 p41 精致的炊具
p42

选择柳芭家,除了环境好、房屋美、设施全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见到柳芭,俺就感觉她的厨艺不会差。在外,住宿相对好选择,但饭菜是否可口,那就要靠感觉了。怎么感觉?真还说不清呢。我想基础是自己要是个热爱厨房的人吧!这样才能像狗鼻子一样,嗅出对方同样的气息吧!哈哈! 果然,柳芭不负我望。尤其俄式大餐,那叫一个棒啊!太棒了!胜过俺以往吃过的所有西餐!非常地道! p43  柳芭特地为我用柴火烧这顿饭。现在基本都用煤气炉灶了。
p44

p45
 手工牛肉丸子 p46 
加入土豆条,味道好极了! p47
罗宋汤。一锅全部喝完。
p48
偶最爱的沙拉哦!
p49 爽口的酸黄瓜
p50
除了牛肉饼(数量太多),其余全部消灭。不够还可以免费续添。
p51  p52 吃饱喝足了,研究一下后面行程的战略战术。
p53

早餐自制的面包、蓝莓酱。尤其牛奶,浓郁香醇之极啊! p54
p55 餐后水果:柳芭自己种的。
柳芭的丈夫在客运公司上班。同时也常带团去俄罗斯,譬如贝加尔湖等地。第二天他便又要去俄罗斯了。 晚上,一阵风似的进来一位大美女。原来是柳芭在海拉尔的表妹过来帮忙了。 p56  顾不上休息,表妹又一阵风似的在厨房里忙活上了——
p57
 p58  准备牛肉丸子 p59 喜欢她们即便做家务也讲究地穿着漂亮的花边白色围裙(自己做的)。 戴着墨镜切洋葱。表妹爽朗地笑着:看看我酷不酷啊? p60
姐妹俩不停歇地忙碌着。
p61 柳芭的帅老公 p62
 尽管奔波一天,刚把海拉尔的妹妹接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出发了。但帅哥一点也不闲着,又撸起袖子,为我们桑拿房生火呢。 p63
这个俄式桑拿房也是自己建的
桑拿房分为内外两小间。这是外间换衣处——
p64 
这是里间桑拿蒸房—— p65 
p66
 p67
这个“汽油桶”就是桑拿锅炉。这是柳芭老公专门从俄罗斯带回来的。
p68

我和大锅在桑拿房体验了一把:着实给力!蒸得人仿佛“新生”了一般。大锅只喊爽,说把前两天肠胃炎的毒素排掉了!他说此刻有个心愿——未等他说完,肚里的“虫”替他说出来了:裸奔!哈哈!想起芬兰的一幅画面:冰天雪地里,一群赤身裸体的人一边蒸着桑拿,一边用树枝相互抽打着...... p69
 夜晚的恩和不出所料地被澄澈的星河和皎月呵护着。
静,连风声都没有。偶尔,传来一阵狗吠声。 p70
 柳芭家灯火通明,显示出这个勤劳又聪明的家庭的富足和红火。
p71

要走了,再好好地享受一下恩和的阳光吧。 p72  p73
 p74

恩和人相互之间非常友好。平和、包容。虽然都开着客栈,但绝无生意人之间的嫉妒、倾轧。 这是果佩珍家的儿媳串门来了—— p75 
柳芭家的老照片—— p80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额尔古纳河被划定为中俄边界,但在这个条约签订之前,俄国人已经越过额尔古纳河在南岸放牧、开垦、淘金了。条约签订之后,俄国人撤离了他们的军队,拆除了军事堡垒,但数千淘金人员依然活跃在中国的领土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更多的俄国人涌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来自山东、河北、天津等省份的“闯关东”者逐渐来到此地,其中的大部分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在两个民族聚居的一百多年间,许多俄罗斯姑娘成了中国淘金工人的妻子。此外,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不少俄国人以及在俄国的中国移民也携带着他们的俄罗斯妻子回到国内,定居在恩和乡及其附近的土地上。 柳芭的爷爷和姥爷也是当年从山东和河北闯关东过来的淘金者,分别娶了两位俄罗斯姑娘,在此定居生活、繁衍后代。 p81

p82

p83

p84
 p85
柳芭的结婚照(上图) 年轻时的柳芭老公(下图) p86

p87 
p88
和乐的俄罗斯民族大家庭
p89
这把三角琴挂在墙上。 我问,还弹吗?柳芭说,空闲时老公会弹。
柳芭家的老照片和三角琴都尘封在他们自己的卧室里。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游客来恩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建议她把这些照片挂在客人的房间和餐厅。 恩和不大。客观地说,自然景观并无多少过人之处,整体比较单调,甚而杂乱。多数游人都只在此停留一夜,第二天一早便离开了。 恩和的旅游资源和魅力其实在于它的特殊历史和每个俄罗斯家庭的故事。 有人说,在额尔古纳河边,俄罗斯姑娘用蓝色眼睛的爱情凝成了中国十佳魅力名镇——俄罗斯民族乡!
恩和,想长久地留住游客,可能还要在进一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周围室韦、临江等类似俄罗斯民族乡,如何更具特色和竞争力?而这个是需要政府花力气做的。因为仅仅靠每个家庭每个个体自己做是较吃力的。 后面在临江,感触更深。 p90
 再见恩和!再见柳芭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