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的两首禅诗,静穆里显雄浑,淳厚中见安谧

 12345csdms 2021-04-18

2020-02-01

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难,有些事情需要人们亲身体验,有些事情则必须用心感悟。但禅宗主张适意无为,勿须苦苦打坐诵经,也不必整日修行面壁。佛学参悟不是涓涓细流、慢慢冲洗,却更像突如其来、势如迅雷。

图片

传说日照禅师喜欢游山玩水,有一天他在山中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身边的两位侍者却为一棵大树的树龄及名称发生了争论。他们互不相让、面红耳赤,最后只好让大师评理。大师却说,我耳聋眼花,还是随它去吧!这种无聊的争执只会扰乱思绪,不如一切随缘,感悟天人合一的自在悠闲。

禅宗认为,尘世龌龊不净,必须“时时勤拂试,莫使染尘埃。”而拂拭的过程就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下面介绍朱熹的两首禅诗,静穆里显雄浑,淳厚中见安谧。

图片

偶题(其一)

宋代: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图片

诗人静观山水,描写眼前景物,“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门外的青山上,草木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像戴着头巾,终日云遮雾绕。首句先说结果,次句道明原因,逆入手法更显波澜起伏。

“青山”堆“翠紫”,诗人偏重描写颜色的渐变过程,仿佛道家的朱砂变成汞,鲜明颜色逐渐改变,功夫亦自在其中。因为终日打坐,才得出“门外青山翠紫堆”的独到感悟与认知。

图片

后两句描写云雨变幻,“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 处来。”人们只知雨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却不知云从哪里来。世事无常,佛家以静观和虚空的妙悟,排遣尘世的纷扰。看青成紫、云雨翻复,只是静观的表层禅意。禅宗不需推理判断,任凭目中所见、心物化一,却可以感悟大自然的玄妙。

图片

偶题(其二)

宋代:朱熹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这首诗描写山泉瀑布,却深藏机锋。首二句气势磅礴,“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万斛飞泉劈山斩石,汹涌呼啸着,奔出苍翠峡谷,如奔雷闪电,所向披靡。这种咆哮的场面是有悖释家寂、空、净的佛法宗旨,似乎并无禅理禅趣。

图片

但前两句正是为后两句的境界作铺垫渲染,制造先声夺人的效果,“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断枝枯草没有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飘荡,可以感到一股清幽的禅趣扑面而来。

图片

纵观朱熹的这两禅诗,看似吟咏自然风物,却深寓禅机、形象生动。第一首诗写坐禅,透露已入禅定的机锋,正是凝心入定的境界,气象静穆中显雄浑、境界淳厚中见安谧。

第二首诗写飞泉瀑布,将断梗枯槎等杂物荡涤尽净,只留下澄洁幽寒的一川碧水,则是住心看净的境界,禅学精髓被理学大师消化接受、并付诸形象,并暗示顿悟的法相。全诗浑然天成,自然淡雅,不著一字,却尽得风流,让后世读者在欣赏大师不朽作品的同时,也懂得了一些禅宗的思想。

上一篇

朱熹的一篇短文,严谨豁达,读完少走一些弯路下一篇朱熹的一首七言古诗,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