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轻大家对拍摄祠堂建筑的避讳,先从广州陈家祠说起,让各位认识一下祠堂的魅力。2015年104万人次入馆创广州陈家祠历史新高,仅春节的7天假期里,就有5天超过1万人次。而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陈家祠保护面临三大难题:省内难觅高级别砖雕艺人(江浙的工艺师擅长的工艺与岭南砖也并不吻合。缺失的砖雕无法修补,日后也许只能依靠3D打印了),每年游客过百万人次设施损毁严重,地下施工“撼动”根基。 该祠坐北朝南,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砖木结构,内共有大小建筑19栋,总占地面积14980平方米。以建筑工艺著称。 陈家祠的砖雕以人物为主雕刻工艺难度较大,砖雕已经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目前广东省内的非遗传承人最高级别只有省级,从擅长的工艺来看也以花鸟为主,还没有看到和陈家祠工艺相当的砖雕传承人。 为了寻找砖雕工艺师,陈家祠的管理团队曾前往江浙等地考察砖雕工艺。由于岭南砖雕的工艺以挂线砖雕为主,每一个局部为独立的一块,拼凑组合成大图案,工艺之绝妙在于可以将拼接的线很好地隐藏起来而不被察觉。江浙的工艺师擅长的工艺,与岭南砖也并不吻合。 清新因地处粤西北山区,交通闭塞,自古先民逐水而居,多居山间小盆地,同族聚居,即便小姓氏也会有建有宗族祠堂,规模大小不一,从一进小屋到三进两院、中轴对称式布局,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也多亏了交通闭塞,思想较传统,才没像北方的祠堂在大文革的打击下祠堂建筑荡然无存。各小氏族带状聚居处,百米内便可以见到数间祠堂。 龙北黄氏大宗祠,有上百年的历史,三进两井,是清新县滨江地区现存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 大门前的人物木雕工艺精湛,在附近各镇中罕见。 下面介绍一下祠堂的历史、规制和风格特点。 祠堂建筑风格与特点鲜明: 有些祠堂大门前有泮池:即水池。泮池是采用过去学宫中礼仪性的设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泮池也能起到消防灭火的要求。 ![]() 如祠堂照壁是正对大门的一堵墙,大门和两边的侧门限定了祠堂门前广场的空间,按照风水学说。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筑内的“气”能够聚而不散,是很有讲究的。 ![]() 二、规模: ![]() “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这家梁公祠应该就是“八间头”吧。 ![]() 有如小陈家祠。 ![]() ![]() ![]() 享堂:用于家族议事,集会。 ![]() 气派的台阶,尽显奢华。 ![]() 享堂 ![]() ![]() 精美灰雕,以假乱真,引来真鸟。 ![]() 由于社会环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现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门和四周高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进门一天井,一间享堂。我还曾见过现代三层居民楼样式的祠堂,还真是大胆尝试,已与古祠堂规制脱轨。 ![]() 小姓氏也会建祠堂,凝聚人心。 ![]() 三、款式: ![]() ![]() 2、粱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种,其本质差异在于,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檩条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檩外,直接承托檩条是梁。梁的形态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为经过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结构。 ![]() 3、廊庑:有屋顶的通道,供通行、遮阳、防雨、休息、游憩之用。 ![]() ![]() ![]() ![]() ![]() 4、门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门窗隔扇、横披、支窗、帘架、单扇或双扇棋盘门,实榻大门、木顶隔、隔断,壁板、护墙板、木栏杆之类制作安装统属装修木作。 ![]() 仪门 ![]() ![]() 铜钱装饰 ![]() ![]() ![]() 五、装饰: ![]() 到明清两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使砖雕、木雕、石雕各具特点,石雕、砖雕主要作为外观装饰,集中使用在台基、大门或厅堂、山头、屋脊等处,木雕主要作为内檐装饰,特殊建筑装饰也使用鎏金技术。所以有的祠堂有花岗岩石柱,柱顶雕一石狮顶住桁条,石柱下座石墩上雕刻有蝙蝠、马鹿和丹顶鹤三种动物图案,寓意着福禄寿三星拱照。也有“龙凤呈祥”的石雕以及众多鸟鱼山水人物等壁画,都透出松鹤延年、吉庆有余、福寿双全等吉祥含义。 ![]() 灰雕 ![]() “龙凤呈祥”样式的正脊装饰较为罕见,多为“龙凤呈祥”。 ![]() ![]() 大幅灰雕 ![]() 山墙的小片砖雕。 ![]() 精美的木构件,一般位于屋檐下 ![]() 石雕基座乘木柱防潮防蛀。 ![]() 壁画 ![]() 有些壁画,雕刻上会注上有名气的作者的名字 ![]() 六、其它 ![]() ![]() ![]() 2、旗杆:这是因为建祠堂规制有一条:宗族中有四品以上官位的,才允许在祠堂门前竖立高大的旗杆。民国后改制,为百岁老人或为在海外经商、发家致富后对家乡祖国作出显著贡献者的表彰。所以有些名门望族祠堂大门前设有旗杆。 ![]() 3、牌坊:多为表示对先人的纪念,颂扬之情而立于祠庙大门前方的建筑物。 ![]() ![]() 4、牌坊正前方还筑有泮池,泮池即水池。是采用过去学宫中礼仪性的设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有实际意义就是消防灭火。 ![]() 5、匾额和柱楹:匾额与柱楹是祠堂建筑的点睛之处,语言简练,寓意深长,文采激扬,趣意盎然,特别是名人题写的匾额、柱楹尤为珍贵。 ![]() 题书匾额的是大名鼎鼎的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状元夏同和。夏同和字季平,号用清,又自号狮山山人,清代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他与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赵以炯、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以他贵为状元的身份为一间乡村祠堂题匾,可见当年黄氏家族的显赫。据说光绪丁未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夏同和游历广州,正在广州经商的黄氏家族老板重金聘请同窗好友夏状元为自己的祠堂题字,并亲自到中宿居剪彩。据查,夏同和在广东只题了三块牌匾,“愚轩黄公祠”乃其中之一,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 ![]() ![]() ![]() 在漫长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古建筑已所剩无多,祠堂更是支离零落。今天我们相逢盛世,富裕家族可以建筑祠堂,这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举,祠堂建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来 结构、外观、空间、装饰、装修及布局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继承祠堂建筑原有的建筑特征和特色。所以我认为祠堂作为古建筑应该按原有的祠堂建筑的规制和款式营造,从平面、外貌、细部、结构都要按传统方法,材料、工艺要求进行建造,一般最好不要改变。如今祠堂成了家族心灵的驿站。给人以特殊的关切和滋润,慰藉,给人以安全和安定感觉;祠堂里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神位,罗列代代显赫功名,是纪念堂;堂中天地悠悠,堂里香灯永续;堂中上下交融,堂里古今一体;庭、堂之间的台阶每一级都踏出整个家族的宗教和历史的感情,每一炷清香都隐隐熏出整个族群的期盼,我喜欢祠堂。由于中国古建筑浩无际涯的宽度很难搜罗尽致。只能略见一斑,此文只期望给青年人一点祠堂建筑的知识,目前新建祠堂是否要按照旧的规制和款式来建设,值得大家商榷。 ![]() 我还曾见过现代三层居民楼样式的祠堂,还真是大胆尝试,已与古祠堂规制脱轨。还有的是用混凝土仿梁柱结构的,省事的干脆一堵墙,上图算是高仿了,瓜柱还没承上檩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德彭家祠,号称小布达拉宫,有点像吧 ![]() ![]() ![]() ![]() ![]() ![]() ![]() ![]() ![]() ![]() ![]() ![]() ![]() ![]() ![]() ![]() ![]() ![]() 古村建制 ![]() ![]() ![]() ![]() ![]() ![]() ![]() ![]() 南宋朱熹在《家礼》设立祠堂制后,民间才有祠堂出现。直到明嘉靖年间(约1526年)才允许民间建联宗之祠堂。关于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同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准许祠堂款式建三间九架,三品以下官员只能建三间五架,这是法定的规制。但是庶民之家的祠堂建筑,往往突破朝廷的规制,表现出僭礼逾制的共同倾向。 |
|
来自: 我心飞翔gvqwh5 > 《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