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行汕頭老城區 重走少時上學路

 CqTreasure 2021-04-18

農曆新年前夕,我和太太一起回了一趟汕頭。由於這兩年疫症蔓延的原因,我們已經創紀錄的超過一年半有多時間沒有回來看看了。密集緊湊的探親訪友之間,我也特意抽空來到老城區小公園,重走了一遍小時候從家裡到上了半年的幼兒園,以及上小學和初中的路線。我會選沿路一些較少見諸媒體,然而又覺得有趣的地方來介紹,而上學路上還經過小公園和外馬路一帶的好多網紅景點,本文就不再復述啦。




乾泰厝內



小時候,我的家住在小公園旁邊的乾泰厝内,總是聽大人說,乾泰厝内是「富人厝」,可是我童年記憶裡的老屋卻是已經很破舊的了,後來看了一些文章的介紹,才知道乾泰厝内是早於清光绪18年(1892年)建成的,想想1860年汕頭才開埠,這裡應該是汕頭市區較早形成的街區之一了,這些百年老厝已經是超期服役的了。


乾泰厝内是一片擁有66幢厝,地基建築面積達3562平方米的大宅院,3條巷道成回形分佈,分別對應3個出入口,建有三個閘門,就像當代的封閉式小區一樣。最記得的就是小時候和鄰居夥伴同學們玩耍特別過癮,迂迴曲折的小巷、錯落有致的門樓,過年的時候分兩隊人馬用手持小煙花、小火箭炮對射,一發煙花從巷頭打到巷尾,非常難忘的好玩。


乾泰厝內有兩個不解之謎至今都讓我困惑,一個就是它的名字,從我祖父的書信中,我看到有寫「乾泰」的,亦都有寫「乾太」的,各類文章同樣是兩種寫法都有,不過我印象中童年見到最多的還是寫「乾泰」為多的,但在8-90年代初的一次更換門牌,以及翻新的閘門門匾上,卻都寫成了「乾太」,到底哪個正確,不知道有沒有知情人士可以解惑一下呢?

另一個困惑就是關於乾泰厝內最早的厝主到底是誰,我大概見到了至少三個說法,其中比較具體描述的有兩個,一個叫林朝陽,是清末地方官員,任潮州庵埠通判,據說是參與了和外方談判,最終確認由屬潮州府澄海縣轄下的汕頭埠為開埠通商口岸的要員。他最初在此地建大夫第,之後直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陸續擴建成為如今模樣。另一個說法就是汕頭開埠最初舉足輕重的紳商林應坤,他在汕頭開埠初期華洋雜處商賈雲集的盛況中,低價大舉購買韓江三角洲梅溪出海口「塗坪」(海濱灘塗)、「茭萣」(紅樹林)等荒地,進行房地產開發,積累了大量財富,乾泰厝內就是他買入土地起的私宅。

好在這兩個說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人都是福建安溪人,早年在汕頭開設「乾泰行」進行安溪鐵觀音茶葉生意,所以人稱「林乾泰」,私宅就叫「乾泰厝內」了,這是各種版本說法的最大公約數。



福安街



緊鄰乾泰厝內的西畔,出了閘門就是福安街,據記載,福安街也是林朝陽所創建,因為是福建安溪人,所以取名「福安」。


和乾泰厝內一樣,福安街是汕頭埠比較早形成的街區,在汕頭埠1905年開始有電燈之前,人們夜間出行要提燈籠,行鋪和居家門前要掛一盞燈籠,上寫鋪號或族望,宮廟祠堂祭祀慶典,也離不開燈籠。因此在福安街一帶形成製作燈籠的行業聚合地,人稱「燈籠街」。不過等到我懂事的時候,福安街的燈籠鋪已經無影無蹤了。


福安街往北連著信榮市,是我要去上幼兒園的必經之路,市場口這個鋪面是後來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才有私人打開外墻開鋪,做個體戶的是一個眼睛大大的中年男,祖母叫他「大目」,賣的還算鹵的可以的鵝肉。

走進市場裡的這個固定的大鋪頭,印象中就是當年計劃經濟年代國營供應的配給制豬肉鋪了,街坊大人們在店裡有來肉的時間段裡,就要憑每戶限量供應的豬肉票來這裡排隊割豬肉,誰和店員的關係好,當然就可以割到好點的肉了。

記得我上的幼兒園就在信榮市往五福路對面的金山街蓮溪里,不過我這次在附近已經認不出來具體位置了。因為我童年時候戶口是跟隨父母在外地,由於寄養在祖母這裡的原因,上幼兒園並不容易,我記得應該是找了對面鄰居一位在幼兒園當老師的關係,好不容易在臨上小學的最後半年,才有機會上了半個學期的幼兒園,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印象很深,比如節日的時候老師會給孩子們派用紅紙包著的紅雞蛋和糖果,老師也會教我們識字,我還記得那時我在家門口的地上用粉筆寫了「優秀」兩個字,受到鄰居們的交口稱讚的情境,那位對面鄰居老師晚飯後也會經常在門口和孩子們圍坐講故事,好多新奇的話題啟蒙了我們這班剛剛懂事的孩子。我也在幼兒園裡交到了至今仍保持聯繫的鄰居小夥伴,一直的好朋友。



杉排路



由福安街往西經過杉排街-永平路-杉排路,就是我上小學的必經之路。


先來說說杉排路,這是一條通往西堤碼頭的馬路,汕頭為什麼會是天選的開埠之地?理由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這片三角洲塭地是韓江支流梅溪和榕江出海口,是水路溝通韓榕練三江與南海大洋的交通樞紐來的。所以,來自韓江上游福建梅縣山區的重要建材「杉木」,成排在碼頭這裡集散堆積為「杉排塭」,隨著因港而生、由港成市,在1930年代鋪筑成為杉排街和杉排路,成行成市的繁華街道上,商行貨棧、工坊鋪面,客貨碼頭、行政機構林立。雖然我上小學的時候杉排路早已繁華退卻,不過在進入小學校門路口的這排騎樓一直都驕傲地屹立,讓我從小就對杉排路心生敬意。

與杉排路平行,一樣連通街市與碼頭的還有好幾條街道,例如南邊的通津街,顧名思義,就是通往渡口西堤四碼頭的街道,當年一樣商行林立,我祖父的「三美行」是英商卜內門田料的進口代理商,就座落於此街36號經營,我爸爸說,當時我家舊居就在通津街49號。關於通津街,我突然記起小時候祖母為了形容人家粗心大意一目十行,喜歡講從先生學來的一句笑話:「通津街」哩看做「道律術」「柯端某醬料」哩看做「何瑞其醫科」,(大概,有些唔記得了)。聲情並茂的讀出,逗得我咯咯咯的笑。



永平一小



我的小學就在這杉排路上的騎樓後面,我清楚記得,剛剛入學的時候是叫「杉排路小學」,但是很快就改叫「永平路第一小學」,原因不知道,但是學校東邊的確是比鄰永平路,當年汕頭埠的「第一津街」。


那時候隱約聽到大人會提到學校這裡是「新媽宮」,附近的巷道也都叫做新天后宮左巷右巷的,不過在小孩眼裏,只有教室和操場,從不見有新媽宮的。以海為生的東南沿海的人們,無不以對媽祖的崇拜為至要,可以沒有枋厝沒有蓬寮,但漁人可不可沒有媽宮!新媽宮是對應於升平路的老媽宮而言,相對於後者,新媽宮知道的人並不太多,老媽宮可是於「沙汕頭」創世紀元年時的第一片海灘沙脊上的第一批建築物了,現在得到非常好的保護,成為網紅景點,但新媽宮就於抗戰後成為警察分局,再成為永平路第一小學,到今天已不知所蹤。



舊公園



上文講述由乾泰厝內往西方向上小學的路,接著就來說我上初中一路往東的趣味點了。

乾泰厝內向東出了一巷的閘門,跨過同平路,我上學必經的一個街區叫做「舊公園」。網紅的「小公園」就如雷貫耳,它隔壁的舊公園又是什麼來頭啊?小時候經過,隱約覺得這裡都是些大門樓深宅院,唯獨不見有一點公園的痕跡。卻原來,舊公園大有來頭呢!



翻看1906年地圖,這裡豁然標著「惠潮嘉兵備道行台,鎮守使公署,洋務局」,足足是行政、外事、貿易三個職能機構的合署。原來,1860年汕頭開埠,大清於1868年為汕頭埠配置了這個次於省、高於州府的特別行政機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汕頭史上第一個副省級計劃單列的「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啊!從此,這裡誕生了對外開放、商貿發達的初代「經濟特區」,開創了與現代文明世界接軌的新紀元。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歷任行轅依然於此設立。至1921年,汕頭埠始與澄海分治,設立市政廳,率先成為具有現代概念上的「城市」,於是順理成章的更開風氣之先,在只有「官家」、「私邸」的舊有思維中引入了「公園」的概念,舊道台衙及門前曠地破天荒地開辟建設並命名為「第一公園」,雖然它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旋即由1928年落成的中山公園(大公園)和1934年興建的南生公司大樓外街區交匯處的中山紀念亭(小公園)所取代,不過,市民已將「舊公園」的名字賦予了它。


老輩們稱它是汕頭埠的「地心」,的確如此,舊公園地塊北溯韓江上游內陸,南望礐石通海達洋,左擁「老市」福合埕、茭萣鹽埕,右接乾泰厝內、福安街、仙喬里、太古南記、蓮溪里達官殷商私邸,周邊行鋪、銀莊、酒樓、中西醫及富麗堂皇的洋樓庭院環伺。


行文至此,突然發覺這裡不就是汕頭埠的第一中軸線嘛!看,舊公園往南就是萬商雲集的商業中心小公園、漳潮會館,再往南就是潮海關、太古碼頭,這由舊公園「地心」帶動的初代城市中軸,起碼去到30年代才由東面的中山公園-市政廳-礐石英領館組成的新中軸所取代。




雨傘街



穿過舊公園連接福合埕的一段街路俗稱雨傘街,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制作油紙傘的一條街,不過到我上學的時候就一把傘都見不到了,倒是童年時每次和祖母經過雨傘街時那間甜湯鋪讓我念念不忘,因為有我最愛的綠豆爽。


雨傘街中間與國平路交叉口旁,有間大觀園戲院,地方還是這個地方,可是當年肯定沒有這麼大的招牌,但是上演的潮劇團肯定都很大牌,祖母是非廣東潮劇一團出演的劇目不看的,我也跟著了解到一點鑑別好不好戲的能力,的確廣東潮劇團群星璀璨,洪妙、張長城、姚璇秋、方展榮、陳學希、孫小華⋯⋯如數家珍,更重要的是,我也對比過潮劇和京劇粵劇等劇種的台詞劇本,我總覺得潮劇寫的是好太多了,那一句句古風猶存的唱詞就像詩文一樣,讀來讓人賞心悅目。



福合埕



福合埕是汕頭的老市,也大市,所以小時候除了上學經過,平時若是大人要「做桌」加菜,就會吩咐我們去幫忙採辦,除了鮮活繁多的海貨讓人心花怒放之餘,福合埕最讓人記得的美食界歷史功勳當然就是誕生了紅遍天下的汕頭牛肉火鍋,關於這個可以參考我之前有一篇文章述及:

泡碗粿條 | 兼聊汕頭牛肉火鍋的出身

我這裡只想有圖有真相的告訴大家,那家創始的塗炭鋪前的牛肉丸粿條攤,就在這個位置附近。



嶺東同文學堂



上學經過外馬路上,有一所在當年就知道的汕頭很牛的小學名校:外馬路第三小學,每次經過都用一種仰視的眼光望一眼那紅墻內的舊式學堂建築物,不曾想過它的前身是更牛的開創新學的汕頭嶺東同文學堂。


說到清末民初的大轉折時代,欲行啓迪民智、接納現代先進文明之路,最關鍵的還是要從教育改革入門,汕頭通商之門既開,自然在引入新式教育之路是先行者。據載,1899年日本東亞同文會於省城廣州設立廣東東亞同文書院,同時,同文會會員林仔肩創辦汕頭同文學堂,楊魯、丘逢甲等創辦潮州嶺東同文學堂,廣州、潮州之後相繼解體,唯獨汕頭同文學堂一枝獨秀,林仔肩1901年5月邀請丘逢甲出任監督(校長),學堂在他主持之下大有起色,1902年改稱汕頭嶺東同文學堂。


林仔肩、丘逢甲等人,都是屬於那個時代康、梁維新陣營中思想開放、言論大膽的人物,新式學堂的出現與時代發展的需求十分合拍,同文學堂可謂群英薈萃、生源逾百。




番仔樓:日軍受降處



在外馬路轉入我初中的母校二中巷的巷口,有一座方形的三層神秘建築物,在我讀書的時候每次經過好像都是緊鎖門窗的,當時應該是閒置吧,門口也沒有招牌,不過從外表氣質看隱約覺得應該是很有故事的地方。


果不其然,前幾年終於知道了,這座被市民俗稱「番仔樓」的房子的確大有來頭。「1945年9月28日,國民革命軍第12集團軍中將副司令徐景唐奉命在汕頭市外馬路131號樓內主持日軍投降儀式,日軍23軍長田中久一中將的代表富田直亮少將在這裡簽署了駐汕日軍投降書」。難能可貴的是,目前全國的16個日本受降區僅剩下芷江、武漢、廣州和汕頭四處。汕頭址有幸得以基本完好地保留,只是靜靜地躺在歷史裡鮮有人知而已。

「日軍受降處」建於1894年,已逾百年歷史,由汕頭德國領事、法國天主教士、英國太古洋行等外國人合辦的「洋商會所」,作為國際聯歡社活動地點,這裡是在汕西方人的聯絡點。「番仔樓」上有會議室,有舞場、電影廳,樓後還有球場,不過球場已經不知所終了。汕頭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擁有眾多外國人投資服務外國人的場所是現實需求。



汕頭二中



上文說到汕頭教育開創新學的故事,其實除了本土力量,更多的是外國教會所創辦的教育機構,我初中的母校汕頭二中,就是於民國九年(1920年)由天主教汕頭教區法國籍主教實芳茂委派中國神父黃若望和教徒鄭子幼在東南亞募捐,民國十年(1921年)創辦,法國神父和敬謙兼任校長,全稱:私立若瑟初級中學,母校足足已經一百年了。後來,法國天主教會於1938年在此創建晨星女子中學。其對教師及學生的要求頗高,是潮汕地區一所貴族學校。


是啊,我感覺當年就像在教堂裡上的課,整個二中校園所有的教學樓都是有連廊相接的教會建築,最高的那層還有個鐘樓,我們有時候課間休息會溜上去玩。而校園周邊也都是天主教會的教堂等大型建築。


可惜的是,如今二中這些當時覺得很堅固的鋼筋水泥樓房,如今全部都被拆卸重建了,包括在二中巷口的這幢非常有標誌性的天主教堂,也被改建了,所以,找不到當年的模樣,我也就沒有心思按下快門了。


但是母校賦予給我的精神財富,在我心中卻是永恆不滅的。是那個多麼美好的80年代啊,連空氣中都釋放著被鬆綁的快感,人們憧憬著一切向好的樂觀情緒,我深深地記得,老師們在課堂上會快意恩仇地抒發著對剛剛過去的動盪人禍的傷痕和反思,一字一句間閃爍著對人性回歸和自由嚮往的光芒,這些場景都被我深深的烙記,是老師們播下了我所思所想的智慧種子,讓我有力量在今天的逆流中,堅守所愛。



從愚昧到文明



從過年前回汕到今天3個月來,斷斷續續,有空就寫上兩句,本來只是想記個流水帳,沒想到寫著寫著,竟然發現我小時候這段啟蒙成長的上學路,雖然經過的地方都不是什麼網紅景點,卻也是這座城市從洪荒時代混沌不清的愚昧中走出,以開放的姿態,真正意義上接納普世現代文明的探索之路。今天有狂妄者自絕於文明世界潮流,幻想有獨門秘笈可以另立門戶甚至取而代之,真該回頭走走來時的上學路,不然的話前面有個大坑誰都拉不住的。

歷史不停的反反覆覆,願我們可看清來路,服膺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