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3草书流派05上

 田牧 2021-04-18

  753草书流派05上﹝连绵草,狂草,张旭,怀素﹞

  

  这张表最后一行的草书流派,都属于“书风”这一类。所谓“书风”,指表达个人的风格。好像真书中欧体、禇体、颜体和柳体那样,主要是技法侧重不同。

  我从连绵草和游丝草讲起。顾名思义,连绵草追求的就是线条连绵不断,所以又称为一笔书,经常一笔写一行。

  

  你看王铎《唐人诗九首》(局部),这作品就是连绵草。通俗地说,就是书写过程中笔锋不离开纸面。王铎有些作品很长,我常想他是怎样写的,应该有人帮他拉纸,或者侧身去写。因为一笔要写很多字,每次点墨必定很多。有些地方似乎是一笔过,实际上是分笔相接的。

  一级课程讲过,笔画分为实笔和虚笔。实笔是一个字本来就有的笔画,不能不写。虚笔是笔锋运动的轨迹,可以不表现出来。偶然有一些牵丝可以接受,全部写出来就不好看。

  

  

  连绵草有一个先天的大问题,当断不断。把虚笔都写出来,就会造成圈眼。以一个简单的“人”字为例,黄色部分就是虚笔,写在纸上就有了一个圈眼。皇象、王羲之、智永这几个“人”字都没有圈眼。王献之这个有,但写得很小,不引人注目。

  

  一个“生”字,笔锋走过的道路可能是这样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线图,包括大圈和小圈,实笔和虚笔,如果每个字都这样写,结果就会产生大量的圈眼,使人眼花缭乱,颇有哗众取宠之感。

  章草往往分笔写,虚笔就消失了。高二适临《急就章》多了三个眼,味道跟皇象不同。如果有左右对称的圈眼,王羲之、智永往往抹去右眼。

  

  “断”在草书中是重要手段,可以创造节奏感。这跟音乐一样,有音符必须有休止符,否则不成调。

  

  明末清初,傅山、王铎不避圈眼,用笔一泻直下。如傅山这作品,圈眼很多,效果并不好。人说话也有停顿,说个不停就有气急败坏的感觉。而吐字清晰,善用停顿,给人稳重而自信的印象。

  一笔书,究竟是谁发明的?有人说是张芝,有人说是王献之,都没有实证。传说张芝草书《急就章》“皆一笔而成”,不可信。台北故宫的《大道帖》,或说是王羲之,或说是王献之,现在专家都认为是米芾临写的,最多不过五字连写。老米虽然一笔写多家,但圈眼很少、很小,显示出深厚的功力,比王铎、傅山水平高多了。

  

  至于游丝书,我在44课中介绍过。这是用一根细线来写连绵草,相当于用圆珠笔写。

  

  无论是连绵草还是游丝草,都不是改变草法,而是改变技法,把虚笔写出来而已。连绵草线条有轻重粗细,游丝草没有。宋代的吴说,平时写字,是相当规矩的,步武右军风范。宋高宗自以为不及吴说,颇多奖誉。

  所谓游丝书,只是文人墨戏。如果一本正经去学游丝草,就未免主次颠倒了。

  

  宋代姜夔《续书谱*草书》评论说:“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独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

  草书是以气相联,并非以笔相连。以笔相连必无远致,所以说是大病。

  元代赵孟坚这样说:“草书虽连绵宛转,然须有停笔,……”“今人但见烂然如藤緾者,为草书之妙,要之晋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赵孟坚的观点是对的,晋人之妙,一是严守法度,二是气韵虚淡萧散,这跟玄学有关。

  2.5散草

  这个49课讲过,如果忘记了可去复习一下。

  散草不是改变草法,也不是改变技法,它是改用散笔,创造出飞白效果,具有特殊的风格。

  飞白书起于汉代蔡邕,他看见粉刷墙壁的工匠以垩帚成字,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粉刷墙壁的垩帚用稻草扎成,我小时候还见过这种工具。宋代蔡襄用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他用的笔情况不清楚。朱长文《墨池编》说:“(宋仁宗)及于御临,因阅先帝灵几,有木皮飞白笔,偶取作字,笔力遒劲,如素习者。”由此可见,当时有一种木皮做的飞白笔。现在市面上有一种扁形的茅龙笔,也可以用。但这些笔都只能写大字,不能写小字。香港有人用木片或竹片,一头有齿,点墨后只能写一笔,跟唐人一样逐笔相接而成字。

  

  散草是不会形成大流派的,只有少数人写。

  2.6颠草

  现在通常称为狂草。狂草看起来是一个大流派,很多人喜欢。但对于狂草有很多就只有解,我来解释一下。

  唐代窦蒙《述书赋注》说:“张阳,吴郡人,俗号张颠”。“颠”,古时常假借为“癫”,“癫”是一种病。颜师古说:“颠疾,性理颠倒失常”。《广雅*释诂》:癫,“狂也”,患有癫病的人会发狂。古语说“字如其人”,写狂草你要会发狂才行。那张旭、怀素有没有癫狂病呢?

  

  你看张旭《郎官司石记序》,这是真书作品。写这作品时,张旭狂不狂呢?当然不狂。张旭是有官职在身的,他上班也从来不癫狂。

  怀素有墨迹本传世,《苦笋帖》是他的代表作。内容是要求朋友再送些苦笋和茶叶。徐邦达评这作品说:“草中带行,……结构谨严不作狂态”。又说“生平所见怀素书,断以此卷为真迹无疑。”这帖明代为项元汴收藏。项也说过:“余仅得宋秘府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

  

  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怀素有时狂,有时不狂。又如怀素晚年作品《小草千字文》,风格更是平静安详,没有一点狂态。

  

  什么时候张旭、怀素变得癫狂呢?那是喝醉了酒之后。喝醉酒变癫狂,通俗点说就是“发酒疯”。《旧唐书》这样说:“(张)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这里讲得很清楚,张旭只有在喝醉了酒之后才有狂态。而狂草作品就是这时候写出来的,不喝醉写不出。

  

  发酒疯这件事,有几种状态。有在三级课程讲过,醉酒时会释放潜意识,人的性格不同,修养不同,醉酒表现也不同。有些人喝醉了闷睡,有些人疯言疯语,也有打人的。张旭中艺术型发酒疯,“号呼狂走,索笔挥洒”,这种精神状态下写出来的,才是狂草。

  

  怀素学张旭狂草,表现一样,先饮酒后动笔。陆羽《怀素传》说:“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酒酣兴发”就是灵感来了,于是到处挥洒。注意他主要写在墙壁上,其次是衣服、器皿。张旭也是写在墙上,所以没什么狂草墨迹遗世。

  当时许瑶写道:“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灑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等酒劲一过去,就没法写狂草了。

  

  苏东坡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辩,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张旭有醉和醒两种状态,王羲之什么时候依靠酒力?

  简言之:有三种人不适合学狂草:

  第一种是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性和平静的人,不宜学狂草。这种人不喝酒,或喝一点从不喝醉。自我约束力非常强,你别指望他会发狂。

  第二种是真的患有癫狂症的人,不宜学狂草。除了睡觉,整天疯疯癫癫。没有正常的时候,他去学习和掌握草书很困难。第三种喝醉了只会呕吐和睡觉的人,不宜学狂草。譬如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杜甫称他为“饮中八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喝醉了骑马好像乘船,掉到井里居然还睡着了。

  只有喝酒后有创作冲动,这种人可以学狂草。但先决我想要的是已经掌握了草法和笔法,否则也不行。  

  

  这一课很长,分上下两部,下次继续。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