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上海分寸”?是自律,是规矩,还是一句上海话? | 睡前分享

 cxag 2021-04-19
“上海人待人接物,有一种分寸感。”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
“上海分寸”就像一种无形的指挥
始终存在于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究竟什么是“上海分寸”?

图片

从居住模式来看
马尚龙:上海人讲究边界与规矩

“上海人的普遍作派,可以用这16个字来形容: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人。”作家马尚龙说。

在他的新书《上海分寸》里,他写道:“和上海人交友容易,交心难。你要和一个上海人贴心贴肺地交朋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上海人与人之间,总是有一种分寸感。一尺有十寸,一寸有十分。所谓的分寸,其实就是距离感。

这种“上海分寸”,在马尚龙看来,源于老上海人传统的居住模式。“在上海,以淮海路为主轴,以南京西路为主轴,集结了上海最集中的老式公寓房子。在这里居住的教授、医生、高级职员、艺术家等,都有很强的自律性。老式公寓和其他地方房子不一样。走进一个公寓,就好像走进了树杈,人就像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每个人空间都很小,但都有独立空间。在这么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上海人的距离感诞生了。”人们对这种“边界”的重视,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在合作的同时更讲究“规矩”。“有了边界,就有规矩可循。每一个规矩的细节,都体现着精神文明。”

图片

从艺术创造角度来看
陈钢:重在“融合”与“创新”

知名作曲家陈钢则从海派 艺术创造角度来分析,海派艺术创作中的“上海分寸”,重在“融合”与“创新”。

陈钢直言:“海派艺术总是在不断创新变化,上海人讲上海是'魔都’,有一层言外之意就是上海人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永远有新的变化,我觉得这就是上海分寸和上海精神。

图片

从社会学角度看
于海:别人觉得你做事情是“模子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上海分寸”就是专业、自律、从容、笃定的代名词。“分寸里面的专业,有做事的负责,也有做事的细致,追求极致,但同时又不强加于人。”

在他看来,上海不仅仅只有分寸,上海也在不断突破原有的格局,创造新的格局。“可以说,上海的分寸就是创造新的格局、新的分寸。上海的分寸是什么?上海的分寸就是得到别人的信任,就是别人觉得你做事情是'模子’,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上海'模子’。”

自媒体上怎么传达上海分寸

徐祥:不能忘记上海话

上海分寸,存在于上海人的普通生活中,也存在于阳春白雪的海派艺术中,还存在于当下最接地气的自媒体中。

在抖音上拥有121万粉丝的沪语达人徐祥,是不折不扣的网红。“海纳百川的包容度是上海分寸,但这个分寸,也有边界,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声音——上海话。”徐祥说。

图片

本职工作是沪剧演员的徐祥,最初做自媒体的初衷是推广沪剧,但一开始点击率很低。他去“学习”抖音上一些高点击率的沪语作品,发现这些达到几万赞的作品里,充斥着市井气重、戾气重的上海话。“那一刻,我被触动到了,我很心痛。我们能看到的自媒体上的上海话,有点粗制滥造,好像不说点粗话,就不是上海话段子了。”

徐祥决定自己创作干净、有趣的上海段子来教大家说上海话。去年,他的一条沪语视频播放量达到了5000多万。让他更骄傲的是,“我没说一个脏话和粗糙的字”。

徐祥说,“我想告诉更多的人,上海人跟你讲上海话,不是为了排外,是要跟你拉近距离。”

上海分寸,其实就是一种上海态度
你觉得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君娜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咚咚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