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知远:我们向巴黎纽约开放,有没有向自己的唐宋开放?

 老王abcd 2021-04-19

图片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来源 | 牛津中国论坛 编辑 | 小博

这些年来,国学热、汉服热兴起,似乎中国的文化在从学习西方转向回归传统,年轻一代会把中国的文脉带向何方呢?作家、知名媒体人许知远认为:每一代都会经历文化上的“逆反”。更充分地去拥抱世界,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自身的传统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实。

01

从“传统中断”到“回归”的

2个变量

我大概是1970年代末出生的这代人,我们这代人出生的过程之中,其实就是一个某种意义上“传统中断”的一个年代,然后当我们说起传统的时候,其实我们这代人是普遍缺乏兴趣的。

在7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进程,而且开放过程之中,我们一心渴望的是——其实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去拥抱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尤其是西方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

所以我觉得那时候我们,我个人,包括我们这代人普遍是我们想逃离自己传统的命运,因为传统意味着某种停滞,意味着某种封闭,意味着某种对个人的不够尊重,意味着某种匮乏,我们是一心想逃离。

那时候我们想去巴黎,想去纽约,想去牛津,想去各种地方,反而对自己的故土发生的一切,过去都没有太多的兴趣。我在30岁的时候还写过一本书,叫《祖国的陌生人》,就是我发现我在长到30岁之后,我仍然对自己的国家所知甚少。

图片
行走在美国旧金山的许知远

我觉得这种重新的回归应该是三十几岁以后才发生的事情,这个东西有很多重的原因。我觉得一重原因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你意识到你在自己的土地上所经的一切,这些信息被你自己内心人为地压制了,因为你一心要去拥抱另一种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主要是西方带来的,我觉得你内心会有小小的一个逆反,包括是一种当你跟整个世界接触越多的时候,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就是who I am,我到底是谁。然后这时候你意识到,你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所知甚少。


我觉得另一重原因,或许也是跟所有的社会转型中的产生的一种新的虚荣有关系,因为中国开始迅速崛起,在2000年之后,开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一个角色,它从封闭到开放。所以这个时候,包括在西方的媒体不同的地方开始谈论中国更多。然后这时候你会某种意义上也被一种虚荣驱动。

在这样的一个新的趋势之中,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一个中国作家,你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新的追问。所以它也迫使你对中国的传统和中国的文化产生新的兴趣。

02

这一代年轻人在逆反吗?

全球历史也如此

然后在过去的10年里面,好像是更年轻的一代,他们跟我们这代“70后”可能更不太一样,他们的记忆是跟中国传统中那种封闭或者说那种匮乏、受困这种记忆对他们是很少,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更繁荣、更强大,然后在很多地方更丰富的一个中国,他们对这个中国产生一种新的自信。

其实对我来说,我们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中国,就是经历了可能有两三个不同的中国,那个不同时代的中国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所以对我来说是几个不同的重叠的中国在一起。如果在80年代,我在上小学的时代,我们对中国传统是一个充满批判的态度,觉得那些文化束缚了我们社会的所有的发展,这一两代人都想不到在30年之后会有一次汉服的回潮,会有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强烈的兴趣。

图片
穿汉服的年轻人

但我们静下心来,你会理解这种变化,因为每一代人都会对上一代人产生逆反。这在全球历史上都经常不断地重演。

我记得在明治维新的第一代人时候,明治维新的第一代人是热烈地拥抱美国、拥抱西方,他们要富国强兵,要开化文明。然后到了1880年、90年代那一代的日本兴起的时候,他们要重新寻找日本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我们现在,包括中国人会使用“国粹”这些词汇,都是当年从日本明治维新时代产生的,实际上等于是1880年代那一代人,知识分子、文人也好,他们对上一代——明治维新开化那代人的逆反,就是他们觉得上一代太过分地去拥抱西方。

“那我们新一代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新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他们要寻找什么是日本,什么是日本特色。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日本这些作家,从德富苏峰开始,或者到写了日本的艺术文化那位冈仓天心开始,他们就在重新寻找这样的日本意味着什么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可能中国也在发生这样的一个很大的历史情绪的转变,我们看80年代、90年代对于各种西方事物、世界事物这种现象,我觉得是强烈的这种渴望,到转回去寻求中国意味着什么。

包括被我们长期忽略的中国的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们被重新浮出水面,他们不仅是表面上是时尚的,它也是一种更深入的内在的思想上的感受。所以这种表现、这种过程我觉得是在不同国家中都会经常出现的摇摆的过程。

03

关键平衡:文化自信和开放性

如何做到?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觉得,是如何能保持一种平衡,既寻找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对世界保持某种强烈的开放性。

因为如果没有真正的开放性,我们对自我的寻找经常会陷入某种闭塞,或者陷入一种自我的内卷式的需求。但如果你没有对自我文化的某种自信和确信,你也容易变成一种对外部世界的盲目的追随。

所以这当中平衡关系如何维持,我觉得是现在此刻非常重要的一个挑战。

我觉得包括年轻一代,我觉得当我们谈到开放的时候,过去可能前一两代人是对外部世界的开放,也是想学到外部世界。然后我们忽略了对自己过去的开放,对自己历史的开放,对自己未来的开放。

图片

我想我们这代人都会觉得我们喜欢20世纪初的法国文学的传统也好,或者是之前的法国的这种艺术传统也好,我们对它们的开放,但我们有没有对我们的明代开放,有没有对我们的宋代开放,有没有对我们的唐代开放……它们都是我们人类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都要同时开放,才能够变得非常的有意思,才是使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非常之丰沛。

同样对于此刻的年轻人,我觉得当我们发现了中国过去的美好,或者也会展望、憧憬中国未来的美好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世界不同其他的国家,它们都有其灿烂的时刻、伟大的时刻,它们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当我们更充分地去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自身的传统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实。而且当我们更对自己的传统保持一种——按钱穆的说法就是一种温情,一种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的时候,我们也更容易理解其他文化的历史,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不同文化。我觉得这种平衡感,我觉得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挑战。

我觉得这也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道路,就像我在三十几岁的时候,我重新发现了林语堂。林语堂在1938年写了《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他在英文世界用一本书,在中国最危机的时刻写了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看法、中国人的看法。那本书对当时的中国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此刻:如何在那样的一个危机情况认识自己的文化。

而我们现在不处于这种危机之中,我们处在一种新的成长、一种扩张之中,在此时刻我觉得要产生一种新的清醒:这种清醒是意识到我们人类经验是普世、是共通的,每一个文明的经验有它的独特性,但并不是唯一的独特性,每种文明都有它的独特性。

所以此刻我最强的感受,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只有一种对自己文化非常自信的状态,你才能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而且只有你耐心地去倾听他人的声音之后,你才会更清晰地辨析自己的声音。

04

从大历史观来看,

中华文脉处于怎样的状态?

主持人:想请问一下许知远老师,我在您之前的访谈中也感受到您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感的人,您从一个比较大的历史观的角度上来看,觉得现在的中华文脉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呢?

许知远:我最怕这种大问题了,我也回答不了。但是我自己感觉就是,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但我们不是传统的俘虏。

每个人都有身上非常强的一种自由的意志和个体的意志,而且我觉得世界文化是有普遍性的,不是说我们过去有过京剧或者我们吹笛子或者我们写书画,我们新一代人就一样干这些事情,它如果对你产生亲近感,你当然可以去发挥这一切,把它当代化。如果它对你没有亲近感,那你干嘛一定要这么在乎这件事情呢?

我印象很深,当年19世纪中叶的时候,我很喜欢的那个美国作家爱默生,他就在谈美国人要从英国文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不是要对英国的所有的一切、伦敦的一切亦步亦趋,要寻找美国人自己的声音,美国学者要找自己的声音。我觉得我们也一样,我觉得不是说传统回归了,我们就真的成为传统的俘虏。

为什么觉得中国年轻人不可以成为Hip Hop的一个新的领导者呢?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弹钢琴,郎朗成为了这个时代弹钢琴最受欢迎的一个演奏者,我觉得一切都是充满了可能。

图片
郎朗

我觉得如果中国文化,我们对自我是真正的有信任的话,我觉得我们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也认为我们在视觉艺术会产生新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不在这种舞蹈、音乐、各种方向都产生新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要借助我们的传统,就是我们要诚实地面对我们的经验,就是我们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好的,经验中有很多很糟糕的东西。

我觉得如果我们有这么大的一个人口基数,有这么多想去创造的年轻人,但我觉得所有创造的前提是诚实,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传统,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困境,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性,然后非常诚实地意识到其他文化的重要性和宝贵性。

当这种诚实足够的时候,你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可能性,我们会产生新的变形。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形,秦汉跟唐宋已经很不一样了,唐宋跟明清又很不一样了。

我们怎么分辨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就是非常复杂。哪里有一个孤立的中国传统?从来都是全世界的一部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有很强的诚实性,我觉得我们一定会在某个地方产生新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